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女性主义批评(Feminist Criticism)是当代西方文艺思潮之一,它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以女性形象、女性创作为切入点,构建女性文学传统,提倡女性主义的写作方式.然而,女性主义批评并不一定只能针对女性作家的创作.当运用女性主义的批评观点去解读现代作家张恨水的代表作品《啼笑因缘》时会发现,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形象,已经超前性地具有了女性主义批评中所谓“双性共体”的特质.作为一个男性作家,张恨水在作品中表现了对受到损害的女性的同情,并通过自己的审美价值判断开始思考中国女性的命运.  相似文献   

2.
在许多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女性主义作家的作品中,"房间"这个背景总是与女性密切相关,它是女性心理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房间,总结出女性主义视角下房间的几个隐喻,以便更好地理解女性主义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女性文学是现当代文学研究中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上海美女作家与上海海派文化关系的角度,运用女性主义者的视角,对卫慧等女性作家的文本进行分析,从而对海派文化土壤中诞生的女性主义作品作一个简要的评介和基本的判断。  相似文献   

4.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观的萌生发展是一个具有阶段性特点的、不断流动变化的过程。中国女性文学是伴随着新文化运动以来人的发现和女性意识的觉醒而走进文学史的。同时,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和女性作家作品的引介也开阔了作家的视野,它们共同催生中国第一个女作家群体,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在此后几十年风风雨雨的前行中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5.
简·奥斯丁与夏洛蒂·勃朗特都是英国十九世纪重要的女性作家。奥斯丁在其作品中首次表现出女性主义思想.并对于英国女性文学的产生起了开创性的作用;而夏·勃朗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奥斯丁的女性主义思想。本文通过分析两人的代表作品《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中的女性形象,揭示了两位作家女性主义思想的异同,并阐述了其间的继承与勃发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弗兰纳雷·奥康纳是二战后美国南方杰出的女性作家之一,其作品不乏有对女性生存困境的思考。在此采用系统功能理论中及物性分析方法对通过语料库检索出的含有女性主义内涵的表征方式进行归类、描述及解析,探析《乡下好人》中的女性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7.
池莉《小姐 ,你早》的创作精神已由新写实主义转变为女性主义。在新文化语境中 ,作家自觉关注女性在两性关系、社会关系中的位置、生存境遇以及女性自身话语的构建和解读 ,作品女性主义立场鲜明 ,也有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重返〈生死场〉》采用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方法,作者刘禾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将作品主题置于与民族主义相对立的位置,使得萧红的《生死场》再一次陷入女性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关系问题中,其创新和偏颇之处相当具有典型性.从对男性批评家的否定、女性身体状态的描述、女性作家与男性作家写作模式的不同、男性特点的削弱、男性与女性归属的对比等方面对文章进行个人性评论,以此解读刘禾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9.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因其作品中强烈的女性意识被誉为西方女性主义的先驱。本文拟以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为基础,探讨伍尔夫在小说《到灯塔去》中体现出的马克思女性主义思想。通过对小说中作者"双性同体理想"的阐述,说明该观点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她乡》是美国女性主义作家夏洛特·珀金斯·吉尔曼的名作。作家通过运用男性视角,在作品中构建了一个女性乌托邦,从而成功地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她者的世界,对现实社会具有进步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明清以来,女教读物出现了普及化趋势,女教读物的数量大大增多,形式趋于通俗化,传播对象更加广泛。女教读物的普及使明清的节妇烈女大量出现,同时促使一些开明人士起而反抗封建伦理道德,提出新的女教思想。  相似文献   

12.
日本平安时代女性文学的繁荣创造了日本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的奇迹。从文学、社会等诸因素探讨了这一时期女性文学产生的条件与背景。假名文字的创造与发展为女性文学作品的产生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女性作家长期在宫廷的生活体验以及经历了同时代妇女的精神炼狱,孕育了女性文学的胚胎;而佛教因果报应、循环往世的思想对作者创作文学作品的构思和脉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潘天寿作品的特色是坚硬.潘天寿的喜好、性格、品质皆与"硬”有关.潘天寿性格及作品特色的形成,与他故乡宁海的土地有关.  相似文献   

14.
在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蕴涵着丰富的女性作品,这些独具特色的女性口诵文学作品有着浓烈的女性意识和独特的女性文化特征。从当下的观念审视云南山地农耕时代的女性意识,将为理解女性文化研究在中国的兴起和其未来指向增添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天使”与“妖妇”是男权社会中在男性作家笔下经常出现的两种不同的女性形象。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塑造了娜塔莎和艾伦这一组相互对立的人物形象。这两种形象都体现了男权社会的男性们对女性的期待、仇恨、恐惧和丑化,是不真实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女性的男权中心主义偏见。  相似文献   

16.
田汉早期剧作深染西方近代新浪漫主义感伤唯美格调,但中国古典戏曲及其理论对田汉的影响更为内在。田汉与传统戏曲及艺人有深厚渊源,其早期剧作深得剧作中国传统戏曲之古典美,用意象营造意境、以淡化情节连缀剧作审美主体的心灵写意性,形成田汉早期剧作浓重的"诗情化"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17.
李清照与舒婷是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独特地位的作家,她们从女性特有的视角、心理、体验出发,以自觉的爱情理念、浓厚的爱国情怀、强烈的女性精神和独特的女性视角,突破并超越了男子本位的文化传统和以男性为中心的话语模式,凸显出鲜明的女性意识,并进而展现了女性文学的发展和流变,成为女性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  相似文献   

18.
田汉对外国文学的大胆接受和译介密不可分。在五四呼唤“戏剧改良”的运动中,王尔德及其唯美主义戏剧的代表作《莎乐美》走上了中国现代戏剧舞台,并掀起了一股不小的“唯美”旋风。《莎乐美》对田汉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他不仅要做该剧的译介者,而且更要将从中采撷的营养用于自身戏剧艺术的探索和实践中。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文学中 ,池莉惯以“非女性化”写作而著称 ,但她的两篇近作《乌鸦之歌》、《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却显示着作者向“女性写作”的转变。文章从这两篇小说的女性叙述立场、女性成长的叙述话语和作品的审美风格等方面阐述女作家性别创作立场的位移  相似文献   

20.
田汉喜欢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题材进行创作,这使他1920年代的剧作表现出很强的直喻性,从他的处女作《梵蛾磷与蔷薇》到后来的《获虎之夜》、《名优之死》、《古潭的声音》、《湖上的悲剧》、《南归》等剧作中,我们能看出田汉和他的苦难的主人公之间的密切贴合。田汉采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对艺术和爱情进行了自喻化的书写,传达出那个时代的知识青年普遍具有的孤独和苦闷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