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主战文人,一生以北上抗金、恢复中原为理想.开禧北伐中,陆游赞成宋军北伐抗金,对主持北伐的权臣韩侂胄寄予了厚望,同时他对韩侂胄北伐也心存隐忧.这与陆游对当时的历史形势及韩侂胄与文人之关系的清醒认识有关.  相似文献   

2.
宁宗年间的开禧北伐使南宋政权弊端凸现、财政拮据、士心不一,各种矛盾激化,而韩侂胄也以北伐的首发者、事件牺牲品被列入《奸臣传》。  相似文献   

3.
韩(?)胄之事既明,则陆游的所谓“晚节”问题,即可以从根本上得到澄清,《南园记》之作,最多不过是官场中的一般文字应酬,根本谈不上什么阿附权奸之嫌。所谓“君子惜之”,“《春秋》责贤”,不过是道学家的门户之见而已。  相似文献   

4.
根据朱熹的建议,宋宁宗以“嫡孙承重”形式为祖父孝宗服三年之丧,但这导致宁宗在即位后的27个月内不能举行各种吉礼,不能“全享万乘之尊”。韩侂胄及其党羽则力主宁宗不应该“嫡孙承重”,帮助宁宗提前结束了三年之丧;当宪圣太皇太后吴氏驾崩时,韩氏又篡改了其真实的讳日,保证计划中的宁宗第一次南郊之礼照常举行,也在客观上避免了宁宗以嫡曾孙身份服第二个三年之丧。这些举措获得了宁宗的信任,削弱了朱熹等道学士大夫对宁宗的影响力,使韩侂胄集团得以通过庆元党禁击败道学士大夫,决定了宁宗朝前期的政局发展之走向。朱熹创造性地应用“嫡孙承重”理论,反映了他对汉唐经学的精深造诣和拳拳服膺,而通过经学研究介入重大政治决策,也呈现出宋代士大夫政治的独特气象。  相似文献   

5.
贵池华岳是南宋的爱国志士,著《翠微南征录》十一卷。清光绪年间,贵池刘氏刻印《贵池先哲遗书》,收了这部作品。华岳,字子西,号翠微,武学生出身。《宋史》本传称他“轻财好侠”。在太学生的时候,他就上书皇帝,要求杀掉奸臣韩侂冑,因此受到迫害,关进狱中。在这以前,华岳曾做过一首诗送给韩侂冑,把他痛骂了一顿: 君家勋业在盘盂,莫把头颅问属镂。汉地不埋王莽骨,唐天难庇禄山躯。不随召奭始求老,便学孔明终托孤。十庙英灵俨如在,谩于宗社作穿窬。华岳在狱中关了三年,用诗歌做武器,不断进行斗争,抒发他那凛然正气。如《狱中作》一首写道:  相似文献   

6.
南宋政权面对外部压力,保证边疆安全和政权稳定是统治者具体而又实在的统治目的.在追求这种政治目的过程中,南宋政权显现出一种与前代不同的基本性格.这种基本性格既制约了宋孝宗"内修政理"的努力,也妨碍了韩侂胄"恢复故疆"的进取意图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两宋时,翰林学士知贡举的现象较为多见,北宋又较南宋更为突出.通过知贡举,翰林学士得以影响一代文风.翰林学士知贡举,还与当时的政治密切相关.当权臣用事时,翰林学士知贡举的现象较衰微,蔡京、秦桧、韩侂胄主政时即是如此.理宗朝,理学之士得势,翰林学士知贡举的又多了起来.  相似文献   

8.
陈后山曾说:“退之之记,记其事耳;今之记,乃论也。”意谓宋人作记有违于唐大家之正法眼。王介甫更认为:东坡《醉白堂记》如同韩、白优劣论;显见菲薄之诮。批评的矛头,则不约而同地落在一个“论”字上,对宋代论文者的这些看法,金人王滹南则极力辩驳:“夫文岂有定法哉?意所至则为之题,意适然殊无害也”;“议论虽多,何害为记”。他甚至说唐人作记“记其事耳”的特点,是“本短于议论”的结果。①褒贬如此各持一端,究竟孰是孰非? 检点《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四十八至卷五十四,共得《记》三十六篇,记亭,台、堂、阁者二十有四。其中,确实很突出地反映了东坡作记每每多好议沦的特色,本文就对这一特色及其得失、优劣作一些  相似文献   

