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拈出《乐记》的“心物关系”也就是艺术的主客体关系问题作讨论对象。考察《乐记》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可以概括为三方面一、艺术创造;二、艺术接受;三、艺术再创造(表演艺术)中的主客体关系。本文的论述,就从这样的思想展开。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坚持唯物主义本体论的前提下,探讨了作为认识论范畴的主体和客体的规定性、主客体范畴的关系结构及其历史性质。文章认为,人作为主体的本质规定是从他的社会本质、社会联系中获得的。人通过劳动创造自己的社会本质和本质力量,从而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认识论意义上的客体,并不等同于物质或物质世界,而是指那些进入主体对象性活动领域、为主体对象性活动所现实地指向的客观事物。文章还指出,在认识论范围内,主体和客体作为对象性活动结构的两极,其相互关系是复杂的,并经常处于变化之中。文章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表面上排斥本体论而实际上又把认识论中的主客体关系本体论化的倾向,作了批判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从古希腊先哲提出“认识你自己”的命题开始,对主体性的探究就没有停止过。人的一切实际活动,本质上都是实践活动,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构成了不同的主客体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看来,艺术活动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特殊形态,它是建筑于主体对客体的审美关系基础上的。“处于审美领域的人—不论是创作者或感受者—对种类的属性作出反映,它既关系到对象,也关系到主体。”艺术作为人类的一种审美活动主要包括了创作过程和欣赏过程,其主体性也着重体现在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两方面。对此,毛泽东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情感与形式是西方现代艺术中的一对重要概念,人们试图通过回答两者的关系来解决艺术的本质问题.贝尔反对传统的形式和内容论,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有意味的形式".朗格在贝尔理论的基础上指出艺术从本质上是一种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这两种艺术观点对西方艺术理论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但两者都没有解决情感的本质问题.事实上,艺术中情感与形式都来自现实生活,并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生成的,而艺术则是人的自由本质的感性直观.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艺术学与美学的科学定位 ;艺术的本质与艺术活动的特性 ;艺术创造、艺术欣赏、艺术批评与审美创造、审美欣赏、审美批评的关系 ;艺术的功能与效应等 4个方面评析了杨恩寰、梅宝树的新著《艺术学》一书 ,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论美的规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我们以马克思的《18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观点为基础 ,要去说明美的规律 ,必须认定它是美的本质的实现过程 ,在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的展开与确证中加以认识。因为人在审美创造中 ,为了在对象中理智地、能动地、现实地直观自身 ,他们把自身内在固有的尺度推延到一切实践创造活动之中 ,并超越直接需要去进行创造 ,构筑一个对象化的世界。艺术创造遵循艺术规律 ,体现美的规律 ,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并在对象化的方式中 ,以己度物 ,自由超越 ,达到艺术审美规律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要正确理解价值的本质,就必须从了解主客体关系入手.因为在大部分对价值概念的界定中,主客体都是难以回避的重要元素.对主客体关系的把握,几乎也不可能绕开实践来进行,因为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在实质上就是实践过程.价值与实践的这种内在的逻辑关系,是深刻研究价值本质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构建价值本质与实践之间的关系的支点.所以,从实践与价值本质之间关系的视角来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本质,特别是把社会主义棱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发生、特性、活动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必然能够深刻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本质.  相似文献   

8.
人的技术化是指技术作用下人的生存与发展状态,是人与技术的关系在人自身的集中体现。乐观论、悲观论及中立论在人与技术关系的认识上存在主体意义的缺失与错位,因而不能全面揭示人的技术化的实质。我们立足于主体的对象性实践活动,把人与技术视为主客体双向互动中的动态生成,揭示出人的技术化是人与技术在主客体互动过程中的辩证统一。人的技术化的过程可以从人的本质力量与技术的不断融合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主体意识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主体意识不仅使人成为变革世界的实践活动的主体,而且还使人具有了自我意识,将自己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使自然界和对象世界分别开来,从而形成了主客体关系和人在这种关系中主体性地位.主体意识作为实践活动中的内在要素和本质方面不仅是实践活动的前提,而且对物质的感性过程起着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哲学价值论研究的主客体关系模式与人学模式没有实质性区别。“人”与“主体”不等值并不意味着主体拒斥人。主客体关系模式的合理性在于突出了“价值在关系中确定”这一基本观点,并且允许把价值关系推广到人之外。但是与主客体关系模式有关的“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概念却是含混的、不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艺学获得了长足的多元的发展,这种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文学观念冲破旧有束缚、张扬人文精神,在自律与他律的辩证统一中探索和把握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并在此基础上促使文学理论走向多元和成熟;文学研究方法也在借鉴中外文论和其它学科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取得突破和创新,有力推动了文艺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反过来又促进了新时期文学观念的拓展和更新。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艺学获得了长足的多元的发展,这种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文学观念冲破旧有束缚、张扬人文精神,在自律与他律的辩证统一中探索和把握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并在此基础上促使文学理论走向多元和成熟;文学研究方法也在借鉴中外文论和其它学科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取得突破和创新,有力推动了文艺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反过来又促进了新时期文学观念的拓展和更新。  相似文献   

