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吴地书院的演进与学术思潮徐启彤吴地历来被人们称为“人文荟萃之地,文化发达之区”,历代人才辈出,群星灿烂,是我国古代文化重心之一。吴地的文化教育事业特别发达,书院教育是其重要的形式。吴地书院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不断发展演进的过程。吴地书院从南宋开始...  相似文献   

2.
近代吴地书院曾出现过新学(西学)化的趋向,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渐为明显,这类书院或专门传播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或西学、中学知识兼授,或传授与西学知识有关的时务内容。吴地书院这种新学化趋向的时间虽然不长,然而有利于新学知识的传播和近代教育的发展,在近代教育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吴地书院的新学化,是与吴地的人文、地理、历史和社会发展以及西学东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正>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南方的一座小城——无锡,因为一座书院的诞生而变得不再沉寂。那一年,经顾宪成和吴地学者的共同努力,官府终于批准在无锡城东门内的东林书院旧址重建书院。重建工程开始于当年四月十一日,至  相似文献   

4.
吴地乐舞是体现吴地地域文化多样性和独特性的文化形态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吴地乐舞发源于吴地民间文化,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与宫廷、宗教、文人等发生关联,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乐舞风格,体现出其独特的传统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5.
不同的历史条件形成了不同的近代化模式,各种模式呈现出各自的特征。吴地近代化的特征在于:1.辐射性:先行近代化的上海,构成了通商大埠对腹地的影响力,推动了吴地近代化;2.整体性:在近代化的内部结构中,各种变项同步、协调发展,加速了吴地近代化;3.现代性:传统吴文化的开放性格和进取态势,提供了吴地近代化的历史优势;4.历史契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吴地人民把握机遇,不断踏上近代化的新台阶。  相似文献   

6.
盛唐前期,吴地诗人贺知章、包融、张旭和张若虚四人,被称为"吴中四士".以他们为首,当时有一个吴地诗人群体.这些诗人社会地位不高,但都为人放达,个性鲜明.本文拟对盛唐前期这个吴地诗人群体的总体特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淮海文汇》2013,(4):28-32
本文以汉魏为时代背景,吴地为空间范围,以地域豪族为切入点。豪族在地域社会中产生,以乡里为根基,不同地域豪族呈现出各自的地域特性。本文通过研究吴地豪族的来源、发展及地域性表现,更深层次认识吴地豪族在汉魏豪族群体发展的独特性,理解吴地在汉魏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8.
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安派的主将袁宏道任吴县令,万历二十五年,再历游吴越.作为一种较成熟的文化类型,吴地人文相当程度上改变着袁宏道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文学观点,为重塑其文化人格和审美品格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参照.在批判接受吴地人文的基础上,袁宏道形成纵情适意的文化品格和"独抒性灵"的诗歌观点.袁宏道与吴地文士在"性理"和诗歌创新观念两方面的冲突分歧,则代表着万历中期革新诗人与吴地文士在学术思想和诗歌创作理论上的分野.  相似文献   

9.
中国书院文物是中国文物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书院历史文化的重要物证.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尚未有书院文物定义的界定.本文就书院文物的定义界定及其理论依据和文物学背景、书院文物的内涵与功能及价值,在理论上作出了尝试性的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吴地市民商人的附庸风雅和崇尚风雅、移民文化的影响和吴地文人的审美心态及其文化自豪感产生的刺激是元明时期吴地园林活动得以兴盛的三个因素。三者共同促成了吴地园林修建和园林景观、园林活动中文化含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与分析肇庆学院厚德书院学生对书院活动的现状、对书院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解,认为学生对书院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认同度高,对促进自身素质全面发展的因素有积极的认识.书院活动要从服务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书院文化建设,加强公民教育,塑造健全人格;加强特色书院建设,创新书院活动形式,丰富书院活动内涵,培育多元化的成才之路;加强书院工作队伍的建设,加强制度引导,把书院活动的正面引导和制度规范结合起来,形成书院工作的长效机制;加强党的建设,倡导书院先进文化,推进学风建设;加强书院人文环境建设,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弘扬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12.
张劲松 《九江学院学报》2022,41(1):27-32,73
地方志保存了大量的书院文献,是书院研究的资料宝库.地方志书院文献的发展反映了书院在地方文化与社会生活中影响不断加深的趋势.地方志书院文献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从清代历朝编纂的武宁县志看,除"学校·书院"或"书院""艺文志"门外,"卷首·图""古迹""坛遗"等也有丰富的书院文献,但由于没有出现在"学校"或"书院"...  相似文献   

