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从文与苏童分别在《边城》与《河岸》中使用了河流意象。两代作家两部作品借助两条河流在情感交汇、思考能指与主题投射上形成了共同的契合点。沈从文和苏童倾注了对河流的深厚情愫,分别将湘西边地和江南泽国浓墨重彩,倾情描绘。由此,河流意象构成了探寻作家复杂创作心态与开掘作品内在精神维度的重要跳板。  相似文献   

2.
意识流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技巧有其产生的心理基础和艺术特征;本文试以《追忆逝水年华》、《喧哗与骚动》和《尤利西斯》三部作品分析意识流在创作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作家魏巍,于古稀之年,以他艺术的天才和高度的革命责任感,用整整三年时间,精心创作了一部反映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历史小说《地球的红飘带》(以下简称《飘带》)。作品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一部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的感人至深的史诗性作品。《飘带》塑造了许多成功的人物形象,特别塑造了显示作品重要艺术成就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群象。他们个性鲜明,形象逼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  相似文献   

4.
叶紫(1912—1939)是一个创作生活十分短暂的作家。从1933年他开始在《无名文艺》上发表自己的第一篇小说《丰收》算起,到1939年病逝止,也不过仅仅五、六年的时间。如果从他的小说写作的具体时间来考察,则又可以看到,他的创作主要是在1933—1936这三、四年的时间内进行的。他留下的作品一共只有短篇小说集《丰收》、《山村一夜》,中篇《星》以及病逝前未曾出版的一部散文集。这也不能说是十分丰富的。作为一个青年作家,叶紫的作品显然还留有一些不够成熟的痕迹,有时在艺术上还相当粗糙,但在他的创作生涯还没有到达成熟期,病魔就夺去了他的生命。  相似文献   

5.
小说《游园惊梦》是白先勇将昆曲与文学高度融合的一部作品,对昆曲这一舞台艺术兼文学经典的巧妙运用,使小说不仅在艺术技巧上做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而且使其表现出更深刻的主题内蕴。昆曲对《游园惊梦》的创作渗透主要表现在:一是昆曲对小说创作技法方面的渗透;二是昆曲作为小说潜在的叙述话语对小说主题的深化;三是作家通过昆曲与小说创作的结合传达出的对传统文化的追寻和昆曲式微的失落。白先勇是将传统文化与文学融合的典型,研究昆曲对白先勇小说创作的影响,有利于深入了解作家的创作风格,并由此看到传统文化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引起人们对日渐式微的昆曲艺术的关注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审视。  相似文献   

6.
《苦难的历程》是阿·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它的创作继续了二十多年。第一部《两姊妹》是作者侨居巴黎时,于一九一九年动笔,一九二一年出版的。第二部《一九一八年》是作者返回祖国后,于一九二七年动笔,一九二八年出版的。第三部《阴暗的早晨》是一九三九年动笔,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脱稿的。翌年秋天,作者完成了三个长篇的全部校改工作,使它们在风格上尽量统一起来,成为一部严整的作品。一九四三年《苦难的历程》荣获“斯大林奖金”一等奖。它被称为俄罗斯革命的史诗,是苏联文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本文试图从这部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作家的思想发展和艺术探索的脉胳中,对它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文心雕龙》体大思精,相当全面地探讨了文学创作与批评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艺术方法,每一篇都自成一格,文章取其《才略》篇,从中探讨刘勰的作家批评论。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从作家的"才""气""性"三方面探讨主观因素对创作的影响及因之确立的作家作品价值定位的标准与原则,张扬文学的主体性、多样性和独创性。第二部分对《才略》所涉及的影响创作的客观因素进行具体分析,使"才略"的视阈得以拓展;第三部分分析刘勰所持的批评作风和批评态度。  相似文献   

8.
《德伯家的苔丝》与《珍妮姑娘》两部小说的题材和结构设置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不但两位女主人公都来自社会底层,而且两部作品都设置了一女两男的关系模式。对两部作品的男女关系模式对照分析,找出其中的类同和差异,以期更清晰地观照两位作家不同的创作环境和理念,以及因所受文化传统和流派的影响,作家在文学创作的传承和创新方面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正>叶紫从事文学创作时间并不长,前后算起来也不过十年左右。由于作家英年早逝,故留下的作品不多。现存的有《丰收》、《山村一夜》两个短篇小说集,中篇小说《星》,外加十六篇散文。他自认为是一部反映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大的、纪念碑似的作品”——长篇小说《太阳从西边出来》,中篇小说《菱》,很遗憾地只是一个头,未及完成。尽管作家所写出的作品只是他想表现的一少部分,但这些作品在当时文坛上却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本文试就叶紫小说创作作一肤浅的探微。  相似文献   

10.
将鲁迅、苏童的"重述神话"文学创作置于世界文学的背景下,才能显示其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实践意义.在西方,"重述神话"是一种自觉而成熟的文学传统.而在中国,"重述神话"不能成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传统.鲁迅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补天》、《奔月》、《理水》,苏童创作了长篇小说《碧奴》,承递了西方文学中源远流长的"重述神话"的优秀传统,填补了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创作领域的空白,开辟了中国新文学创作一个崭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将图片有意识地引入文学创作,探索图文互动,是香港实验作家西西文本实验的重要方面。从《剪贴册》(1991)、《画/话本》(1995)到《拼图游戏》(2001),三本图文并茂的散文集集中反映了西西在实验图文联合这种新的散文形式方面的探索。本文着重分析三部作品前后的变化,总结西西在联合图文创作中的特点,阐明西西在传统图文关系基础上所做的创新。  相似文献   

