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新民 《南都学坛》2006,26(5):39-40
儒家和道家文化的自我观在自我的本质、理想自我的人格特征、实现理想自我的途径等方面存在着众多的差异,儒家自我观认为自我的本质是仁,理想自我的人格特征是“内圣外王”,通过自我修养、自强不息去追求理想人格的实现;道家自我观认为自我的本质是“真”,理想自我人格是“无知”、“无为”“无欲”,通过“虚”、“静”、“齐物”等方式来实现理想人格。两种文化的自我观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也发挥着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礼"和"仁"是孔子思想的重要范畴,"贵礼重仁"是孔子思想的主体.本文认为春秋时期礼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仍充当重要角色,也给普通士人提供了进身的阶梯,孔子贵礼是和当时的礼治思潮相适应的.尽管礼是社会和谐秩序建构的重要手段,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面临着新的整合,因此儒家的秩序理想难以化为现实,但孔子的秩序和谐理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家重视人生哲学,这是大家早己做出的结论,但它的人生哲学的模式特征是什么,学人们的见解却不尽一致。有人认为是“进取型”的,并且具有久远的历史价,值。这是笔者所不敢苟同的。一“礼”与“仁”之辨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有一个核心思想,那就是“礼”。首先我们分析孔子对“礼”这一核心思想的规定及赋予它的独特功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注:以下只引篇名)这里谈的虽是何以为“仁”的问题,但实质上却道出了“礼”在儒家人生哲学体系中的规范性的方向意义。“复礼”为第一要义,是首当其冲的。“礼”是什么呢?“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吾从周”之后应有逻辑上的所指,而这未说出的东西就  相似文献   

4.
孔子称管仲“如其仁”,按孟子、荀子与朱熹的解释,并非真“仁”,而属“以力假仁者霸”。这是符合孔子原意的理解。所以,孔子才批评管仲“不知礼”。孔子对管仲的批评集中于“仁”(博爱)与“礼”(制度)的关系:“克己复礼为仁”意味着“礼”是“仁”的必要条件;“人而不仁如礼何”意味着“仁”也是“礼”的必要条件。因此,从管仲“不知礼”必然推论出管仲“不知仁”;反之亦然,从管仲“如其仁”(即非真仁)必然推论出管仲“不知礼”。孔子并不是说管仲不进行制度建设,而是说他不懂得制度伦理学的原理,因而其所建构的并非孔子所主张的儒家“周制”的制度,而是法家“秦制”的制度。儒法关系的历史大致可以这样勾勒:孔孟时代的儒法对立;帝制时代的儒法合流;未来可欲的儒法再度分途。  相似文献   

5.
“人学”是关于人的存在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学说 ,人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人的本质是什么及人应如何才能成为人。孔子人学思想的核心是“仁” ,“仁”是孔子描述人的一切美好品德的统率。孔子预设“仁”为人的本质 ,“礼”和“义”则是人之为人的途径。“仁”决定了“礼”和“义” ,“礼”是外在的社会行为规范 ,“义”是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 ,“礼”与“义”相辅相成 ,为人通向“仁”指出了一条明确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孔子的许多言论都是围绕“仁”或“行仁”展开的。“仁”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含了很丰富的内容,是孔子学说逻辑演绎的起点。按照礼的要求对家人、社会“行仁”,也就形成了孔子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和社会政治观。孔子是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学说对后世和我们现在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仁”与”礼”都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相对而言,“礼”较之于“仁”更多地带有其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性,有许多过时的、不可继承的特定内容;但也应当看到,儒家所谓“礼”无论就其基本精神还是具体内容而言,也还含一些具有水恒价值的精华,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渊源于远古时代先民们的祭祀活动。祭祀祖先的仪式、程序、规则,就是礼的源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化.社会生活的各个万面,都需要有一定的规矩矩秩序。凡国家政治、行军作战、集市贸易、婚冠丧葬等等社…  相似文献   

8.
关于五帝的传说,不同学派各执一词。儒家尚德治而重仁礼,把五帝时代渲染为王道时代,希望借助五帝传说改变春秋时礼崩乐坏的局面;道家持回归自然的历史观,企图回到五帝之前无为而治的时代,或者把黄帝改造成道家的典范;法家持进化的历史观,认为五帝的“德治”在当今是行不通的,只有法治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直到司马迁继承儒家的传统,把五帝世系写入《史记》,儒家的价值取向才占据了历史的正统。  相似文献   

9.
孔子、孟子和荀子,是我国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学说,构成了一脉相承又同中有异的三大体系,成为传统文化的基石之一。本文重点对孔孟荀三家的伦理思想,作一个综合的比较研究。一就三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言,孔子讲“仁”“礼”的结合,孟子讲“仁义”,而荀子则讲“礼义”。“仁礼”、“仁义”、“礼义”的异同,典型地反映了孔孟荀伦理思想的基本倾向和相互关系。“仁”“礼”的结合是孔子学说体系的基本特征,孔子的伦理思想也是围绕着这个中心  相似文献   

