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索我国文化背景下的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结构,运用访谈法、问卷法对1000多名包括中学生、大学生在内的青少年进行自我同一性结构的大样本研究,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出青少年学生自我同一性结构的八因素结构模型为最优模型。我国文化背景下的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结构包括自我方向感、自我价值感等八个因素,问卷从自我同一性危机的程度揭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程度,为自我同一性这一抽象的概念提供了易于理解的新视角,是适于我国文化背景下的青少年自我同一性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2.
论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基于“合法延缓期”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同一性发展是青年期发展的重要任务,宴关乎个体的心理健康、职业定向、价值取向等多个方面。大学生处于青年后期,正是自我同一性进一步完善的时期,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多数大学生处于同一性延缓状态。通过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特点与任务的分析,从合法延缓期的角度提出建议,倡导大学生改变教育与学习观念,激发内心力量进行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3.
自我同一性是健康的自我必须保持的一种统一感。同一性是理想自我、现实自我、他观自我和环境知觉之间一致性关系的体现。对毕业后女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研究发现,女大学生对理想自我、现实自我和他观自我的评价低于男大学生。  相似文献   

4.
自我同一性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提出,又称为社会心理同一性.一般认为,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对过去、现在、将来“自己是谁”及“自己将要怎样”的体验和感受.自我同一性的完善是青年大学生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人生课题,教师可通过引导大学生重新审视成长经历、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鼓励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等途径帮助大学生尽早完善自我同一性.  相似文献   

5.
运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客观测量问卷(EOM-EIS-2)对821名大学生进行施测,以了解他们在具体领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结果发现:无论是意识形态领域还是人际关系领域,在各年级中延缓型同一性状态所占比例都在60%以上;无论是意识形态领域还是人际关系领域的延缓型同一性状态从大一到大四呈下降趋势,扩散型和早闭型同一性状态,大二学生所占比例最高,完成型同一性状态,大二学生所占比例最低;具体领域各同一性维度在不同年级、不同专业都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健康人格密切联系,与和谐社会密切相关,所以要获得积极同一性必须具备高级情感。高级情感是大学生建构积极同一性的保障。高校在引领大学生以高级社会情感指导建构自我同一性时必须做到:教育大学生建构自我同一性要与责任感相结合、要遵循和谐原则、要以好奇心和求知欲作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7.
自我同一性可以概括为个体追求内在的一致性、平衡性、连续性以实现自我统合的意识。大学生完成自我同一性对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有极大的作用。而根据研究发现,大学生尚未完成同一性,大部分正处于同一性探究的时期。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缺乏自我认识和对现实社会缺乏了解。为促进大学生完成同一性,高校应采取的应对策略是:重视人文课程的开设,发展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教学要提倡讨论与探究,发展大学生主动性和认识水平;提供丰富的实践活动和各种指导,帮助大学生"学会选择";鼓励大学生反观自己,调动大学生认识自我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8.
青春期是个体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期,青年人能否顺利地解决同一性危机,关系到他们以后的健康成长。高校要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就必须提高大学生解决同一性危机的能力。大学生解决同一性危机的能力就是解决自我认识,自我接纳、明确自我的价值、未来自我发展等问题的能力。大学生解决同一性危机的能力的构成是以对自我的觉知、分析、评价为出发点(即前提条件),以掌握心理学知识、认识就业形势等知识为基础,以学会制定自我发展规划等技能为关键。  相似文献   

9.
亲子依恋与人格特质分别是影响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要家庭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通过对1131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探讨了亲子依恋与人格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共同作用方式,重点分析了"大五"人格在亲子依恋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大五"人格中的谨慎性、外向性在亲子依恋对同一性早闭状态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随着谨慎性和外向性水平的降低,亲子依恋对同一性早闭状态的影响增加;外向性对亲子依恋与同一性延缓状态的关系起调节作用,当外向性水平低时,较高的亲子依恋预测更高水平的同一性延缓状态,当外向性水平高时,不管亲子依恋高低,大学生均表现出较高水平的同一性延缓状态。  相似文献   