12.
底层写作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上的热门话题,贾平凹以他长篇小说《高兴》对这一题材创作进行了新的艺术探索,不仅要写出底层社会人物的生存状态、历史命运,而且要从中探求他们的生命本质及其建构。在这篇对话中,作家坦诚了自己创作过程中的思考。这对理解作品与当下文学创作,应当是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13.
1986年4月,法国著名的作家和社会活动家西蒙娜·德·波伏瓦永远告别了她为之奋斗的人类世界,但她的思想与创作并未消失。长篇小说《人都是要死的》(1946)就是她的文学创作的一部很有意义的作品《人都是要死的》如同萨特的《恶心》一样,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它融汇了作家的哲学思想结晶与艺术创造的才华。波伏瓦正是用这部作品参加了战后对存在主义的大辩论,同萨特、加谬一起把存在主义文学发展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文学浪潮,波及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马来西亚文坛上,伍良之先生是知名度颇高的一位华人作家.自从中学时代开始文学创作以来,他在各地报章杂志发表了大量作品,并先后出版了《路过文冬岭》、《都门小集》、《冷眼集》、《冷眼集续篇》、《串铃集》、《长路花雨》、《飞跃的羚羊》、《高冠长剑集》、《飞鸿散笺》和《苍浪客文集》等十部著作,成就很是丰饶.他的创作一向受到马华文艺界的关注和推重,1977年至1979年,他连获三届大马福联会暨雪福会馆  相似文献   

15.
为繁荣我国的海洋文学创作,由市作协、《文学报》、上海大学文学院三家联合举行的“上海海洋文学创作座谈会”于五月二十八日在本校文学院召开。到会的二十多位作家,评论工作者就海洋文学创作的现状与地位,海洋文学如何反映现实生活,文学作品如何在艺术上创新,我国的海洋文学创作怎样走向世界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获奖小说《阿札与哈利》的作者樊天胜怀着激动的心情回顾了我国海洋文学创作的情况及自己的创作道路,认为“寂寞的海洋不再寂寞了”。著有《选择》、《处女海》等作品的张士敏谈了海洋文学中如何写立体化人物的问题。诗人宁宇就海洋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转变,提出海洋诗要在改革中完  相似文献   

16.
苏童的小说迄今已有四部被改编成了电影,分别是改编自《妻妾成群》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张艺谋,1991),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红粉》(李少红,1994),改编自《米》的《大鸿米店》(黄建中,1995)以及改编自《妇女生活》的《茉莉花开》(侯咏,2004)。其中除第四代导演黄建中改编的《米》之外,其他三位第五代导演改编的均是苏童“女性小说系列”中的作品,横向看来,其艺术理念和创作心态的异同颇值得回味。本文仅以张艺谋和侯咏这两位男性导演改编的作品为代表进行比较,探讨一下他们在将小说转换成影像时不同的处理手法和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物色》篇理论建构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通过大量使用命题来阐释其理论观点。刘勰在《物色》篇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命题,从形式构成特征上看,这些命题主要有单句式、双句式和多句式三种类型;从理论内涵上看,涉及到创作发生、艺术想象、创作方法和审美特征等方面内容;从价值意义上看,由于这些命题揭示了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对古今作家的文学创作和古今文论的理论建构都有着切实的应用性。  相似文献   

18.
作家对客观事物认识与艺术感知的不断深化,反映在创作过程中,形成为对作品的修改这一阶段。因而,从作家对作品的修改中,可以了解到作家从初稿到定稿之间的认识与艺术感知是如何在不断深化的。陆文夫的《门铃》的几个未定稿本,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一位作家的“修改”这一创作过程的条件。《门铃》,基本成形的有三稿,写了一半就放下另写的有四稿,开头部分写了有十二稿。陆文夫是怎样不断修改自己的作品的?也就是说,他在创作  相似文献   

19.
苏童和威廉·福克纳在小说创作中都采用了颓败型家族叙事模式,如苏童的《妻妾成群》《米》和《罂粟之家》以及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押沙龙,押沙龙!》《去吧,摩西》,这让他们的小说创作从这个角度有了可比性。不过两位作家在进行家族历史叙事过程中也表现出了很大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他们对家族灵魂人物,也就是男权社会中的"家长"的刻画以及对家族衰败根源的认识上。而这些创作差异的出现与两位作家的家庭出身和社会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文学创作的前题和关键是构思。构思就是作家在孕育作品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包括选取、提炼题材,酝酿确立主题,探寻适当的表现形式和结构方式。这是文学创作的基础。《文心雕龙·神思》是全书的第二十六篇,主要探索艺术构思问题,是创作论的总纲。有不少学者认为本篇与《原道》是《文心雕龙》一书中最难理解的两篇。这不仅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