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格曲 《西藏研究》2005,(4):84-89
流传在拉萨布达拉宫和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的卡尔被称为西藏的宫廷歌舞音乐,但是西藏的宫廷卡尔却源自阿里民间的卡尔歌舞音乐。阿里民间卡尔是藏民族积极吸收、融合周边伊斯兰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艺术并不断创新的产物。阿里民间卡尔歌舞音乐既保持了伊斯兰歌舞音乐的基本形式、特点,又融入了大量阿里歌舞音乐的风格和内容,形成既有别于中南亚伊斯兰歌舞音乐又不同于藏族传统歌舞音乐的新的艺术形式。它与阿里普兰、日土、札达等地的各种庆典、迎送仪式和民俗活动相结合,成为阿里地区独特的民间传统歌舞音乐艺术。  相似文献   

2.
牛奶及其奶制品是藏族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藏族人民积累了丰富的处理、食用和保存牛奶及其奶制品的经验和方法.但随着藏区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传统的牛奶处理方法逐渐被牛奶分离器所取代.本文旨在以牛奶分离器在藏族牧区的使用为个案,结合田野调查材料,分析牛奶分离器对藏族传统游牧生活带来的正负面影响,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藏族牧民对使用牛奶分离器的态度,从而考察技术因素在当代藏族牧区社会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牛奶及其奶制品是藏族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藏族人民积累了丰富的处理、食用和保存牛奶及其奶制品的经验和方法.但随着藏区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传统的牛奶处理方法逐渐被牛奶分离器所取代.本文旨在以牛奶分离器在藏族牧区的使用为个案,结合田野调查材料,分析牛奶分离器对藏族传统游牧生活带来的正负面影响,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藏族牧民对使用牛奶分离器的态度,从而考察技术因素在当代藏族牧区社会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藏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藏民族通过生产生活寄情于歌舞,以歌舞形式述说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崇尚,孜孜不倦地追求着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的美好理想.藏民族歌舞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和时代特征,它以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而著称.由于藏族的生活地域与生产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各地区民间歌舞不同的风格与流派.  相似文献   

5.
巴塘是四川藏区腹心地区一个藏族聚居县,隔金沙江与西藏相望.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开始,汉族进入巴塘.这些汉族基本都与当地藏族妇女通婚.使汉藏民族结成了世代相依相辅,经济文化相互影响的血缘关系.特别是在巴塘地区,一半以上的藏族都是藏汉结合的后裔.这些人在生活中既保留了藏族的各种习惯,又继承了汉族的各种风俗.巴塘汉族在藏区的生存与发展,基本是在对当地文化的接纳、交流和融合中进行的.这也是在藏族聚居的腹心地区中,汉族居民的一般选择.  相似文献   

6.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藏族地区主要有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四川藏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和成都平原之间,在历史上是藏族与内地多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往来的交通要道,与汉族联系密切。所以,藏汉双语现象与其他藏区相比,出现的时间要早,程度也相对高一些,具有与其他藏区不同的特色。如何认识四川藏区少数民族语言的社会功  相似文献   

7.
民族地区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地区".产生于自然经济基础之上并延续至今的一些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等因素所形成的"体制锁定",是造成这一状况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它使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制度变迁在"路径依赖"的基础上陷入了一种低效率的状态.因此,努力突破当前文化传统等非正式制度所造成的"体制锁定",实现良性的制度变迁,是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藏族“赔命价”与国家法的漏洞补充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藏族"赔命价"民间规则是藏族从长期的部落对立、割据和部落战争以及调整部落内外部关系的血的教训中换来的生存理性选择.当下藏族赔"命价"民间规则与国家法之间的紧张关系主要根源于我国刑事被害人损害赔偿制度存在着法律漏洞.最高法院于2004年对该项法律漏洞进行的修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法与民间法的互动和沟通,为在藏区解决"赔命价"问题的回燃适用,提供了较为确定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9.
陈东 《西藏研究》2008,108(2):102-108
硗碛是雅安市宝兴县唯一的藏族自治乡,处于藏区东部边缘,与汉、羌地区相交接.作者在调查中发现,作为藏区的边缘,当地民众的信仰呈现一种多层次及多种信仰交织的复杂状况.藏传佛教信仰不仅与当地的民间信仰、道教及汉地其他信仰相并存,且各种宗教信仰之间相互兼容、并行不悖,呈现出十分和谐的局面.此现象在文化边缘地区颇具典型意义.文章以田野调查为基础,对硗碛藏族乡宗教信仰及特点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吴建国 《民族研究》2003,11(2):79-85
本文以西藏和四川藏区为例,考察了藏区在现代化进程中所有制结构方面的变化及其特点.认为藏区所有制结构状况与其生产力水平并不完全适应,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藏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藏区应把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一项特殊的战略任务来抓,尽快建立非公有制经济的政府扶持体系,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1.
Brief Introduction of Members of Editorial Board of Journal of Ethnology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南京是东南沿海城市中回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城市,早在明代就形成了回族伊斯兰文化社区。然而,近年来随着南京最大、最典型的“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拆迁,引起了人们对回族社区的消失与回族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消失,除外界因素外,其内部经济生活方式、社区组织形式、婚姻情况、受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的变化也是其重要原因。实际上,回族社区的保存和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一方面需要政府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另一方面,更需要回族自身的“文化自觉”,通过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汲取优秀文化精华,并不断创新的方法来解决。而伊斯兰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伊斯兰文化发展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极其有用的思想工具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重构社会控制体系,完善、加强对社会失范行为的社会控制,是建设当代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任务。壮族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先进理念,为社会控制体系的重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构建新的社会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利用传统法律文化的本土资源以及国家赋予的自治权和立法权,注重从当前壮族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来制定适合壮族实际情况的法律、法规,为当代壮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8.
《格萨尔》史诗是藏族牧业文明的代表作,叙述的是关于部落的历史。本文认为,在《格萨尔》史诗产生的早期阶段,尚没有专司史诗演述活动的职业化艺人。作为一种集体记忆,其建构和传承由全体部落成员共同完成。职业或半职业化的《格萨尔》艺人的出现,当是后来藏族地区社会文化生态变迁的产物。集体记忆时代的《格萨尔》史诗,不仅呈现出从历史化向传说化和神话化过渡的文类特征,也具有集体记忆所承载的时空要素及其与群体传承的关联性等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19.
论锡伯族萨满神歌的心理医疗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漫长历史中 ,锡伯族创造了与自身的生产方式和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相适应的萨满教 ,并不断发展丰富 ,萨满教成为锡伯族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萨满教延续千百年 ,其主要功能和价值之一是治疗疾病 ,保障氏族的生存繁衍。锡伯族萨满治疗患者是在歌、舞、乐三者浑然一体的场景中 ,即在“跳神”场景中进行的。歌、舞、乐三者是古老时代集体创作的产物。在萨满“跳神”过程中 ,他和助手及众人共同吟唱的神歌 ,对患者产生了心理医疗功能。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设立追诉时效超期适用程序的必要性,论证了该程序适用的条件,并就该程序的内容设计了相应的法律条文,供立法机关将来修改刑事诉讼法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