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愤”与“悱”众所周知,启发式教学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启发”呢?这倒是发人深省的问题。自己在教学中体会到,创造一种“愤”与“悱”的境界是极为重要的。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所谓“愤”,即心求通而未能达之状态;所谓“徘”,即口欲言而未能言之状态。这就告诉我们,要实行启发式教学,只有掌握一定的时机,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个适当的时机,就是使学生达到“愤”与“徘”的心理状态。孔子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相似文献   

2.
一、启发式教学涵义的丰富与发展 启发式教学源于孔子的教学思想。它的主要涵义是启发思维。孔子主张“不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不启(谓开其意),不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不发(谓达其辞)。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认为“心愤口悱”和“举一反三”是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表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应该是在学生达到“心愤口悱”的境界时加以启发。《学记》又进一步指出:“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思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应该是“善喻”,其途径应该是引导学生而不给予牵掣,鼓励学生而不加强迫,开启学生而不越俎代庖。  相似文献   

3.
启发式漫议     
启发式教学在我国由来已久。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学生求知未到“心求通而未得”(愤)、“口欲言而未能”(悱)时,教师不要急于开导,应创造条件使其达到“愤”、“悱”程度,相机引导;他还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指出了学习与思维的关系。后来《学证》指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师对学生要认真引导,而不能强迫、代替。由于我国过去的教育制度及其培养目标等因素  相似文献   

4.
<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愤"、"悱"指学生内心求知欲郁积到最为饱满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进行启发教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可以使学生取得最优学习效果.因此,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对学生求知欲的最大调动和适时启发.  相似文献   

5.
一、启发的实质在于激发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提到运用“启发”。有的把它作为教学的特点,称为“启发性教学”;有的把它作为教学的原则,称为“启发性原则”;有的则把它列为一种教学形式,称为“启发式教学”。不管是把它与教学上的哪一方面联系起来,其最基本的一点就在于引导、启示、激发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曾把启发与思维联系起来看待。《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个“愤”和“悱”的  相似文献   

6.
孔子最早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思想 ,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这就要造成一种“愤”、“悱”的心理状态 ,通过“启”和“发”去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入 ,但就现状看 ,45分钟的课堂教学形式还是教学工作的一种重要手段 ,因而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 ,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仍是十分重要的。德国教育家弟斯多惠指出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要引导学生思维上路 ,激发饱满的学习热情 ,锻炼独立探讨问题的思维能力 ,使他们以…  相似文献   

7.
启发式教学,是世界文化名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的。他的名言是:“不闻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心理上进入“闻、悱”状态,即“心闻闻”——脑子在展开想象,“口悱悱”——口头上想把脑子想到的东西表达出来.教师要在学生处于“闻、悱”状态中予以启发、诱导、点拨,计他们对学习的材料做到“举一反三”.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语文教育观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1. 语文学习目的观,由“知言”而“知人”,达于“事父”“事君”",即学习语言,理解语言,掌握语言,发挥语言的交际作用;2. 启发式乐学观,针对学生的“愤”“悱”进行启发,引导学生乐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3. 语言表达效果观,他从声音、表情、内容、形式等方面综合塑造自己的语言形象,指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这些共同形成了我国优秀语文教学传统,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弘扬.  相似文献   

9.
绘画界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密不透风,疏可奔马。”绘画作品中许多传世佳作都留给欣赏者遐想的余地,“蛙声十里出山泉”与“踏花归来马蹄香”等就是有名的布白艺术之作。阅读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如果能将“布白”艺术运用于阅读教学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疑而不释,形成“思维空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与“悱”其实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一种短暂的思维上的空  相似文献   

10.
弃逐逆境中的柳宗元,其情绪的主导方面是“怨怼忿愤”。柳宗元的愤懑,主要来源于“有劳而见罪”、无辜而被逐,以及因此遭受精神和肉体的折磨。柳宗元愤而启,悱而发,用自己的方式宣泄郁愤。他愤山、愤水、愤物,归根到底却是愤人,愤“灵”与“帝”。当宣泄的对象归结到“灵”与“帝”的时候,柳宗元的愤悱便发生了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11.
一启发式教学的思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的。他主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一词即由此而来。所谓“愤”,即憋闷,困惑。朱熹解释为“心求通而未得之时”;所谓“悱”即“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就是说,只有当学生通过积极思维进入到愤悱状态,即达到似有所悟或似有困惑,  相似文献   

