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霍巍 《中国社会科学》2023,(1):85-103+205-207
三星堆考古打破了沉寂多年的中国上古史研究中对于古史传承体系的讨论,一是对古史记载的古蜀及其传承体系显示出对应性的考古信息,二是对探讨古蜀与中原文化的关系也提供了新的线索。古蜀虽然远离中原,却在其古史传说当中保留了大量与中原文化交流、交往的历史痕迹,其中一些“史实素地”可能来自中原,也有一些更具神话色彩的传说则可能来自古蜀自身。将三星堆文化在内的四川上古时代一并纳入这个传承体系加以考察,不难看出文献中的古蜀世系传承体系与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族群之间交往、交流和交融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关系,也和考古信息之间互有联系。三星堆考古还与《山海经》等古籍所载有关巴、蜀、楚的古代文化特征有所关联,从不同的文化来源上为考察三星堆文明的形成过程提供了可与文献互证、互补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夏文化地望在东南地区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十年代末考古学界在中原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试图用考古手段证实夏文化的存在,这一努力虽然收到了不少成果,发现了重要的考古遗址,但在夏文化的探索方面,似乎进展甚微.其因何在?本文认为,将文献中记载的夏文化活动中心区域认定在豫西、晋南一带,理由并不充分,而据此在豫西、晋南一带作重点考察,就限制了考古学界对夏文化认识的视野.欲打开探索夏文化的新途,唯有跳出豫西、晋南这一框框,重新探讨夏文化的活动区域.一、夏文化的内涵夏文化的内涵,大致有广、狭两种涵义.狭义的夏文化,当指从夏禹至夏桀这一历史阶段,也就是指夏代的文化.据《竹书纪年》说夏代"有王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三统历》说夏代"四百三十二年",  相似文献   

3.
中原学,自2016年由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李庚香主席首度提出,业经学界同人共同努力,今已大见成效;作为参与其中之一员,不仅乐见其成,更感欢欣鼓舞.然学术发展大抵"作始也简,将毕也巨",后续建设有赖吾辈永续努力,日有精进,发扬光大.鉴于一学科之成立,当有明确的学科性质与问题意识,独特而具体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与之对应的研究方法等学科基本理论.借参加"现代化视域下中原学的研究趋向与未来发展理论研讨会"之机,从中原学的性质、问题意识、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大家关心的话题,谈谈中原学的研究旨趣.  相似文献   

4.
黄河文化与中原学是一组关键词,也是一组研究命题,如今已经成为一组文化符合,涉及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众所周知,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具有发端和母体的崇高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源头.学界针对黄河文化的研究历久弥新.与此位阶有所差异,"中原学"则是李庚香先生近年提出的针对中原地区学术研究的一个命题,属于较为新颖的学术话语."中原学"在空间范围上主要是以河南省域为中心,着力于中原文化研究,意图将学界针对中原文化的研究群体整合为"中原学派".同时,还提出以推进中原文化研究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以现实观照为抓手,进而引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1].学术界针对中原学、黄河文化的思考与探讨可谓汗牛充栋.笔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如果能够进一步廓清中原学与黄河文化之间的内在耦合性,继续推进靶向性研究,对于推进中原学学科建设则具有重要价值.试简述如下,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段渝 《天府新论》2023,(3):封二-封三
三星堆文化是长江上游最早的古代文明,它的初创年代约在中原二里头夏文化的晚期(约公元前2000年),经历了整个殷商时代,直到西周初期(约公元前1000年),其后又经过十二桥文化阶段,发展到春秋前期(约公元前600年),持续发展达1600年之久,并以其独有的文化特征雄踞于中国西南,这在中国古代史上是不多见的。  相似文献   

