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大学生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并逐渐壮大,其社会化程度将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职大学生社会化与其他群体,尤其是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相比在社会化起点、社会认可度和参与社会实践等方面有明显的区别。在此从高职大学生社会化的特点入手,比较和分析该群体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加强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顶岗实习等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三年来全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资料表明,转型期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发展良好,政治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同时也有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现象,在一些大学生身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政治信仰迷茫、政治认知模糊、价值取向扭曲、政治情感困惑、政治参与盲目等问题。通过完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社会环境、改善政治教育、占领网络阵地、拓宽政治实践渠道等方式,解决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重要课题。当代大学生政治文化在政治认同、政治态度、政治参与方面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是大学生自身心理、家庭、学校、社会、大众媒体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优化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有赖于强化其主体意识,改善高校教育,重视校园网络导向和社会实践,形成全社会合力。  相似文献   

4.
论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与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在拓展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途径、丰富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内容、加快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进程的同时,也弱化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政治思想和行为的影响,造成了大学生对现实政治的疏离,导致了部分大学生政治行为的失范。为了消除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消极影响,应从构建以国家主流政治信息为主导的多元信息网、构建以参与现实政治实践为主...  相似文献   

5.
通过调查,实证研究了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调查发现:是否参与社团对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政治情感与态度、自我认知等影响显著;社团类型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影响表现为,公益型社团对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起促进作用,专业学术型社团对大学生的个性社会化起促进作用;大学生社团参与程度对其社会化影响显著,参与程度越高的学生社会化完成越好。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兰州大学近500名本科生的实证调查,对大学生新媒体政治参与与现实政治参与进行了比较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新媒体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与行为程度均低于现实政治参与,但两者呈正相关关系;两者在客观影响因素方面存在差异;大学生的新媒体政治参与动机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的特点,但在总体上其对于新媒体政治参与以正面评价为主;此外,新媒体对于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具有一定的正向激励作用。为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新媒体政治参与健康发展,需要大学生自身、学校和政府三方面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7.
认识上和实践中把握好大学生社会化的时代特征,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由于当代大学生社会化所依赖的广义文化条件跟以往不同,社会化的实现机制被赋予明显的时代性,因而当代大学生社会化在很多方面表现出跟以往不同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特征有五个方面:主体性趋强、“后喻型”倾向、网络影响凸显、务实精神明显、社会“印痕”复杂。  相似文献   

8.
网络的普及使学生网民数量不断扩大,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及政治效能感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对中国矿业大学在读全日制本科生的互联网使用、线下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政治信任以及政治效能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性别、网龄、上网时间和上网内容等对其政治效能感、政治信任、政治参与有一定的影响。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行为、政治态度、价值观念等得到某种程度的催化,表现为对自我认知能力的提升,对网络意见领袖及其他群体观点的免疫力的下降等;线下政治参与和网络政治参与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政府的回应,实现各自的利益诉求,而且大学生线下政治参与越多,其外在政治效能感便越强。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正面负面影响及其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热情较高,并呈现出了其自身的特点:开放、自由的方式,“草根式”自下而上的形式、理性与非理性交织并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责任感,促进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塑造大学生独立的政治人格,但也存在着政治参与信息来源不可靠、容易形成“网络暴力”的负面影响,.根据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特点,应该从制度规范与精神文化两方面引导大学生有序、理性的政治参与行为。  相似文献   

10.
随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功能与内容的不断完善,它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也愈发重要,而作为形势与政策课主体和未来社会发展动力的大学生,引导其合理参政议政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当前,大学生政治参与主要存在参与政治日趋理性和功利、政治冷漠、政治参与方式比较有限等几种倾向。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在指导思想、功能和作用、教学内容等三个方面都可以对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针对学生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完善人格,独立的思维和创新意识,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辨证统一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引导学生逐步增强市场竞争意识。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政治社会化的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社会化对中国而言是一个新概念。分析中国的政治社会化实践 ,其特点主要有 :政治社会化功能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实现 ;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偏重对政治道德和政治观的培养而对政治技能的培养重视不够 ;政治社会化的主流渠道的作用十分明显 ,但非主流渠道的作用十分有限 ;政治社会化的方法以传统的灌输为主 ,对其他方法重视不够 ,其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3.
基于网络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蓬勃兴起的网络文化给大学生的道德培养带来了负面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由于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掌握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的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滞后,大学生网络道德面临的问题层出不穷.在新的形势下,要积极地从理论研究和行动上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以应对挑战.  相似文献   

14.
试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障碍及其克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甚至关系到社会政治的稳定,因此,注重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继承者,这是任何国家的大学教育都力求达到的目的之一.然而由于诸多现实原因,致使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出现一系列的障碍,影响他们的政治社会化效果.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所遇到的种种障碍,并提出了要从优化社会环境、教育改革和自身觉悟三个方面来克服这些障碍.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及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对高等学校学生状况的分析 ,提出了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基本特点 ,并通过对大学生社会化主体、客体障碍的探讨 ,指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推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网络时代 ,利用互联网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许多优势 ,可以大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 ,扩大覆盖面 ,增强影响力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为保持和发挥好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弥补其不足 ,必须充分重视和做好大学生的“网前”与“网后”教育 ,从而构建起“网前、网上、网后”联动、全时关注、全程覆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效力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甚至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当前,"90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着政治信仰淡化、政治情感冷漠、政治取向功利化等问题。因此,高校应该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浓厚校园政治氛围、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导和对网络信息的监管,从而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8.
政治情感是形成政治观的基本因素,健康的政治情感促进积极政治观的树立。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情感呈现理性与非理性、功利性与淡漠性、稳定性与冲突性并存的特征。影响当代大学生政治情感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网络信息的复杂性、社会负面信息的影响和高校政治观教育存在的问题等。对高校来说,要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政治情感,就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治观教育的内容、方式,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平台,构筑一个能够促进大学生政治情感健康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发展的影响是多层次、多角度和多方面的 ,呈现出积极与消极同时并存交错影响的复杂状态 ,因此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理智认识网络的挑战和影响 ,采取相应对策 ,防止和减少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维护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通信设施与软件的普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舆论监督与引导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网络涉腐舆情日益成为微时代廉政舆论生态的晴雨表,因此,在微时代加强网络涉腐舆情引导很有必要。网民数量倍增、政务信息公开、移动终端网络互动、官民廉政微舆论场融合,这些都为微时代网络涉腐舆情引导提供了新机遇。与此同时,网络语言暴力、新媒体用户异质性、网络政治谣言、无序"人肉搜索"等,又给新时期网络涉腐舆情引导带来了挑战。在推进政治新常态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网络涉腐舆情引导规律,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网络涉腐舆情引导的针对性、有效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