13.
从《判断力批判》的整体结构出发,探讨了康德艺术观的基本问题,指出:康德哲学的核心是人的问题,作为解决审美问题的判断力批判是从纯粹理性到实践理性过渡的桥梁。《判断力批判》从对审美的先天条件探讨引出艺术问题即审美创造的探讨。康德从分析艺术的本质入手,提出了艺术的自由原则和创造原则,并通过对美的艺术的论述,指出了天才的本质特征,进而确立了想像力在艺术创造中的基础地位。康德的这一艺术理论,对西方艺术观跳出古典的模仿说向近代浪漫艺术和现代艺术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潘天强 《南都学坛》2004,24(1):70-73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涌入的西方形式主义文艺理论对我国的文学创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文艺形式理论研究的不足。然而有些论点尽管含有"片面的深刻的真理",但作为一种解释整体文艺世界的理论却暴露出自身的矛盾和偏狭。无论是苏珊·朗格的"艺术即情感符号的创造"的学说,还是马尔库塞的"新的感受力"的观点,甚至刘再复"文体革命"的理论都具有这种矛盾的特征,但是他们还是希望找到一条文艺自律的道路。然而后现代主义文艺观的极端主义思维方式表现出来的从内容到形式,从主观到客观的彻底的虚无,使文学创作渐渐滑入拒绝一切理想和情感的纯文字游戏。  相似文献   

15.
席勒的艺术本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的本质是席勒始终关心的问题。席勒认为,艺术是人类的本质标志,是真和善统一于美的形象创造。席勒对于“美的艺术的本质就是外观”所作的论述,充分显示了他的审美人类学观点。席勒对传统美学的摹仿说与表现说的全面继承以及对于艺术本质的审美人类的规定和阐释,在西方美学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大历史贡献。这种贡献不仅表现在对于西方现代主义美学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也表现在对于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继往开来的启发。  相似文献   

16.
在马利坦的诗学理论体系中,艺术是指人类的一种创造性和制作性活动,艺术的本质是人类实践智性的自我完善,它可以分为实用艺术和美的艺术两类。马利坦的艺术理论有着不同于前人的独特的美学内涵,这为我们深入认识和研究文艺创作的深层奥秘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思路。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尚情论派的情感美学观,以情为本,以抒情为宗,从情本论出发来观照文学的属性和功能,把主情主义美学原则作为艺术创造的审美理想原则,试图以情为艺术立法,并且揭示了艺术情感概念的文化新质、表现方式和精神特色  相似文献   

18.
张涵从接受美学、社会学、系统论和美的生成说的角度 ,把艺术看成一个系统、一个历史过程 ,从艺术创造、艺术作品、艺术欣赏的有机联系中考察艺术的本质 ,从而得出审美特性为艺术的本质属性的结论。这一结论无论从艺术原理看 ,还是从艺术实践看 ,都显示出较大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对目前我国园林艺术生产状况进行剖析 ,认为园林艺术生产也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生产 ,只有遵循艺术生产过程的一般规律 ,园林艺术创作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现代文论史上一名杰出的文艺工作者,瞿秋白的文艺美学思想是基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观,并且借鉴了车尔尼雪夫斯基以及苏俄一些文艺革命家的文艺理论,结合中国当时的革命实际,在文艺大众化、文艺的意识形态功能以及文艺的实践理性等方面对中国的文艺发展现状进行了时代意义上的重新建构,为中国革命文艺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明确了方向,对革命文艺及其文学创作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对当下文艺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