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7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49篇
社会学   6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语法隐喻视角下Pseudo-分裂句的功能投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艳姿  贾德江 《云梦学刊》2008,29(4):141-143
从假拟分裂句的语法隐喻机制出发,以语篇功能和经验功能为核心来探讨wh-分裂句的教学语用运作机制.分析的目的说明:语法教学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特殊的句式有利于展示独特的多维功能;句法研究应超越对结构和形式的分析.强调形式与功能的互动辨证以及意义与语篇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简爱》两个中译本的历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爱》是中国读者家喻户晓的一部外国名著,在国内有诸多译本,其中以李霁野的译本为最早与祝庆英的译本最广为流传而深入人心。由于两个译本产生于不同的时代,译本也反映出不同的特色,从风格比较、意境传达、语言微观三方面对两部译做历时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3.
阐释学是一种研究意义的理解和阐释的理论。文章将从现代阐释学中的前理解、视界融合和理解的历史性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它们在唐诗英译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双关是英汉两种语言中一种重要和特殊的辞格。文章从语用语言对比和社交语用对比两个方面探讨了英汉双关之间的差异,并以语用翻译理论为指导,通过若干例证的剖析,提出了作为译者在英汉双关互译中应采取的策略和方法,以期在目的语中再现原语双关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语言的共性、人类思维形式的同一性以及文化的互相渗透性决定了翻译过程中信息转换通道相通、双语可以互译。同时由于语义系统结构的相对性,文化障碍和语言的审美功能导致了翻译中的不可译性。然而,语言系统的开放性决定了不可译向可译性转化的趋向性。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思维的深化,以及文化相互渗透的加深,不可译总是处于向可译的动态转化中。  相似文献   
6.
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多维度解释翻译活动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文章基于该理论的研究,把译者主体的适应选择与诗词翻译这一载体相结合,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视角对比分析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四个英译本,旨在得出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本,提升读者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与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7.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最活跃生动、最生活化的主要人物之一.尽管许多学者对王熙风这个人物从多个侧面进行研究,然而对这么重要的人物在英译本中再现的评价却非常稀少,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文章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分析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在<红楼梦>英译本中的再现.因此,本文的目的是尝试填补这方面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8.
原型理论是自然范畴的一种理论,是建立在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和神话学等多学科理论基础之上的,近年来已被证实为认知科学发展中最有成果的理论之一,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但从原型理论系统地研究"火"的汉语成语及其翻译的论著,尚属罕见。本文试图借助原型理论,从概念意义、内涵意义和联想意义三个方面,对"火"的汉语成语及其翻译进行归纳分析,旨在探讨原型理论对"火"的汉语成语创造性的影响力,以及"火"的汉语成语形成的原型基础,期望有益于"火"的汉语成语的英译研究。  相似文献   
9.
从顺应论角度看英语被动句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言语交际中英语被动句并非主动句的简单语法替换形式 ,而是有着特定的语篇、语用及修辞用途。我们在交际中使用句子的时候 ,除了注意句子的结构正确外 ,还要注意所选择的句子在特定上下文或语境中的适合性。文章根据顺应理论从语言的顺应性出发 ,从三个方面解释对被动句的选择 ,即对被动句的选择要顺应语境因素、语义因素和语言结构因素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两种语言沟通的桥梁,也是两种语言间的跨文化交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语言翻译也就是文化的翻译。大学校训是大学精神和文化的浓缩,也是学校办学理念的体现,具有言简意赅、易于朗诵且内涵丰富等特点。文章着重以文化翻译论为视角,从源语特征和文化蕴含上解读我国大学校训的英译,探讨可循的校训汉英翻译原则与策略,以期达到中西文化有效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