10.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探索其思想渊源及历史意义有助于深刻理解“仁”的丰富内涵.从宏观历史角度,其产生可溯源至恢复周礼思想的目的;从具体历史评判角度,我们可通过孔子对尧舜禹王者及商周贤者的评价见“仁”的印迹,通过孔子对历史的总结见“仁”的萌芽.孔子“仁”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深化了对“礼”的本质理解,强化了人的主体意识,推动了仁政爱民的社会稳定局面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从孔子的生平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来看,孔子倡导仁学,为华夏开辟了一精神传统,孔门弟子、儒家学者即是从仁这一儒学核心概念出发尊奉孔子为圣人的。从两千多年的历史来看,儒家选择通过出仕、得君行道来实现政治理想,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从“君臣之义”“尊卑之礼”的角度尊奉孔子为圣人。孔子的“圣”有多重含义,如果“去圣”,只能去历代统治者尊奉的代表“君臣之义”“尊卑之礼”的圣,作为民族精神信仰的孔子是不能被“去圣”的。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儒家的仁爱理论、孝亲思想、礼与仁的统一观、社会责任意识、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孔子对周礼的赞美性言论的剖析,发现儒家伦理学说正是对周礼“亲亲”“尊尊”原则的理论探讨与说明,其目的在于解释,说明和论证周礼所倡导的社会伦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都是关于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的思想。儒家形成了以“仁”为核心 ,以纳“仁”入“礼”的“仁礼学说”为指导的“仁一统”思想 ;道家形成了以“道”为核心 ,以“道论”为指导的“道一统”思想 ,两者关于文明进步与发展的哲学基础、前提条件、方式途径等各有所论。儒道文明一统思想对于统一、多民族、全面进步与发展的中国古代历史发挥了重大而深远的作用 ,在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复兴以至世界和平与发展中也有望发挥新的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孔子代表的儒家理论,在中国历史中曾长期占主导地位,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有着极大影响,孔子的自我道德修养理论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外不少人都在研究孔子的道德修养理论,试图从中得到启迪,以解决今天“物质文明发展”,而“精神文明滑坡”的难题。本文本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试图用辩证的、唯物的观点分析孔子自我道德修养理论,并引为借鉴,以促进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5.
刊登在本期封二上的油画《孔子》是美术学院油画系韩和平同志,于一九八五年为迎接首届教师节而作,这是一幅耐人寻味的人物画,又是一幅具有较深内涵的历史画。画中雾霭迷漫,云气升腾,色彩温和而绚丽,中国封建社会的圣人,孔老夫子的形象似冉冉而立,似飘飘欲仙,令人望而肃敬。画家设计了绚和斑驳的色彩和朦胧飘渺的意境,象征着孔子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源远流长而又纷繁复杂。画面内容既含蓄又丰满。画的左方,隐约而见的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形象和他所提倡的人生哲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字样,以及画面中多处出现“礼”、“仁”等语言,象征着孔子思想的精华,乃是中华民族文  相似文献   

16.
“仁”和“礼”到底谁高,这是孔子思想中一个久有争论的问题。令人遗憾的是,这种争论总是伴随着一个奇怪的现象,这就是:想把孔子向上抬一抬的人就大讲其“仁”,以“仁”为孔子思想之核心;想把孔子往下压一压的人则大讲其“礼”,把孔子思想体系的中心归结为“礼”。“仁”和“礼”好象成了抬高和压低孔子的依据,这是极不应该的。我认为:“仁”与“礼”就其实质而言不存在谁统摄谁的问题。“仁”是属于孔子伦理学的范畴,而“礼”在通常情况下则属于政治学的范畴,我们知道,处在不同学科中的两个概念是不能比较谁高谁低的。然而“礼”在有些时候又同“仁”一样作为一伦理范畴出现,这就是“礼”作为外在的强制又可以化为内在的自觉,从而影响、控制个  相似文献   

17.
儒家文化与和谐文化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和谐内涵,尤其是儒家所提倡的"仁"、"礼"、"中庸"、"和"等基本理论主张,更是十分集中地体现了儒家的和谐理念和思想,是十分宝贵的和谐思想文化资料。其中"仁"所体现的和谐思想理念,"礼"与和谐社会秩序,"中庸"与和谐思维方式等都包含了丰富的和谐文化的内涵,我们应吸收其精华,并将其融入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18.
孔子仁学思想再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儒家学说得以确立其主流文化地位的主要根据,而“仁”的概念经过孔子的诠释和倡导,内涵更加丰富,并且也一直是后人探讨和争论的一大问题。本文旨在以孔子的人道思想——“仁”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阐述孔子的仁爱观以及反思其“仁”思想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9.
正名观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其仁学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认为,“正名”乃先“正字”,先“正百事之名”,百事之名顺,则可继而在此基础上以“正”在政和为政之“名号”。孔子“正名观”是儒家积极入世的政治主张的先导.是儒家为参政、为政而搭设的精神阶梯。孔子正名思想使儒家的“仁”和“礼”具有现实可操作性,是儒家实现政治理想的重要路径。孔子正名思想在历史和现实中都具有积极的精神阶梯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中,“德”观念既是政治上的重要观念,同时也是哲学上重要的概念。周人提出“明德”观念,将商人所重视的“鬼神”“上帝”观念拉回到现实中的民生世界、道德世界。然而,随着历史时空流变,“明德”观念趋于固化而难继“坚明”,礼乐制度随“德”的观念一同趋于瓦解。为解救周代“德”观念之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与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分别朝向“仁”与“玄”的不同方向拓展深入。他们或发掘“德”的深邃内涵或改造“德”的内涵另赋予其形而上特质。虽然老子“玄德”与孔子“仁德”不同,属于异向度地对周“明德”观念的发展,但他们的“德”都不是拘泥于外在形式化的礼乐规范;相反,均体现了对内在“心性”的重视——孔子主张以“仁”释“礼”,老子则脱离开僵化的周“礼”表象而旋转深入显露出了“慈爱”的柔软质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