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戴日强 《可乐》2010,(3):18-19
我当你是兄弟 他名字里有个“龙”字。同学非说叫他“老龙”便宜了他,他只不过是条冒牌的龙。根据龙会飞的原理,大家叫他“老鸟”。  相似文献   

2.
龙的形成是历史的选择,龙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历史不可更改,“弃龙”并不可行。“人龙”是中国龙的本质,是中国龙文化的最高境界,弘扬中国“人龙”精神,赋之以新的文化元素,创制中国龙之新形象,实乃有力回击“弃龙”之文化思潮、保护民族精神遗产和创新中国龙文化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龙作为中国人一种独特的文化凝聚和积淀,已扎根和深藏于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人们说,中国是龙的故乡,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搜索“龙”字,发现至少有309个汉语成语含有“龙”字,是构成成语最多的生肖。龙是中华民族的吉祥之物和所崇拜的图腾。是人们想象力和美好心愿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龙王是最大的雨神。中国自古有龙 ,但龙王一说却是从印度传来的。印度龙王思想与中土五龙思想结合的结果 ,便产生了中国的五色龙一说。在民间庙宇中 ,以五龙命名的庙宇非常多 ,由于龙王是人们公认的雨神 ,皇帝便赐予了它一个只有皇太子才可能具有的封号———“王”。龙王的“王”指的是爵位 ,而不是许多人所说的“帝王” ,所以龙王的一切穿戴及所用道具 ,都与“王”这个爵位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5.
“中华龙”是中华文明的第一“文化符号”,而“晋地版”的龙故事则是“中华龙”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古代历史家曾在“刘邦出山”上大做文章,偏造了不少离奇的故事。 一曰“龙种”。刘邦出生时,其母王含始“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诗含神雾》云:“赤龙感女媪,刘季兴。”一句话,刘邦乃“人龙混种”。从长相看,是龙的化身。“颜貌”可谓“隆准而龙颜”,正如“集解”引文颖注:“高祖感龙而生,故其颜貌似龙,长颈而高鼻。”体形有龙的标志,“左股有七十二黑子”,正如《合诚图》云:“赤帝体为朱鸟,其表龙颜,多黑子。”并以武负、王媪所见证实,“见其(指刘邦)上常有龙,怪之”。所以,“每酤留饮,酒售数倍”,“两家常折券弃责”以示尊敬。  相似文献   

7.
龙是中国古代小说中常见的意象 ,但是唐前小说中的龙没有鲜明的形象特征 ,数量也不多。至唐以后 ,龙的形象有了质和量的飞跃 ,呈现出“亦兽亦人”“亦真亦幻”“至情至性”的特征 ,从而反映出传统龙文化、六朝志怪、宗教对唐小说创作的影响 ,以及唐人小说创作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2012年为农历壬辰年,生肖排列属龙,又称龙年。在我国深厚文化中,有不少是与“龙”有关的。  相似文献   

9.
回顾了“改龙”之说引发的辩论,分析了中国的“龙”和西方的“dragon”概念。对于是否“改龙”这一学术命题的结论是:这两个概念虽非对等。但并不妨碍大多数西方人对于中国龙的认知,“龙”的英译“dragon”毋须更改;修正乃至废弃龙的形象则更属削足适履之举,指出跨文化交流的理论和实践需要必要的跨文化知识积累和开放、宽容、理性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周家寨汉简日书《五龙》所见文字内容系改编自一幅“五龙”图像。根据《五龙》罗列干支与龙身体部位的对应规律,可复原出“五龙”图像。由复原所得龙图形象,继而可确认《五龙》所见龙身体部位各词的确切含义。  相似文献   

11.
"龙"在<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一共有22个义项,我们在出土的睡虎地秦简<日书>中发现,"龙"还有一种特别的用法,意为"禁忌".龙具有这一用法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龙是神圣的,人们崇拜龙,从而产生禁忌心理;另一方面是因为"龙"的原型是蛇,人们对蛇的惧怕在龙身上延续着,因而产生禁忌心理.  相似文献   