6.
一、中原学研究与取得的成果 从2016年提出中原学到现在,应该说中原学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省内许多专家还包括省外部分专家也都陆续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作为《河南社会科学》中原学专栏主持人,我邀约一些专家写了一些文章,应该说这些成果对于深化中原学研究很有意义.我们也举办了一些研讨会,当然这些研讨会都是挂名,"中原学与××",实际上大家也知道,中原学研究本身还真没有达到研讨会的要求,总体来说,从2016年大家不知道什么是中原学,李庚香研究员提出来之后,大家逐渐做,深入研究,从理论架构上进行研究,还是取得了一些收获.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夏代,这已为考古发掘材料所证实,无可置疑了。据我考察,二里头文化属于夏文化,唯其第四期已进入商初,其前身来自郑洛类型和三里桥类型的中原龙山文化。这种中原龙山文化的晚期当已进入夏代。夏代已发展到文明社会,这是大家公认的。据此,我们就可以考察中国文明起源的问题了。这里想从历史和考古的结合上略抒己见,就正于高明。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邓州也是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一块尚待发掘的夏文化处女地。文章从以下四个方面探究邓州与夏文化的渊源:从碑记、地名和史书中看夏文化;从司马迁《史记》中的“夏人”觅夏文化;从邓州现代考古发掘说夏文化;从唐代杜佑《通典》“邓为禹都”说夏文化。  相似文献   

9.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经过3天大会发言和小会研讨、专场幻灯录相演示和遗址踏访考察,我们这次会议取得了不少新的突破性成果并提出了不少新问题,特别是在三星堆文化研究、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关系、殷商考古和甲骨学研究等等方面,进行了创造性探索,展示了最新研究成果。关于此,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李民教授已在会议学术总结中作了全面、准确的评价。我这里需要再强调的是,专家们创造性的劳动,把殷商文明和三星堆文化研究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特别是商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关系,这一较薄弱的环节通过这次会议有了…  相似文献   

10.
郭昱 《殷都学刊》2000,(4):103-106
为纪念三星堆遗址发现70周年,全面推动三星堆考古研究及殷商文明研究的深入进行,2000年7月26—28日,在三星堆的故乡——四川省广汉市金泰饭店召开了“纪念三星堆遗址发现70周年暨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由广汉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和三星堆博物馆承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博物馆等10家单位联合发起。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加拿大、瑞士、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的专家学者160余人参加了这次国际学术盛会。7月26日上午9时30分,研讨会开幕,四川省人大、政府、政协、四川省文物…  相似文献   

11.
萨满教的宇宙观对一部分考古遗存现象解读具有重要的意义.女真墓葬出土的腰带镂孔牌饰、契丹墓葬出土的金帽、红山文化的筒形器、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青铜神树以及悬棺葬等考古发现都可以用萨满教宇宙观得到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2.
大禹故里问题可以从夏文化分布范围、鲧禹活动区域以及大禹治水区域三个方面进行考察。嵩山地区是夏文化的起源地,考古发现的"新砦期"遗址、二里头文化遗址在嵩山南北分布广泛,且有先后发展关系,聚落分布密集;文献记载鲧、大禹在嵩山周围活动,"禹都阳城"与王城岗龙山文化城址具有很高的关联性;大禹首先在嵩山地区治理洪水,河济地区是大禹治理洪水的重要区域,但不是夏族的兴起地,综合以上分析,大禹故里在嵩山地区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相似文献   

13.
《琼州学院学报》2017,(4):54-59
桑既是农业作物,还是夷夏文化中阴阳、男女关系的象征,根源于早期的生殖崇拜。桑林崇拜投射于上古地域命名的典型例子——空桑,是先秦早期东夷信仰中心,在中原和东夷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传世文献中多有空桑,其地望大致在黄河北折以南至山东丘陵一带,是上古夷夏文化的交汇的重要地点和东夷民族研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段渝 《江汉论坛》2007,(12):126-127
张正明先生在长江文化和楚文化研究领域有着很高的造诣,这已为学术界所熟知,然则张先生对长江上游的巴蜀文化也有着精深的研究.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坑"青铜制品群的重大考古新发现震撼了学术界,其中大量的青铜人物、动物雕像以及金杖、金面罩等珍贵文物,为国内考古界所未见,更为历代文献所未载,这就使学者们不得不认真思考这批文物的文化因素的由来.我于1989年3月写成一篇题为《古代中国西南的世界文明--论商代长江上游川西平原青铜文化与华北和世界古文明的关系》的论文,是提交当年11月在河南开封举行的中国先秦史学会年会的参会论文.  相似文献   

