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传承人是民俗传承的承担者,与民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当民俗还是大众的生活常态时,是无所谓传承人的,传承只是群体间的代际传递。因此,传承人的个体崛起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民俗文化的衰落。而民俗的复兴,其实是传承人与民俗文化之间的非正常互动,极易造成群体性文化沦为个人的有意识创作,但仍具有生活文化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传承人是民俗传承的承担者,与民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当民俗还是大众的生活常态时,是无所谓传承人的,传承只是群体间的代际传递.因此,传承人的个体崛起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民俗文化的衰落.而民俗的复兴,其实是传承人与民俗文化之间的非正常互动,极易造成群体性文化沦为个人的有意识创作,但仍具有生活文化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民俗是人类社会群体共同心意行为构成的风习性文化意识,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回族作家以民俗化的文化背景为创作材料,以回族的乡情、风俗、观念作为自己创作的深厚底蕴,以纷繁的民俗生活事象结构篇章,展开情节。可以说民俗文化是霍达、白山等回族作家创作根深叶茂的土壤。他们以此凸现自己的创作风格,也以此显示自己文学创作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民俗文化是指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群体生活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发展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方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相似文献   

5.
杨炳珑 《社区》2009,(4):34-36
“民俗文化是指广人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群体生活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发展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方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相似文献   

6.
女性民俗研究不同于妇女民俗研究,女性民俗研究有关女性的民俗文化和民俗事象,并关注民俗生活中性别的习俗化问题,更着重思考性别关系下女性俗民群体和个体的主体性表达。  相似文献   

7.
土家族原生态舞蹈的狂欢意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狂欢化理论是20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精神文化现象之一。土家族原生态舞蹈是土家民俗仪式、文化心理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土家生产生活方式的集中反映,蕴含了丰富的土家民俗文化意识,具有鲜明的土家民俗特征和独特的人文个性。运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解读土家族原生态舞蹈,认为土家族原生态舞蹈十分典型地演绎了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全民性、仪式性、距离感消失、插科打诨”众多特点,是土家族诗性文化心理的负载,是狂欢化生命力量的释放,充分张扬了土家族的自由精神,彰显了土家成员的个体生命意识,蕴涵着浓郁的狂欢意味。  相似文献   

8.
元杂剧中的民俗描写是受元代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地域环境、文化价值观念的多重影响而产生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与文化个性。深入考察元剧民俗文化遗存,从民俗的、历史的、文化人类学等多角度关注研究元杂剧,对进一步丰富元杂剧的研究领域、挖掘元剧的文化底蕴与文化精神、提升元杂剧的研究水平无疑有着特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人类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求奇异性的冲动,这也是人们离开自己的生活所在地,前往异域他乡旅行观光和体验求知的原因之一。在众多缺乏科技人力等资源支持,而保存民俗独特性的地区,旅游开发者会挖掘和夸大民俗文化的奇异性,以此为文化资本,谋求以旅游求生存的发展之道;但此行为会把当地人隐私部分的私人生活呈现在外来游客面前,对当地人的文化和感情带来伤害,因此,民族旅游面临两难。同时,奇风异俗作为学术研究对象,却成为旅游开发者利用的资本,也使学者面临伦理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人类在现代化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目光局限于物质形态,而忽略了历史文化、人文精神内容,从而导致文化生态的失衡.通过梳理藏族生态民俗和生活禁忌文化,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加以论述.藏族丰富的生态民俗文化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提供了一套可供参照和借鉴的价值体系,吁请人们走出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  相似文献   

11.
从19世纪中叶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随着朝鲜族在我国扎下根,朝鲜族民俗也作为其生存所必需的生活文化开始生根发芽;在20世纪10—40年代,随着我国朝鲜族聚居区域的形成而基本成形,并且开始逐渐具备自己的一些特色。在这一过程中,朝鲜族民俗尽管经受多次民族压迫和强制同化的磨难,但它以顽强的文化生命力,使朝鲜族的生活文化之基本脉络得以保存和继续传承。  相似文献   