9.
韩中文学交流之本然双向互动关系—《九云梦》与《九云记》之比较[韩]丁奎福编者按;围绕韩国古代小说《九云记》及其创造过程,最近一个时期在中国的部分学者中出现了一些非科学的看法,即不顾及客观文学史实而主观认为,《九云记》“是中国小说”,总纠缠于其“国籍问...  相似文献   

10.
迷楼考     
扬州北五里,有旧观音山寺,寺踞蜀冈东峰,相传为隋炀帝迷楼故址。但官修史书对此无只字记载,地方志虽有所记,而语焉不详,且有牴牾。如清嘉庆《重修扬州府志》载称:“摘星楼在城西七里观音阁之东阜,即迷楼故址。”①而在此之前,乾隆年间修的《甘泉县志》却称:观音山寺“即古摘星亭址,俗传为隋迷楼故址者讹也。”②唐人韩偓所撰《迷楼记》为官修史书外有关迷楼的记载,但全文只字未提到扬州。从文末“唐帝提兵,号令入京,见迷楼,太宗曰:‘此皆民膏血所为,乃命焚之’”等句来看,韩偓所记的迷楼当在长安。因此,有人就对扬州之有无迷楼,持怀疑态度。  相似文献   

11.
王事教我(《坤凤·北门》) 王力《古代汉语》(以下省作《汉语》):“敦我和适我同义。”“适我,投给我。”按:《汉语》不用毛传训敦为厚,是对的。但从郑《笺》释为投掷,依然不对。据《经典释文》韩婴是训敦为迫的。又《常武》“铺敦淮濆”,韩亦云:“敦,迫。”敦训迫,义顺。《后汉书·韦虔传》:“以礼敦劝。”李贤《注》:“敦犹逼。”逼与迫  相似文献   

12.
南宋“庆元党禁”期间,理学家朱熹因遭劾而落职罢宫观,而其门人蔡元定却受到贬窜道州而死的重罚。对此中缘故,后世大多认定蔡元定只是因权臣韩侂胄为打击朱熹等人而受牵连,纯属“无辜被诬”。但据当时散见诸处之史料,尤其通过辨析朱熹在此前后之书信文字,可证蔡元定受此重罚,虽与当时政治大背景相关,然其直接原因,实在于蔡元定以风水之说主张迁移建阳县学至护国寺址一事,使得政敌们得以借口而窜责蔡元定。也因此重罚事牵涉风水之说,故朱熹、蔡元定及其后人、门生等道学中人皆不愿明言其间,遂使蔡元定贬窜道州之直接原因湮灭不彰。  相似文献   

13.
柳宗元在谪居永州期间,曾写过脍炙人口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山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和《游黄溪记》九篇山水游记。 但长期以来,人们都习惯称之为“永州八记”,目前一些文学史、“文选”和研究柳宗元的专著(如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刘盼遂、郭预衡:《中国历代散文选》,冯其庸等:《历代文选》,吴文治:《柳宗元简论》等等),也都是这样写的。为什么明明是“永州九记”,而被说成是“永州八记”呢?章士钊先生认为:这是“千年来文坛之顺口溜,而印合尔巧,莫知其所由然而然”(《柳文指要》)。而我认为,不妨深入考查一下“八记”的提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何原因?从而明瞭一个究竟。  相似文献   

14.
陆游(1125—1210),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抗金志士.他毕生坚持反对民族压迫,为祖国的统一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他留下的九千余首诗作以及词、散文中,都始终贯穿着这样一个鲜明的爱国主题.然而,对于这样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旧史却颇有微词,讥其“不得全其晚节”.《宋史·陆游传》云:“游才气超逸,尤长于诗,晚年再出为韩仛胄撰南园、阅古泉记,见讥清议.朱熹尝言其‘能太高,迹太近,恐为有力者牵挽,不得全其晚节.’盖有先见之明焉.”历代文人的笔记、别集中也屡屡可以看到这种说法,如南宋人叶绍  相似文献   