10.
探讨移情在大学生同一性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为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大学生移情问卷、大学生亲社会行为问卷和自我同一性状态客观性测量问卷(EMO-EIS-2)调查了345名大学生,结果显示大学生移情量表中的认知移情、情绪移情和行为移情三个分量表与同一性量表中的意识扩散、意识早闭、人际扩散、人际早闭显著负相关,与亲社会行为显著正相关,移情是同一性中人际扩散、人际早闭及人际获得影响亲社会行为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期发展的任务是确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在于自我同一性确立的错位。从主观方面看,错位主要涉及大学生对现实我和理想我认同与整合的分裂以及确立自我同一性过程中出现的危机;从客观方面看,错位主要涉及父母不良的养育方式、学校教育的偏失和不良网络文化环境的影响。解决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主要从建构健康和谐的自我同一性入手。  相似文献   

12.
大学时期是人们解决自我与社会冲突、完成社会化、实现自我塑造的重要阶段。而完成社会化须首先建立自我同一性。只有通过努力塑造的自我形象得到社会性认可后,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才能得以解决并形成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在大学生成才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大学生受身心矛盾以及社会诸因素的影响,自我同一性建立的过程非常艰难并且极易导致混乱,需要教育者不断加以指导。笔者以为,思想教育不仅是大学生健康成才的重要保证,而且是大学生建立自我同一性的有效途径。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一般特点:大学生处于青年时期,是…  相似文献   

13.
绘画测验因其简单、易于操作、没有威胁、无偏向主观反应等特点受到临床心理工作者的青睐.将其用于评估儿童的心理状态和人际关系功能,尤其是经历大灾难的儿童,有着良好的适用性。一是因为绘画过程是儿童对自我心理状态的感知,二是因为绘画是适合于儿童的一种情感宣泄方式,三是因为绘画内容是评估儿童心理状态和心理功能的依据。灾后儿童的绘画测验分析方法包括画树测验、画人测验、房树人测验和动态家庭测验等等。这些测验有着各自不同的分析重点,且在经历灾难的特殊情境中应有特殊的施测方式和评估标准。  相似文献   

14.
近四十年来,自我同一性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国外形成了专门的研究领域,国内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引起重视.国内自我同一性研究聚焦在对自我同一性测量工具的修订、影响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因素及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自我同一性与其他心理侧面的关系方面.培养和促进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积极发展,对于充分利用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推动青少年的人格完善和心理成熟,具有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是通过对青春期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与同一性混乱的分析,揭示青春期青少年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冲突及其内在根源。文章的相关论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进提供了可行性的启迪。  相似文献   

16.
自我同一性理论对思政教育方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是通过对青春期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与同一性混乱的分析,揭示青春期青少年发展过程中斯遇到的矛盾、冲突及其内在根源.文章的相关论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进提供了可行性的启迪.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表现出中等程度的学习倦怠,男女生在学习倦怠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专业承诺、自我同一性部分维度与学习倦怠显著相关。其专业承诺的情感承诺、理想承诺以及同一性成就状态,对学习倦怠具有显著的反向预测作用。其自我同一性对专业承诺和学习倦怠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调节着专业承诺影响学习倦怠的维度与强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量表测量的方法对少数民族中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少数 民族中学生的自我同一性正处于“权威接纳地位”和“同一性确立———权威接纳中间地位”两个阶段;(2)少数民族 中学生的自我投入的发展经历了“社会定向的现在自我投入”,“社会定向的将来的自我投入”,“自我定向的自我 投入”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分离-个体化与自我同一性状态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 131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本研究修订了分离-个体化量表的中文版,考察了分离-个体化与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关系。结果表明:(1)分离-个体化量表的中文修订版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校标关联效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2)分离-个体化是同一性状态的重要预测因素。积极分离-个体化对同一性获得状态、消极分离-个体化对同一性扩散状态均有较强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试论当代大学生厌世的个体因素及其调适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厌世是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日显突出的心理问题。导致大学生厌世的原因很多,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个体因素等,但根本原因是个体因素。笔者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一个小范围问卷调查的结果,对大学生厌世的个体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我调适的策略:建立自我同一性,确立适度的奋斗目标,提高对挫折的承受力和调节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寻求社会支持,学会心理自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