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根据索绪尔等语言学家的观点,语言系统是一种音义结合的聚合体,由能指与所指构成。生态语言学认为语言系统具有多样性、生态性与非生态性的显著特点。英语语言系统的生态性体现为其作为世界语言体系的一部分,有其产生、发展和衍变的一系列变化过程,符合语言生态发展的基本规律。英语语言系统的生态性与非生态性与英语语言发展的历史、英语在世界语言体系中的霸主地位以及人类在使用英语中与语言环境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
语言变异受语言生态环境的变化发展影响,又反作用于语言生态平衡。汉语字母化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语言变异现象,在英语及其他拼音文字中比较少见。结合生态语言学理论研究可以发现,该现象符合一定的语言符号系统变化和语言生态发展规律,对于促进汉语的生态化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失控性的使用会造成过度字母化,为汉语带来混乱,使汉语生态系统处于可能的失衡状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兼顾生态性和规范性原则,既不违背生态发展规律,又体现积极的引导性。  相似文献   

3.
生态语言学:语言学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态语言学是在生态语言观的基础上衍生出的新兴边缘学科。语言学者论证了语言物种属性、语言全息态、语言生态系、语言进化律等新的理念,使生态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得到了拓展深化;提出了"零排放"语用伦理、语言公平、RLS工程等生态语言学应用理论,显示了对语用实践特有的指导意义。生态语言学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其学科体系也必将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4.
域内外生态语言学研究流变与发展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语言学作为生态学和语言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语言自身内部的生态问题、语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语言和生态之间的交互作用。由于生态语言学极具前瞻性、实用性以及现实性,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青睐,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文章追溯了迄今域内外生态语言学的研究流变,尝试性地提出了未来生态语言学关注的主要话题及发展趋向。文章旨在通过厘清生态语言学研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揭示当前生态语言学研究的现状以及可能的发展趋向,以期为中国语境下生态语言学研究的开展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5.
自然选择与协同进化--生态语言学及语言生态认知探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生态语言学正在成为一门独立语言学科的21世纪,人们对语言生态的关注日益增强,保持语言生态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几乎不亚于保持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用发展的眼光和辩证的态度对待语言生态问题是生态语言学的立足点.语言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与自然、人类实践活动和思维处于互动状态.本文主要宏观阐述对生态语言学、语言生态的认知,探析语言生态的演变规律及摆脱进化过程所遭遇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论文从生态语言学批评角度对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进行系统考察,具体分析了该作品中旨在加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生态命名”、恢复人与自然连续性的“生态语法”、建立人与自然平等对话关系的“生态叙事”、促进生物多样性与语言多样性的濒危语言拯救的诸种表现和可能。生态语言学批评是生态语言学研究的两大基本范式之一,其批评对象主要集中在一般语言系统和非文学性话语文本,对《额尔古纳河右岸》进行生态语言学批评,既可拓展生态语言学批评的应用范围,也可拓展《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批评路径,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生态语言和生态精神。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语言学界在研究语言与生态之间相互关系问题上,长期认为豪根理论与韩礼德理论为两种研究范式,同时将语言生态学与生态语言学称之为等同术语。豪根理论与韩礼德理论这两种研究范式实为两个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相对独立的学科分支,即语言生态学和生态语言学,它们有各自研究的对象和任务。无论是语言生态学还是生态语言学,都是很年轻的学科,严密、完整的学科体系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对语言生态学和生态语言学两个概念进行辨析,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生态语言学是生态学与语言学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兴语言学分支,其核心思想是指在语言系统和语篇层面上剖析语言的非生态特征,以揭示现实语言中不利于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思想,强调语言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生态语言学研究语言与生态的问题,主要分为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两种研究模式。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语言观和生态观,尝试探讨韩礼德模式的生态语言学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韩礼德生态语言学继承的马克思主义语言观包括语言的社会性、语言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以及语言建构观。其生态观深受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人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自身的和解”的影响,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本质上是反生态的,并对其展开批判。韩礼德生态语言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揭示出“我们的意指方式如何左右我们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大背景下,生态话语分析为语言研究者分析话语生态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其研究对象包括环境类语篇和非环境类语篇,旨在引导人们言行生态化。作为非环境类文本,人工智能科普语篇以新颖有趣的话语方式,既向人们传播了AI 技术新发展,也反映了写作者的语言生态观。为揭示此类语篇生态取向,文章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和生态语言学理论,以20 篇英文AI 科普文章为语料,从及物性视角对语篇进行表层描述和深层生态解读。研究表明:表层来看,AI 科普语篇语义配置方式倾向使用以社会性场所为施事的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借此实现向读者科普AI 知识的语义功能。深层来看,该类语篇生态取向主要表现为生态模糊型和生态保护型,这很大程度上是由科学界对AI 所秉持的科技生态观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基于Citespace的文献可视化分析及研究热点知识图谱显示,当前的语言生态学研究存在研究边界模糊的问题。进一步的文献梳理与分析表明,尽管广义的语言生态学包括生态话语分析或生态语言研究(language of ecology),但狭义的语言生态学研究应当聚焦“语言的生态”(ecology of language)。以此为基础,文章针对语言演变、语言濒危现象及保护、主导语言、双语及多语现象等主要议题对国外狭义的语言生态学研究进行回顾,继而指出该领域在研究边界、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局限,并基于所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后续语言生态学研究应当充分借鉴生态学中成熟的概念、理论、模型及方法,充分关注语言与环境的双向互动关系,并不断拓展研究情景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2.
