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子野《槐下居丛稿》最后一篇《名文未必无讹》,不满王安石《读孟尝君传》。笔者读后颇有同感, 因作此篇,以助张目。这里仅论以下三点。 一、安石原文说:“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非也。 《史记·孟尝君传》:“文(孟尝君)承间问其父婴曰:‘子之子为何?’[父]曰:‘为孙。’‘孙之孙为何?’曰:‘为玄孙。’‘玄孙之孙为何?’曰:‘不能知也。’文曰:‘君用事相齐,至三王  相似文献   

2.
《孙子》有这样两个句段: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重点号引者加)——《孙子·计》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孙子·虚实》  相似文献   

3.
《史记·项羽本纪》有句著名的话:“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集解》注:“《尸子》曰:‘舜两眸子,是谓重瞳’。”①意思是说,一个眼睛生有两个瞳孔,就是重瞳。这在《汉书》中说得更为明确。《汉书·陈胜项籍传》:“周生亦有言,‘舜盖重童子’项羽又重童子。岂其苗裔邪?何其兴之暴也!”颜师古注曰:“童子,目之眸子。”②《汉书补注》钱大昭注曰:“童,古瞳字也。说文本不从目。”沈钦韩则进一步注曰:“董子《三代改制篇》:‘舜有二童子。’《荀子·非相篇》:‘尧舜三牟子。’杨倞注:‘《尸子》曰:‘舜两眸子,是谓重明。’《淮南子·修务训》亦本《尸子》语。”④这些著名大家引经据典,解释得清清楚楚,毫不含糊:重瞳,即是两个瞳孔。“重瞳”之说,影响甚大。后人著书立说皆以此为据。曹植《帝舜赞》:“颛顼之族,重瞳神圣。”⑤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帝有虞氏,姚姓,目重瞳,故名重华。”⑥《春秋孔演图》:“舜重瞳子,是谓重明。”⑦宋王禹偁《待漏院记》:“九门既闭,重瞳屡迥。”⑧就连  相似文献   

4.
一袁在綱相武后事之不可信关于袁天綱相武后事,現存有几条材料,分录于下: 《太平广記》卷224引《譚宾录》: “武士之獲为利州都督也,敕召袁天綱詣京师。途經利州,(中略)武后时衣男子之服,乳母抱于怀中,天綱大惊曰:‘此郎君男子,神彩奥彻,不易知。’遂合后試行床下,天綱大惊曰;‘日角龙顏,龙睛凤頸,伏羲之相,貴之极也。’更轉側視之,又惊曰:‘若是女,当为天下主也。’”《太平广記》卷76引《感定录》: “唐則天之在襁褓也,益州人袁天綱能相,(中略)則天时在怀抱,衣男子衣服,乳母抱至。天綱举目一視,大惊曰:‘龙眼凤頸,貴之极。若是女,当为天下主。’”《旧唐书》卷191《袁天綱传》:  相似文献   

5.
“敢,不敢也”之说。已为当前不少汉语辞书所采用,在古汉语教学中也都这样讲,几乎已经成为定论。然而,我们认为此说是错误的。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我们须介绍一下此说的来胧去脉。“敢,不敢也”之说,始于汉代旧注: ①辞曰:“非礼也,敢?”对曰:“非礼也,敢?”(《仪礼·聘礼》)郑玄注:“辞,不受也。对,答问也。二者皆卒曰‘敢’,言不敢。”三国时期吴国韦昭、晋代杜预继承了这一说法: ②(辛俞)对曰:“臣顺之也,岂敢犯之?……今执政曰‘不从君者为大戮’,臣敢忘其死而叛其君,以烦司寇,”(《国语·晋语八》)韦昭注:“敢,不敢也。言不敢忘死而叛其君,烦君司寇以刑臣。”  相似文献   

6.
应教学、科研之需,常读龙榆生先生《东坡乐府笺》,获益良深.龙笺还有可以探讨的余地,笔者因于读书之余,或斠疑,或补笺,时有一得,录以备忘.不敢自专,今拾缀成文,敬请海内博雅有以教我.体涉随笔,不依原书序次,因以“偶记”命题.一、贺知章乡音未改东坡《临江仙·夜到扬州席上作》:“一时惊笑衰容,语音犹自带吴侬.”龙氏注云:“傅注:杜子美‘贺公雅吴语,在位常清狂.盖谓知章也.知章虽贵为秘书监,而吴音不改.后告老归吴中,玄宗加重之,将行,涕泣辞上.上曰:‘何所欲?’知章曰:‘臣有男未定名,幸陛下赐之,归为乡里荣.’上曰:‘为道之要,莫若于信,孚者,  相似文献   

7.
《战国策·齐策》有段文字:“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鱼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盂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后有  相似文献   

