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0 毫秒
1.
汉魏六朝诗歌中的美人意象与政治托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人—佳人"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并具有某种原型意象的特性。从屈原楚辞开始,美人意象总是与政治托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对美人意象内涵继承与演变的分析,可以看出时代政治与社会思潮对此类诗歌的影响。本文试从原始文本出发,探讨汉魏六朝美人意象与政治托寓性之关系,以及本身象喻性的不断淡化,并逐步走向现实化、世俗化这一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的“境界”并非是对文学作品的某个特征的界定,而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意象、意义、形上四个层次的全方位评价。所谓境界,即表现为语言层次的天然性、意象层次的直观性、意义层次的世界性、形上层次的生命性。所谓有境界的文学作品,就是用天然之语言、真切之意象,直观地创造出一个艺术的世界,由此传达出作者对于世界、人生之深刻而独特的生命体验,进而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境界”说是一个语言、意象、意义、形上的四重有机整体,不可以拆开研究。  相似文献   

3.
曹禺剧作《雷雨》中的“雷雨”意象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作为一个古老的原型,它具有复杂的象征意蕴。在集体无意识的作用下,曹禺挖掘并再现了这一原型,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人类生存境界的深情关注,从而使《雷雨》产生了不朽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原型理论:集体无意识、种族记忆、原始意象等等成为原型批评大厦的基石。他的原型理论从最深层次上揭示了文学的奥秘、文化的奥秘、人类精神的奥秘。“自我牺牲”原型、现代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精神原型、“青年——成年(老年)”是众多原型种类中的其中三种原型模式。读者在了解了原型批评方法后,对于文学的鉴赏会有更深一层的把握。  相似文献   

5.
追求境界美,是中国诗歌历来所坚持的美学标准。境界,往往不是单一的画面,而是由各种形象所组合的艺术回廊曲榭的综合画卷。细探诗歌境界的美学腹地,不少优秀的诗作都具有“第一境界”与“第二境界”等“二重境界”。对此,不揣浅陋,特抒一孔之见,向研究诗歌的同志们请教。诗中具有“二重境界”诗歌的境界,或称意境,是客观外“境”与诗人主观内“意”高度融合而再生的艺术形  相似文献   

6.
二人转是远古创世神话原型的变形,这种神话原型的变形经历了多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创世神话直接演化为祭祀舞;第二个阶段是原始生殖仪式舞变形为东北大秧歌。但二人转不单是原型的变形,还有对原型的回归:二人转从大秧歌中分离出来的单独演出,是对二人转原始意象回归的第一个阶段;把大秧歌的“三场舞”变为二人转的“走三场”,是二人转原型意象回归的第二个阶段;把萨满跳神跳进跳出的演剧方式转换为二人转的跳进跳出,是二人转原型意象回归的第三个阶段;二人转“女爱男”的故事和丑旦戏谑化的说口等也是对“二人转”原始意象的另类方式回归。对原型的逆返回归,使二人转成了一种“永恒回归的神话”。  相似文献   

7.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髓,是形象思维即神思或想象的产物。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最能反映出诗人的创作风格,表现出诗歌艺术的境界。莎士比亚的明喻意象经历了从传统风格到与戏剧完美融合的历程,其隐喻意象由彼特拉克式隐喻发展到混合隐喻意象,其曲喻意象经历了承袭、发展和创新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8.
《边城》中的"等待"的原型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等待”这个原型意象入手 ,在小说文本《边城》的叙事艺术和哲学意蕴两个方面分析了该原型意象的作用和价值。同时 ,本文又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 ,进一步阐述了《边城》中“等待”原型意象所负载的文化意义 ,即中国知识分子在现代化的嬗变中所面临的尴尬境地和艰难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圣洁人格理想的不懈追求》把朱自清的创作思想简单地等同于时代的影响,把朱自清丰富复杂的感情简单地等同于朱自清的人格,把另外作品的意义简单地等同于《荷塘月色》的意义;对《荷塘月色》的解读恰恰离开了《荷塘月色》的文本形式。朱自清的荷花意象像女性那样的美丽,表现了荷花意象是美人的原型性象征;《荷塘月色》的创作动因来源于朱自清潜意识中的“情结”;采莲诗的运用和荷花的描写构成一种对应的结构,是朱自清潜意识的表现形式:荷花意象是美人的象征,而采莲诗则隐喻了对美人的爱欲。  相似文献   