15.
记.纪.誌(志).载都有记载、记录义。《史记·五帝本纪》司马贞索隐解“本纪”曰:“纪者,记也。”《说文新附》:“誌,记誌也。”“誌”或作“志”。《左传·成公十四年》:“志而晦。”杜预注:“志,记  相似文献   

16.
韩侂胄以皇亲的关系扶立赵扩(宋宁宗)后,为着实现当时广大人民恢复国土的要求,他首先排除种种困难,使根深蒂固的苟安派与伪道学派相勾结的政权垮了台,接着又著手鼓舞并加强赵扩的匡复意志,提拔了一些主张恢复的人才,更进一步作好战时人力、物力的准备,尽十年的工夫,才能趁金人内部的动乱,出兵征讨,希望在这一次战争中,基本打垮敌人,收复两河失地,拯救沦陷区的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他这样为国为民的苦心是应该为我们所能理解的。当战事初期,宋军是胜利的,接着在淮水、汉水两战区各战役中本来也是互  相似文献   

17.
《左传》里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结构形式,如下面各句里加点的部分: ①赶穿攻灵公於桃园。/宜公二年 ②或谮胡姬於齐侯。/哀公八年 ③寡人愿结欢於二三君。/昭公四年 ④皆取胄於橐而胄。/襄公二十四年这种结构的格式是 动词+M+介词“於”+N我们把它叫做“动M於N”结构。这种结构里介词“於”的位置,有时还写成“于”。《左传》里“於”、“于”  相似文献   

18.
关于皇太极之死,各史书记载不一: 《清史稿》记:(崇德八年八月)庚午,上御崇政殿。是夕,亥时,无疾崩,年五十有二,在位十七年。”《清实录》记:(崇德八年) “八月庚午,是夜亥刻,上无疾,端坐而崩。”《清帝外记》记:“崇德八年八月,上御崇政殿,回宫,是夜无疾坐南榻而崩。”《盛京通志》中《神功圣德碑文》记“(皇太极)以崇德八年八月庚午崩,圣寿五十有二,在位十有七年。”《沈馆录》记:“八月二十六日状启:本月初九日夜半后,皇帝暴死。”  相似文献   

19.
释洞过水     
《释洞过水》曷为作也?为《记洞过水》而作也.《记》两收戴段二家之集,今先明作者,以理误编之惑;次释水名,以订俗说之诬.段玉裁《经韵楼集》(道光元年刊)卷七有《记洞过水》(代寿阳令龚导江),《戴东原集》卷六亦有《记洞过水》(己丑代),不云代谁;惟“从者应日昨雨盛”,段玉裁乾隆壬子《覆校札记》出校语“本作雨甚”,段集正作“雨甚”,以此为异,余文悉同.刘盼遂《段玉裁先生年谱》于“乾隆三十四年己丑”(公元一七六九年)下云:“是年作《记洞过水》一文,自注代寿阳令龚导江.”又谓《戴东原文集》亦有之,“一字不异,未知段作或戴作.”寻光绪壬辰张煦监修本《山西通志·山川考》“入汾四水·洞过水”未录龚导江《记洞过水》,注云:“案此记乃戴氏震作,见东原本集”,不云段作,亦无疑辞.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于“乾隆三十四年己丑”下不云作记,乃于“三十五年庚寅”下云;“是年有代寿阳令龚君(导江)《记洞过水》一篇”,与戴集注“己丑代”者有一年之差,今  相似文献   

20.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古代《礼记》在十三经中的地位次于《诗经》、《书经》、《易经》《周礼》、《春秋》。它所以被称为“记”而不称为“经”,因为它是古代“贤者”的著述。《礼记》共四十九篇,作者多不可考。《汉书·艺文志》载;“《记》百三十一篇”,自注:“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学记》名称的由来,《礼记》正义说:“按郑玄目录云,名曰《学记》者,以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