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云间三子”是明末清初松江地区以陈子龙为核心、以李雯和宋徵舆为羽翼的一个文学群体。这个文学群体积极地展开文学活动 ,从诗到词 ,从创作到理论都多有建树 ,从而推进了松江地方文学的兴盛 ,使天下士子为之注目。“云间三子”文学群体于崇祯六年(1633)至崇祯十年(1637)逐步形成 ,尤其是崇祯八年(1635)、九年(1636)以及崇祯十年陈子龙奔丧归里之后至年底这段时间 ,陈、李、宋交往最为密切 ,文学活动最为频繁 ,作品频频结集。“云间三子”的形成在松江地方文学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 ,它打破了几社社课诗的沉闷局面 ,促进了云间派诗歌的兴盛 ;其次 ,它创立了云间词派。“三子”词合集枟幽兰草枠的结集刊行 ,标志着云间词派的形成。经过“三子”的努力 ,云间词派成为明清词学革新的先驱 ,为清词全面复兴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宋征璧为宋征舆从兄,号为"大宋",宋征舆则称"小宋"。他们是明末清初云间词派词学活动的最早组织与核心主持人,是云间词派词学理论的主要奠基者,也是云间词派创作成就最高的词人之一。由于陈子龙崇高的历史地位,广泛而深远的文学影响,以及大小宋名节有亏,清代与此后的诸多词论家多淡化或不提大小宋的重要词学贡献,而将陈子龙视为云间词派的开派宗主。  相似文献   

3.
清康熙刻本《清平初选后集》是清初重要的词选集,尤其是研究云间词派的重要依据.宣统年间,此书改名为《词坛妙品》重印,研究者遂多以《词坛妙品》代替《清平初选后集》.实际上,《清平初选后集》具有独立的作用和价值,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与《词坛妙品》存在着诸多区别;二是其中的《姓氏录》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份较为详细的云间词人名单;三是其中的《凡例》与田茂遇《叙》为研究云间词派创作和理论主张的嬗变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江苏诗歌总集与诗派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诗歌载体的总集不仅提供了珍贵的文学史料,还是诗歌研究的重要途径,明末清初江苏诗歌总集内容非常丰富,富有地域特色,诸如<云间三子诗合稿>、<怀旧集>和<太仓十子诗选>等充分体现了云间派、虞山派和娄东派等诗派创作特征和诗歌宗趣,同时折射出了江苏明末清初的诗坛盛况,以及在全国的霸主地位.  相似文献   

5.
宋徵璧系明末清初云间派的重要成员,其词论有《倡和诗馀序》《倡和诗馀再序》和散见于《古今词话》的三段论述。他的词论风格在入清后发生转变,在延续前期云间词派风格、推崇北宋词的同时也对南宋豪放词风有所借鉴,并在词创作中得以实践。宋徵璧尊北尚南的词学思想为清初苏辛词风的接受和发展有肇始之功,在词体推尊雅正方面也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陈子龙《湘真阁存稿》和《倡和诗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子龙是明末清初云间词派的重要人物。他的《湘真阁存稿》作于甲申国变之后,是一部唱和之作,收在与其他五位云间友朋的唱和总集———《倡和诗馀》中。本文拟将陈子龙《湘真阁存稿》与其他词人的唱和词作对比分析,从词的意象、闺情词、咏物词三方面入手,研究其表现的共同倾向和相互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西陵十子"是明清之际活跃在杭州西湖畔的一个文学群体,他们结社雅集,积极开展文学活动,推动了清代杭州文坛的兴盛。"西陵十子"与密迩杭州、以陈子龙为首的云间派往来密切,彼此以同盟视之,共同将明末清初复古运动推向高潮。在诗学方面,"西陵十子"与云间派多有一致,主张宗唐复古,提倡温厚和婉,同时提倡文采华艳,并将六朝与晚唐纳入宗法对象,拓宽了诗学视野。"西陵十子"在继承云间派的同时亦有修正,如散文方面主张不拘家门,博取秦汉散文与唐宋散文之长;词学方面不满云间派专取晚唐北宋婉媚之境,对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词风多有肯定。  相似文献   

8.
云间词派是清词中兴的先声 ,世人对其创作评价较高 ,却往往忽略其词论的作用和意义。本文系统梳理了云间词论 ,并以宋元以来词的演变大势为背景 ,探讨云间词论在明清词史上振衰起弊的内外机理  相似文献   