10.
罗伯特·斯通以成熟洗炼的笔法,为诸多事物赋予了特别的意象。本文就鹿这个具有代表性的意象,结合西方神话和圣经进行原型分析,发掘出“柔弱”、“猎物”和“亡途”三个鹿意象特征,揭示求生与死亡这对隐藏的矛盾,展现故事情节的张力,论证鹿意象与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之间的独特关系,以期帮助读者进一步认识罗伯特·斯通的文学创作艺术。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把作为美学理想、哲学范畴、道德目标的中和之美与自然科学联系起来加以理解,通过对中国古代哲人早已提出的中庸之道、中和之美要义的分析,论证了中和之美作为人类文明化的目标,被广泛地运用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生,其生命力在于不断地追求新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和西方美学类似,中国古代道家道教一系也有自己的本体论美学思想,但是道家道教美学的本体是“道—美”。从“道”与“美”之关系、“道—美”的可感受性、“道—美”的美感特性三个方面讨论明代天师张宇初的本体论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美”是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是一个争论最多 ,却最不能达成共识的概念。文章通过对传统和现代的“美”的概念的梳理、审美经验的分析 ,指出对“美”的系统阐释应当在审美人类学、审美文化学和审美个性三个层次进行。以这三个层次为基础 ,文章坚持“人是美的尺度”的基本观点。在对“美”的阐释中 ,放弃流行的以“真善美三统一”为基本框架的静态的横向阐释模式 ,而代之以上述三个层次的动力的纵向阐释模式。文章批评了一些国内当前流行的观念 ,反对“以美为真”,混淆科学与美学 ;反对把形式美原则抽象、绝对化。  相似文献   

14.
《荒原》是特·斯·艾略特的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传世佳作。许多人认为《荒原》是一部博学难读的长诗,其原因之一是作者通篇用典,大量运用神话人物及复杂的意象来结构篇章。本文运用神话原型批评方法对‘荒原》中出现的神话人物和意象进行分析,揭示西方社会的文明衰落、信仰危机和道德沦丧。  相似文献   

15.
自古至今,对题名为司马相如的《美人赋》,聚讼不已。本文试图由小及大,借助对赋中之"金鉔"以及与之相关人物丁缓的探索,进而考察《美人赋》的流传,从而,考定司马相如《美人赋》的真伪,考定其《美人赋》产生的大致时代。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青楼诗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构成了古代诗人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诗词大多具有清婉绝伦的风格。在意象的选择上,黄昏、月色,花柳等,常常流连于她们笔下;在声律节奏的表现上,具有音乐文学的特点;在诗歌形式的选取上,注重对仗。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作为翻译的美学理论,对诗词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影响力。因此,以青楼诗人柳如是诗词为例,比较许渊冲和其他译者的译作,从而证实了在"三美论"的指导下,能够使之在翻译的过程中得到最大程度的真实再现。  相似文献   

17.
选取当代西方较有代表性的长篇少年小说,采用原型批评的方法,通过对作品的宏观解读,发现作品中隐含着大量原始仪式的原型,如过渡仪式和原始巫术等。指出这些原型在作品中多被重置、变形、个人化或现代化,无论对少女主体的成长,还是对作品表现力的增强,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弗莱不仅是20世纪重要批评流派原型批评的扛鼎之人,在加拿大英语文学发生发展研究中也卓有建树:其对加拿大英语文学的传统进行了梳理,从文化身份的角度审视文学主题,阐释了后加拿大文化与国际化的内在关联,从而清晰地勾勒出加拿大英语文学的传承发生学、环境发生学及国际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古代美学形神论中一个重要的审美命题,"无迹而神"的诗学形神观是中国本土文化固有的"形"、"神"概念与佛教文化交糅、融合的结果.佛教"形神"观、"空"观的渗入以及佛教的中国化-禅宗的"顿悟"思维是助其形成与发展的异质文化因子.  相似文献   

20.
"和谐"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具有和谐的特征.从以人类为主体的角度出发,传统的和谐思想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自身内外的和谐四个方面.传统的和谐思想对维护中国古代社会的安定、保证生产的正常发展曾经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如果对这种思想做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解释和发挥,应该说对现在和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党的十六大的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来说也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试图对传统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阐述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