12.
铜马非马——中国旅游图形标志“马踏飞燕”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踏飞燕"是件属于东汉时期的出土文物,现被国家旅游局定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人们往往从其具体形象上认定它是奔马和飞燕的造型.通过分析其历史背景,揭示出它是汉代崇龙文化的具体表现,也是汉代龙凤文化进入和谐的时代写照.其马不是马,而是马龙;飞燕也不是燕子,而是凤.将"马踏飞燕"作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既体现了中国旅游文化的深厚底蕴,又寓意着事业的龙马精神.  相似文献   

13.
龙为原始人类想象塑造的神话传说,被赋予纯真的感情色彩,有"中国人褒龙,西方人贬龙"之说。但值得注意的是,当今西方新闻漫画利用龙的中西文化差异,肆意歪曲中国龙的形象。狗为原始人类的朋友,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这种朋友关系发生着感情色彩的变化,"中国人贬狗,西方人褒狗"之说缺乏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龙”和西方“dragon”之文化差异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长期以来把中国“龙”译为英文“dragon”。但由于中国“龙”文化和西方的“dragon”文化差异很大,导致了中西文化交往中不必要的误解。文章首先探讨了中国“龙”文化和西方“dragon”文化之间的差异,其次分析了目前翻译界对中国“龙”及西方“dragon”的翻译状况,最后从翻译过程、翻译的本质和任务及翻译中外域文化的可容性规范等角度指出了目前翻译的缺陷,并提出了合理的翻译方法,旨在为中国龙“正名”和为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翻译探索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上古龙文化的考古研究,对龙与上古信仰的关系关注不够,尤其未能将龙文化与中国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从巫术的角度考察,龙的起源本质即根植于中国农业文明的意义较为明确地发掘出来,对于认识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原是中华民族发源地之一和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展地区,其中以太伏羲氏与龙文化最为突出。太伏羲氏是不同部落在中原融合的结果,而龙作为中华民族的标志,同样是在河南濮阳“龙”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的。因此,我们关注中原地区历史与文化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7.
《诗经》是文化板块的复合体,而人们往往采用非此即彼的单向度思维方式,缺乏一种整体性现象学的研究方法,从而造成与原典诗缘话语构建的缺失。从《诗经》的鸟兽草木图像解读中我们发现“龙凤”是中国人的“生”,而“草木”则是中国人的“存”,二而为一才是中国人的完整生存。而这种生态宇宙观又在“规训”的机制运作下将其传承,从而形成了中国独具魅力的诗学“这一个”。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大同市素有龙壁之城的美称,龙壁数量众多,其中观音堂明代琉璃三龙壁不仅是古代建筑中的艺术奇葩,更是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古代艺术珍品。分析大同明代琉璃三龙壁的艺术风格、壁面琉璃艺术的表现形式、龙纹图案的艺术样式等,以期较为完整细致地呈现出凝固在琉璃龙壁上的中国传统艺术精华,重新认识明代琉璃龙壁的艺术内涵及其应有的艺术地位和艺术价值,是美术工作者和地方文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舞龙运动源于上古的祈龙求雨,到汉代,成为一种大型的娱乐欢庆节目,唐宋时期已成为一种常见的节日欢庆习俗,并逐渐脱离了“祭祀求雨”的意味,而演变成民间一种重要的节日娱乐狂欢活动。舞龙运动是华夏民族龙文化的物质载体,这一运动具有强大的文化功能,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刻认识传统文化中和谐文化的精髓,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未曾存在过龙的图腾,说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是"误谈",这是不了解龙产生的历史及龙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历史记载、考古事实等都证明,从开天辟地的盘古,到人祖伏羲、女娲,到炎帝神龙氏、黄帝轩辕氏,直至夏禹一族均为龙图腾——龙之传人;中国南北许多民族的图腾和象征都是龙。龙是中华凝聚力的象征、中华儿女大团结的象征、中华民族"和合精神"的象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