12.
"跳马"仪式是土家族一种古老的祭祀习俗,这种巫、傩文化结合的民间祭祀一直支配着土家族的信仰与社会生活.在湘西土家族地区,由梯玛主持的"跳马"仪式在社会文化和历史条件发生变迁的情况下仍然相对凝固地保留了原初仪式的样貌,作为一种远古习俗的遗留,其承载和隐含的土家族文化、历史、民俗、艺术、民间信仰等方面的文化意义广泛而深厚."跳马"习俗已演变成一种民族性、历时性的活态文化,成为土家族民俗生活的文化表象.  相似文献   

13.
民俗研究为经济发展服务,是一个新的课题,在已经掌握的资料中对民俗的研究多数从宗教、文化、社会等方面加以论述。把民俗和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结合在一起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本文试从彝族民俗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加以论述,以期对彝族聚居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4.
连云港海洋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云港海洋文化发生于特定的历史环境,既有海洋文化的共同特征,又有其鲜明的地域色彩,其文化底蕴深厚,山海景观奇特,海洋产业初具规模,海洋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成为连云港海洋文化独特资源。但是连云港海洋文化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滞后因素,即滞后的民俗民风影响海洋文化的创新,陆地文化的渗透束缚海洋文化发展,自然环境的局限影响海洋资源的开发。要加快连云港海洋文化建设,实现海洋文化与城市经济的融合,就必须增强海洋文化意识,提升连云港城市精神;深度开发海洋资源,推进连云港港口经济发展;依托海洋文化资源,发展连云港海洋旅游事业;加快海滨城市建设,培育海洋文化人才。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消费心理的变化,近年来,中国传统节日民俗出现了庸俗化的倾向.这些庸俗化的节日民俗不仅破坏了节日民俗活动本身优秀的文化价值,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也扭曲了普通大众关于传统民俗文化的价值取向,助长了社会的不良风气.对此,应通过坚持民俗的多元化价值观与主导价值现相协调、抵制物质利益驱动、处理好传统节日的封闭性文化价值和社会开放性文化价值的冲突、强化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伦理建设等,使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回归本真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16.
竹枝词偏重于风土习俗、社会百态等内容的描写,使其具较高的社会史料价值。从"上海竹枝词"入手研究开埠的民间娱乐、民间信仰等传统文化心态,能够更真实地了解上海早期民俗风情的真实形态。在自然经济下,早期上海地区的日常娱乐以就地取材、精于图利为本。社会信仰行活动突出表现为社会生产交往中的多重性要求。明清两代,由于地理环境的优越,吸引了大量客商与外地人口流入进入,直接导致了上海地区人口暴增,同时也形成了上海居民比较宽容的社会心态。人口数量与结构的急速增加与复杂化,催生了上海近代城市的经济心态和生活方式,甚至是城市恶习,在五方杂处的社会环境中,传统文化心态和生活方式、社会道德观念等都受到巨大冲击。  相似文献   

17.
民族方言,地域文化之镜与灯——以恩施州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普通话的大力推广,方言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它所包孕的各种文化内涵也不断流失。要研究、保护、挽救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文化和地域文化,方言成为不可忽视的资源。因为,它是民族民间文化的秘密所在,是探究地域文化之镜与灯。  相似文献   

18.
开发盐城泰山庙民俗文化区的创意和论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民俗文化型的城市商业旅游区在各地纷纷出现,在盐城城市建设中却是空白。而座落着名胜古迹泰山庙的先锋岛具有民俗文化开发的品质。探讨了把泰山庙岛区开发成以明清里下河城镇民俗文化的风情风貌为样式特征的商业旅游区的必要性,并且提出民俗文化资源的利用、开发模式的选择、开发的规划设计、开发的实施办法等方案性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9.
民间信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信仰的关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几个主要部分如节日民俗、民间艺术、人生礼俗、民间知识等的产生与传承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民间信仰是我国相当大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之源和生存土壤,提出了要保护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须正确地对待和处理民间信仰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无论从神明对象看,还是从仪式、载体看,道教对台湾民间信仰都具有重大影响。道教已融入台湾民间信仰生活之中。这既是华族社会移民习俗延续的结果,也是中华民族包容文化的精神结晶。以道教为大宗的台湾民间信仰,表现出浓烈的寻根意识,成为民间社会相互联系的文化纽带,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稳定社区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