15.
李竞恒 《天府新论》2023,(5):封二-封三
彭州是古蜀人从岷江上游地区进入成都平原的重要通道,《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鱼凫王田于前山,忽得仙道"的传说就位于这一区域。1959年和1980年,彭州濛阳镇竹瓦街分别出土过古蜀时期的青铜器窖藏,其地理位置距离三星堆遗址仅十公里,应当属于以三星堆为中心的古蜀政治、文化圈层的组成部分。这些窖藏青铜器所显示的最重要的历史信息,是继承延续了三星堆以来的古蜀十二桥文化,通过对中原殷周礼仪的模仿与整合,进一步改造原有礼制,并发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青铜礼仪文化。  相似文献   

16.
古蜀历史扑朔迷离,汉代以降,解读者虽不乏其人,但终因年代久远,文物或缺,文献无征,鲜有能通训其理者.加以<蜀王本纪>、<华阳国志>诸书每多抵牾,愈增学者悬疑,有关"杜宇"、"朱利"的事迹即为一例.本文利用近年广汉三星堆研究成果、成都金沙遗址出土文物以及成都周边古城考古资料,结合文献考索,训读杜宇-朱利部族及其与古蜀历史的关系,厘正若干弥漫于"神怪解说"中的误导、误读.  相似文献   

17.
4月2日至6日,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四川省文化厅、广汉市政府等数十家单位联合举行的纪念三星堆考古发现60周年暨巴蜀文化与历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四川广汉举行。来自海内外的150多名专家、学者携带近百篇论文咸集一堂,对三星堆文化以及巴蜀文化与历史进行了多学科、多角度的综合性的探讨。会议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相似文献   

18.
胶东史前文化与莱夷的历史贡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的资料,现在我们已可以断言.胶东半岛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一二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胶东地区就有了原始人类的活动.以后,他们逐步向外发展.至新石器时期,向西,他们与鲁中南、鲁西地区联系越来越密切,于是形成了较大的大汶口——龙山文化体系,对中原夏文化有着巨大影响;向北,渡过渤海湾给辽东半岛文化的影响也是越来越明显的.龙山文化以后,又有承接的东岳石文化,直至商和西周初期,胶东地区文化灿烂,并且保持着自己的特点.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它是源不是流,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贡献是卓越的.因此,探讨和弄清胶东古代民族和文化是十分重要的,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  相似文献   

19.
这是1983年山东东部古国史学术讨论会上的部分论文摘要.山东东部,古代有优秀的部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受"万世一系皆源于黄帝",只有中原才是中华民族摇篮,夷人落后,无文化可谈的传统观念,即所谓"夷夏之防"的偏见的影响,文献对夷人历史文化记载甚少,杰出的东部文化被贬抑被埋没了,特别是山东东部莱夷文化和莱、纪、(已其)等等古国历史,人们知之甚少,有的至今还象谜一样不得确解.但是近些年来,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埋在地下的资料逐步被发掘出来,并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有的已开始研究出了一些成果.为了更好地组织力量,把考古和历史研究结合起来,尽快地揭开东部古族古国历史之谜,恢复历史的真实面貌,1983年夏山东省历史学会举行了山东东部古国史学术讨论会.会议收到论文十数篇,从考古和历史研究等方面对山东东部部分古国史和莱夷文化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开拓性探讨,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披露了一些有重要价值的新资料.为了交流这些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动山东东部古国史研究,我刊与《齐鲁学刊》决定同期分别刊登会议的部分论文,以期引起学术界更大关注,引出更多的新成果来.  相似文献   

20.
<正> 由中国先秦史学会编辑、齐鲁书社出版的《夏史论丛》最近出版。该书共收论文20篇,20余万字,涉及到近年来夏史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下面分三个问题作一简要介绍。一、何谓夏文化?其内涵是什么?《夏史论丛》集中讨论了这一课题。王玉哲在《夏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所谓“夏文化”,主要是指商汤灭夏以前夏族人在其发展阶段中所创造的文化。王克林《略论夏文化的源流及其有关问题》一文则认为,夏文化首先是以国家出现为前提的夏王朝时期,夏部落联盟、各氏族部族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畴内,共同创造的自身文化系统、发展序列和文化特征的山西东下冯类型,河南二里头类型的考古文化。李先登在《夏代夏族地域初论》一文中则认为,在原始社会末期,晋南的唐虞族与豫西的夏族结成了强大部落联盟,开始是唐虞族作为盟主;尔后是首先进入阶级社会,建立夏王朝的夏族成为盟主。从此,晋南地区也就成为夏朝统治地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