保持文化及语言生态的多样性是生态语言学的一条基本准则,而异化翻译在反对文化霸权、保持文化交流的平衡方面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异化翻译在保持文化及语言的生态多样性、促进语言创新与发展、保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章系对南丹麦大学语言与传播系教授史蒂芬·考利(Stephen Cowley)的访谈。他是分布式语言协会(Distributed Language Group)创立者之一,国际互动性、语言与认知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Interactivity,Language and Cognition)秘书长,分布式语言运动(Distributed Language Movement)和生物生态共存观(Bioecological Awareness)的倡导者。其代表性著作有:《语言和语言学的生物符号学视角》(Biosemiotic Perspectives o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2015)、《超越大脑的认知》(Cognition Beyond the Brain: Computation, Interactivity and Human Artifice,2013)、《分布式语言》(Distributed Language,2011)等。访谈主要涉及生态语言学的学科属性、生态语言学的新型模式——根性生态语言学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介绍了2018年10月13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的“第二届中国生态语言学战略发展研讨会”。文章阐述了大会的两个议程:“生态语言学”学术报告会以及特邀专家研讨会。会议不仅展现了生态语言学的多样化发展趋势,还就生态语言学的研究范式、成果推介、人才培养及学会建设等议题展开讨论。此次会议的召开为生态语言学学科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为生态语言学研究成果的推广搭建了平台。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生态语言学呈现出蓬勃的发展趋势:拥有系统化的教材、专门的学术期刊、专业化的科研团队、和国际化的学术会议等,已经基本形成核心的学科研究内容和常用的研究模式,但研究路径的多元化和研究范式的多样化使得学科的整体性受到挑战,如何构建融合多个研究范式的理论框架是学界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文章运用马克思“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及由此抽象出来的哲学思想和生态内涵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生态语言学的相关性,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从哲学维度确立生态语言学各研究范式间的融合点,促进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向生态语言学领域的扩展和延伸,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反思、结合生态语言学实践的完善是生态语言学突破问题域、走向新高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吧"族外来词是现代汉语的新生词汇,它们时尚新颖,生命力强。从模因论的视角来看,"吧"族外来词作为强势语言模因的简洁性、非常规性和劝说性等特点,促进了生态视阈下的语言多样性。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分析"吧"族外来词的模因属性,"吧"族外来词的适用范围不应超出它的生态范畴,应合理估计它们作为强势模因的力度,避免因滥用这些词汇而造成不良的语言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17.
在过去40年的发展历程中,生态语言学得到了一系列稳步发展,已初步形成其丰富多样的理论资源和重要成果,但其学科体系仍缺乏系统的整合。研究将尝试从历时的角度对中西方生态语言学的发展历程进行纵观整合性研究。通过对其重要发展阶段进行具体划分和系统梳理,研究发现各自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进而尝试探寻中西方生态语言学整合研究的具体途径和方式方法。研究为实现中西方生态语言学学科领域的对话交流,促进双方理论建构和研究方法的交融互鉴,以及推动兼收并蓄的生态语言学的整体化和多样化发展提供广泛的理论框架和具体的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介绍了于2017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生态语言学战略发展研讨会”。文章阐述了大会的两个主题:“生态语言学”学术会议和“中国生态语言学研究会”成立会议。学术会议包含四个主旨发言,将对国内生态语言学的发展起到引导作用;“中国生态语言学研究会”的成立对于生态语言学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的发展,都会发挥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接触的实质是文化的接触。随着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许多非英语国家对本国通用语和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表示出不同程度的担忧。文章试图通过对我国九省和直辖市的下辖市、县、区涉及多个行业和不同社会与文化层次的人群就现阶段我国汉语与外语关系问题的认识的调查,利用社会语言学中语言帝国主义理论、语言资源论和语言多样性等理论,透析全球性英语热现象背后的文化根源及其后果。同时指出在现阶段我国应充分利用经济快速发展的优势,借助英语的工具作用和资源特征,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同时积极传播和光大汉语及中国传统文化,以实现世界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避免世界文化的进一步趋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