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全面推进新时代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持续进行,坚持"以本为本"的理念,力推"四个回归",高校本科教育进入到内涵式发展快车道.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坚持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对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做好基层教学组织和基本教学活动示范创建是实现建设目标的重要突破口.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瞄准国家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目标,分析当前采矿工程专业面临的现状及问题,重点研究新工科背景下传统优势专业改造升级,探索适合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建设背景及其发展趋势的"双基"示范创建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教育的实质系以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且具备创新意识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一种文化现象;而传统工科教育模式中最本质的问题是工科教育忽略了课程本身的文化意义,导致了工程技术人才内心对工程文化的缺失;“滴灌”式思政教育模式能够挖掘新工科教育课程自身的思政价值,与新工科背景下工科教育的本质相契合;新工科课程思政“滴灌”式教育的改革进路应当包括革新新工科学生的认知思维、内化优秀工科文化以及提升工科学生文化素养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指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化工原理课程以"产出导向"(OBE)为原则的教学成果目标,给出了化工原理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思路.编制了基于工程认证的化工原理课程大纲,实践了化工原理课程改革的六种教学模式和课程评价方法.改革的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导向为课程改革原则,通过课程评价结果,提出课程持续改进的措施,以期满足工程认证要求.  相似文献   

4.
在工程教育认证视域下,深入分析地方本科高校化工类专业基础类课程教学的现状,依据工程教育理念,对化工类专业基础类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及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改革、设计和实践,以期为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的化工类专业人才的工程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国际化背景下的工程伦理(Engineering Ethics)核心是“以责任感为基础,以道德规范为核心,以解决道德困境为目标”。该教育理念对推动新工科中国高校工程德育课程思政教改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近年来高校力推工程认证和工程伦理德育教育,但效果欠佳。“工程伦理”课程思政教改实践,可从三方面入手:完善课程环节设计,优化师资队伍,优化教学供给;对专业教材进行本土化改良,立德树人与专技培养并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队伍三结合实现三全育人;探索出以模拟听证会为载体,以师生互动形式为抓手的案例式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课程思政是高等学校教学实施的重要工作,也是教师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课程思政、新工科、创新创业能够形成合力。【设计/方法】本文以电子科技大学创业管理课程的课程思政实践为例,通过对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体系设计、元素挖掘以及教学实施梳理总结,对课程思政与新工科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进行分析。【结论/发现】研究提出新工科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之间的三位一体观,三者相互融合促进,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目标,并有机统一内化到课程设计和具体教学过程中。在三位一体观的框架下,对课程思政教学提出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工程教育认证坚持成果导向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持续质量改进的理念,是开展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准。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专业课程《建筑节能案例》为例,课程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以学生毕业要求为导向改进了其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案例式、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模式;构建突出能力考核的过程性和多元化课程学习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分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特点,借鉴美国工科院校工程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提出包装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项目教学法的改革思路和执行方法,以培养学生撰写项目计划书和项目报告,开发单片机软件和应用电子元件硬件的能力,着重体现工科本科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在高校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背景下,计算机网络课程作为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工程实践教学的要求,本文从线上线下教学、任务实践、认证考试、课程评价进行研究,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同时引入课程思政,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工科专业实践与思政理论之间的关联,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培养具有丰富知识、创新能力和科学使命感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0.
工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担负着培养国际化人才、跨文化语言沟通的重任。"掌握一门以上外语"是实现人才国际化的首要条件。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审视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历程,对课程、教学目标作战略性改革,适应国家"走出去"战略要求。结合工科院校的具体情况,参照国际工程人才教育标准,致力于以专业知识为背景的英语或双语教学,建立动态、可持续的质量评价体系,促进工科院校的跨越式发展,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1.
普通工科院校应以培养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要目标,实践教学在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是本科实践教学的开端,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探讨了普通工科院校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管理体系的改革模式,总结了实验室层次开放和建立新的实验考核制度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比较《华盛顿协议》成员工程教育论证制度和各自特点,并比较美国工程教育评估和我国工程教育认证与“卓越计划”,分析ABET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卓越计划”,借鉴《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内容和标准条款,提出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抓手,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工程教育专业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3.
"新工科"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新工科建设目的就是为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培养新型人才.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工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工科类专业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文中对无机化学课程改革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期望在新工科背景下开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无机化学课程,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具有良好素质的新型工科类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4.
工科院校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改革和完善现有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提出了“三个层次、四大模块”为基本框架的网络状工科院校工程实践教学新体系,形成了融知识、素质、能力为一体,特色鲜明的高校新工程教育模式,从实践应用的效果看,适应了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培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精读》课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体现了该课程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蓬勃发展的新经济和不断变革的新产业对培养现代工程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创新能力突出、职业素质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新工科建设的新目标。我校土木工程专业通过了土木工程专业认证,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应以“一流专业”建设作为综合改革的“催化剂”,以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为载体,在新工科的人才培养中加强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有效解决新工科培养中实践基地紧缺的问题,同时是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实验手段。  相似文献   

17.
自2017年以来,教育部大力提倡新工科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现代工程科技人才。高校的实验课程教学担负着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立德树人的重任,其中的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的重要课程,改革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教学,能够使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8.
当前在我国倡导"立德树人"的背景下,"新工科"的提出将成为促进工程教育全面改革创新的突破口。"新工科"的建设实际是建立在中国多年来积累的实践人才不足、高技能人才缺乏、中国传统制造业面临重大挑战等问题之上的。无独有偶,西北联大在其处于特殊历史时期下的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理念、方式和当前"新工科"时代的育人目标、人才培养特点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和相似性。西北联大高等工程教育具有极大的时代特征和历史价值,其所强调的工程教育结合实践、课程设置培养全面型人才等各方面的探索,成为当前工业4.0模式和中国制造2025计划下探求"新工科"发展路径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新工科建设十分迫切。地方师范院校开展新工科建设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产业学院组建、多平台建设和参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多方面通盘考虑,探索符合地方师范院校新工科建设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0.
"现代教育技术"是高师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浙江师范大学以培养高师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技术与创新能力为目标,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系列改革,构建出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新体系.本文从探索课程改革、重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环境等多个维度阐述了建设"现代教育技术"国家精品课程、建构高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新体系的发展历程、基本策略与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