9.
面对明词流弊,晚明清初词坛许多词人和流派对此作出了很多反思、批判和探索,其中有云间派的复古崇雅,浙西派的以雅革俗,阳羡派的以豪放代柔糜等,这些都得到了学界的认可。但是在这其中还有标举性灵,以真情铲消浮艳的一派人长期没有被足够重视,这部分人就是以纳兰性德为首的“真情派”。这一词派独抒性灵、张显个性,是清词中兴的灵魂力量,其影响遍及整个清代和民初的词学。  相似文献   

10.
以王翃、朱彝尊为代表的两代梅里词人始以彼此影响却"人各一家"的群体面世,在词学取径与创作风格上转益多师,众体兼备,与之宗尚不一的柳州诸子、云间诸子等连镳竞逐,共同引领词坛中兴。至康熙十七年《词综》成书,标志以朱彝尊为首的第二代梅里词人已融汇浙西群彦,从先前的多元格局走向单一化之路,专尚宋季以姜夔为宗主的"浙词",倡导"醇雅",形成浙西词派;同年复出的《乐府补题》,为浙西词派倡导"醇雅"主张,也为其他词人抒发合乎时代发展的心绪提供最理想的范本,朱彝尊携之入京,展开规模不小的拟和,是浙西词派倡导"醇雅"的一次重大实践活动。因其顺应时代精神与词体演变的需求,故得到众多非浙西词人的响应,最终导致词坛转型。  相似文献   

11.
隐性课程:意蕴、价值与路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隐性课程“润物无声”,它注重文化氛围的熏陶和学生内在素质的养成。高等学校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二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当前高校过于重视显性课程建设,对于隐性课程的建设则相对认识不足。加强隐性课程建设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13.
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发展轨迹及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在不同社会背景下以人为指向的培养实践理念,这一思想随着社会环境和价值取向的变化而发展,影响并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它对现代教育的人文性、现代教育课程内容的设计、素质教育、现代教育的评价体系建构等方面有着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难以被科学和哲学严格界定(因其自身的复杂)的理论范式,“复杂性”虽然在语义上没有获得各学科都能够普遍接受的通论,但它总是伴随着我们,复杂性是实在(reality)的一种深刻特性。“复杂性”意味着存在着不熟悉、不理解;意味着困难、障碍和挑战;同时也意味着可能和开放。研究复杂性意味着思想范式的革命,这在哲学、科学和人类思维的变革中表现得最为深刻。这是哲学的自我救赎,也是人类破除科学迷信的路径,最重要的是复杂性思维将引导我们进入新文明时代。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的认识史上 ,曾经出现过唯物论、唯心论、唯理论 (辩证法 )、先验论 (形而上学 )和经验论等方法论 ,它们之间又有六种可能的组合方式 ,即唯物辩证法、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 (机械唯物论 )、唯物主义的经验主义、唯心辩证法 (客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 (纯粹的形而上学 )和唯心主义的经验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从一个大的历史层面来看 ,它们都可以看作是人类在认识物质世界中所获得的思想财富 ,其中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这些思想财富中最为瑰丽的珍宝。为着人类进步事业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我们应该对这些思想财富进行认真地鉴别和整理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建立以唯物辩证法为主线的多元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6.
当代育儿习俗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育儿是典型的民俗传承事象之一 ,它衔接着人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育儿习俗研究对于民族的振兴与发展有着内在的实践意义 ;对于建构和完善民俗学知识体系 ,也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意义。传统育儿观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当代育儿习俗 ,即当今育儿习俗仍然以其为主体 ,并延续、发展、改变着传统的育儿习俗  相似文献   

17.
制度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的学科对制度有不同的理解,社会学和制度经济学对制度的理解都存在着过于宽泛的缺陷。从政治一哲学、政治一伦理学的视角,严格规范地理解制度更接近其原初意义。制度的意义在于:制度是从非个人角度关系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一义务关系;制度是理性化的社会演进历史与逻辑预设的统一体;制度是一种社会整合和行为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较广的范围内讨论两个模糊子集:(?)及(?)的“中介程度”,定义了一个贴近度空间的概念,并列举若干例子阐明,进而论述其贴近度在模式识别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对大学校园中长期存在、广泛流传的"课桌文学"进行了分类汇总.总结出了"课桌文学"的九个特点,即真实性、广泛性、幽默性、文学性、随意性、幼稚性、感染性、庸俗性和破坏性.联系实际,指出了"课桌文学"给教育者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20.
哈萨克斯坦在独立前和独立后的民族人口发展实践中,民族人口政策的作用得到彰显。独立前,鼓励生育和移民政策对人口的增加、结构的改变起了重要的作用;独立后,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化,特别是主体民族人口的发展政策,使其民族结构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这主要是区别民族成分的移民进程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