12.
课堂教学的意境文章要有意境,才可能成为好文章;读文章也要进入作品的意境,才能读出味来。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创设出浓厚而美好的意境,才能形成一个强大的磁场,吸住每一位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境,先贤们很早就注意到了,孔夫子就曾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原则。“愤”,“悱”  相似文献   

13.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思维活动能引起学生的同步思维活动,教师的讲授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启发式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一、必须熟练掌握教材。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学生最感困难、最容易产生错误的概念、推理以及运算技巧等方面,做到了如指堂.掌握实质,运用自如。这是采用“启发式”教学  相似文献   

14.
启发式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通过四十多年教学实践,创造了著名的启发式教学原则和丰富多样的启发形式。认真研究和总结这一宝贵的教育遗产,对于丰富和发展我们的启发式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孔子对其创造的启发式教学原则的集中论述见于《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宋代教育家朱熹注云:“愤者,心求通  相似文献   

15.
学贵有疑。理想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从有疑到无疑,又到有疑”的能动过程。“疑”是人动脑思考的结果。读书有疑方才有问;通过问,解决疑,反过来促进思考,产生新的疑问,求得新的提高。传统教学法中的启发式教学也讲究“挑疑”,即通过教师启发使学生产生一个个疑问,然后找到答案。它的教学过程是“无疑——有疑——无疑”的教学过程。启发式的理论依据是孔子的“不启不发”,它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客体,老师通过启发使学  相似文献   

16.
孔子(前551—前479)是我国和世界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古代大教育家。他在自述其教学法时,曾谈过下面的一段话: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一段话,出自《论语·述而篇》(以下引自《论语》的,只注篇名)。这是孔子从他自己多年教学经验中概括出来的教学理论。后人把“启”和“发”这两个单音词合成一个双音词“启发”,因而称上述孔子的教学法为“启发式”教学。人们一提到“启发式”教学时,常常引它来作理论根据。本文对孔子“启发式”教学的辨析,就是对孔子上述一段话的辨析。  相似文献   

17.
“数据结构”是信息管理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分析了影响“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包括: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程序设计基础”与“数据结构”两门课在教学上存在知识衔接的断层、学生实践机会少。经过两年的教学改革,探索了提高“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效果的对策,通过加强先行课程“C程序设计语言”的复习,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图文并茂讲解算法,加强实践教学和开展启发式教学等策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如何把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培养其猜想能力融入素质教育之中,已成为数学教改的主要课题、齐智华老师在文[1]中提出了“数学猜测”的教学构想,我们指出:“数学猜测”教学是融启发式和发现式于一体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其数学素养的一种新的教学指导思想。笔者在高中尝试了“数学猜测”教学,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拟谈点实践中的体会,以期批评指正。1激发猜测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猜测教学的前提。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布鲁纳主张学生采用“发现学习”,波利亚呼吁…  相似文献   

19.
提倡启发式教学在我国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了,但是在大学的课堂上,怎样进行启发式教学,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是否运用启发式教学是关系到能否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也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创造型人才的重大问题.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有关启发式教学的一点体会.首先,启发式教学不能“满堂灌”所说的“启发式”,就是启发学生紧跟着教师的讲解过程积极思维,也就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主动学习.如果教师从上课讲到下课,一节课50分钟都占满了,学生哪有时间去思考呢?“满堂灌”即使再生动,甚至象讲小说那样引人入胜,也不能算是启发式教学.所以,国家教委多次提出,要废除“满堂灌”、“添鸭式”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运用“逆向思维”,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逆向思维”,巧设问题,指引思路“逆向思维”一般在完成课文教学任务之后进行。另辟蹊径,提出一些“逆向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进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思想的骏马在崭新的思维空间驰骋,识正误,辨是非,求真理,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发挥文学作品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培养学生正确思维品质,提高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