13.
刘勰的《文心雕龙》有着深厚的南北文化交融的特色,吴地文化是其重要的文化底蕴.这与刘勰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吴文化圈域内有密切关系.《文心雕龙》的吴地文化烙印突出体现在刘勰对南朝文学的浓厚兴趣.刘勰认为,南朝文学整体特色是“新巧”,这一时期家族文学繁盛.这一评价是历史上较早对吴地文学甚至吴文化作出的理论概括.对于吴文化的代表人物陆机其人其作,刘勰也有较多关注.《文心雕龙》就是对《文赋》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大吴文化是一种广义的地域文化 ,即从古到今 ,吴地人民所创造的一切文化的总汇。吴地地域的界定 ,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吴地地域的界定应以历史政区和吴语分布区为依据。从大吴文化视角出发 ,可将吴文化视为一种丰富的知识性的资源 ,人们可纵横结合 ,从人类社会的多个层面予以研究、开发和利用。在长期的发展中 ,吴文化形成了先吴文化、吴国文化、吴地文化三个时期。吴文化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 ,其中主要有依托水 ;融合古今 ,汇通中西 ;后来居上 ,敢为天下先等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吴地商品经济的发达.使吴地儒士自觉地认向商业意识,追求经济效益,促进了吴地文化市场的繁荣。在德士商业意识的促动下,吴地形成了注重个人进取、讲求经济实利的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和浪漫、洒脱、灵活的区域新德风。  相似文献   

16.
书院的藏书、刻书活动是地方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书院藏书、刻书事业的发展,增加了该地区文化的总量,表征着地方文化的发展.书院藏书活动有别于其他类型的藏书活动,不仅服务于书院师生,还面向当地不同阶层的民众.书院刻书在满足自身教学、研究之需外,还刊刻地方文献,致力于地方文化的保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明清弹词在吴地广泛传唱,吸引了广大妇女听众,激发了吴地妇女参与弹词创作和演唱的热情。吴地妇女在对弹词文化艺术的追求中,显现出女性的文学天赋和艺术表演才华,萌发出女性的自强意识,产生了对封建礼教的离异倾向。弹词文化的繁荣对吴地妇女思想观念的裂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2011年书院研究成果颇丰,据不完全统计,发表相关文章240余篇,出版著作5部,完成博士学位论文1篇,硕士学位论文8篇。这些论著围绕书院改制研究、书院传统与当代教育研究、教会书院研究、书院历史个案研究、书院与地方社会关系研究、书院与文学、学术研究、书院藏书研究、书院研究综述、海外学者对书院的研究等九方面呈现其研究成果。梳理其中的学术发展线索,对于寻找新的研究方向、推动书院研究向纵深发展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9.
词学教育是清代书院文学教育的一项内容,从生徒的词学课艺、掌教者的课艺评点以及书院藏书目录等诸多内容可知,清代一些书院对词学教育给予了积极支持.除了练习作词外,清代一些书院也从事词学研究.学海堂中谭莹与梁梅的论词绝句是清代书院词学研究的重要代表,他们对历代词人、词作以及词风做了许多鞭辟入里的论析,为中国词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清代书院词学教育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现象,很多掌教者对淫词艳曲进行过口诛笔伐,这既是清真雅正规范清代书院词学教育的重要反映,又是道德教化主宰清代书院词学教育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20.
师范院校书院实行的具有师范特色的书院制管理模式,其文化活动建设和育人模式的选择,将直接影响书院价值、学生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对肇庆学院书院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书院管理中学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应结合书院文化活动育人机制,提出具有书院师范特色文化活动的建设思路,充分发挥书院教育优势,设置师范类特色文化活动等,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优质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