8.
“正名”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相当的地位。孔子为了维护贵贱有等的社会制度提出“正名”的思想。鲁哀公七年,孔子和子路有一段对话:“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  相似文献   

9.
宋陈骙《文则》指出:“文有交错之体若缠纠然,主在析理,理尽而已,……《庄子》曰:‘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末始也者。’又曰:‘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明祝允明在《罪知录》里说:“文体既立,其状自殊。”他列举了十四种类型。其中,有萦纡缠乱,反复钩连者,指的就是这种交错之体。 这种文字,“看似胡说乱说,骨里却尽有分散,彼因自谓猖狂妄行而蹈乎大方也,学者何不从大方处求之?” (清刘熙载《艺概:文概》)这种交错之体,《庄子》用得最多最成  相似文献   

10.
《史记·项羽本纪》有句著名的话:“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集解》注:“《尸子》曰:‘舜两眸子,是谓重瞳’。”意思是说,一个眼睛生有两个瞳孔,就是重瞳。  相似文献   

11.
《论语.先进.侍坐》章有一段意味深长的话:“‘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相似文献   

12.
读书·悟道     
近读《庄子》时,有一段话颇令人感慨:"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  相似文献   

13.
西北师大匡扶先生尝赐余一条幅,上书唐诗一联曰:“枥上骅骝嘶鼓角,门前老将识风云。”徐生某君,临寒庐请益,瞻而问曰:“‘嘶鼓角’与‘识风云’动宾相对。‘风云’在目,固可为‘识’之宾语;‘鼓角’闻耳,焉可为‘嘶’所支配哉?”余答之曰:“‘嘶鼓角’形为动宾而与‘识风云’相骈,揆以诗义,实为动补也。‘嘶鼓角’者,嘶于鼓角也。犹今言‘在鼓角声中嘶鸣’也。”是生去,余因思焉。动宾结构,见之英俄诸语,后名自为前动所支配。见之汉语,则不可膠柱,须依义而慎辨之。前动支配后名者,若“观潮”、“听琴”、“饮酒”之类,固率常见之,然前动非支配后名  相似文献   

14.
《史记·高祖本记》记载了刘邦病危时和吕后的一段著名的对话: “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肖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 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相似文献   

15.
《论语·八佾》篇记载了大家都熟知的孔子与他的弟子子夏的一段对话: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历来对这段话的意解很多: 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曰:“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又引孔安国曰:“孔子曰‘绘事后素’,子夏闻而解,知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茶叶生产到唐朝有了很大的发展。据李肇《唐国史补》的记载:“常鲁公使西番,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此蕲门者,此昌明者,此(氵邕)湖者。’”这就说明唐朝的时候茶叶巳从内地传到西藏。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唐朝应吐蕃之请,于赤岭(今  相似文献   

17.
陆机《文赋》“虽离方而遁圆,期穷形而尽相”二句,历来注家,说法不一,似未能尽合士衡微旨。兹录数家之说,请析而论之。 一、《文选》李善注曰:“方圆谓规矩也。言文章在有方圆规矩也。”吴孟复《读<文赋>私记》从其说,并补充曰:“李善讲了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规矩又不是不变一成的,所以又允许‘离’‘方’,但是,不论如何,都应期于‘穷形尽相’。而  相似文献   

18.
李白有《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宋十六璟》一诗,宋蜀本于题下注云:“疑乌江及宗字误。”为此注者可能是曾巩。他不了解宗璟乃李白妻弟,胡震亨已辨之甚详,兹不赘。曾巩持巫山遇赦之说,李白从流放首途至于巫山,有无乌江其地,确属可疑。而这一问题,从此遂成千古疑案。 王琦云:“按《浔阳记》载九江之名,一曰乌白江,三曰乌江。张须元《缘江图》载九江之名,四曰乌土江,六曰白乌江。《太平寰宇记》引《浔阳记》云‘九江在浔阳,去州五里,名曰乌江,是大禹所疏。’知此诗所谓乌江者,指浔阳江耳,非和州之乌江县也。”此说一出,后之注释者及研究者均翕然从之,似乎这一疑案已彻底澄清。  相似文献   

19.
《史记·高祖本纪》中记:“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知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建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相似文献   

20.
《庄子》散文不仅在艺术形式(包括文学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上明显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特点,而且还从理论上对此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从而构成了其浪漫主义创作方法论的又一重要内容。 《天下》篇曰:“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庄语”,陆德明《释文》曰:“一云,‘庄,端正也’”,王先谦《集解》曰“犹正论也”。“不可与庄语”即不能以端正的、写实笔墨去反映和表现现实。那么应怎样去反映和表现呢?《天下》篇指出:“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成玄英疏曰:“谬,虚也;悠,远也;”陆德明《释文》曰:“谬悠,谓若忘于情实者也”,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