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是立足中国本土,从事自然生态保护的环保机构。山水致力于融合国际视野和本土智慧,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模式,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自然社区的生态价值,体现生态公平。青海湖边,濒危动物普氏原羚跳过拆除了刺丝的网围栏。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支持当地社区和政府部门签订了保护协议,减少网围栏,保护野生动物,支持改善社区生计,建立可持续生态特区。  相似文献   

2.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简称“山水”)是民政部注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组织,目前的项目主要在中国西部,致力于融合国际视野和本土智慧,探索体现生态保护价值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社区模式,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公平。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山水运营总监郑岚,她与我们一起分享了山水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表达的生态保护思想未曾为学界所关注。郦道元认为,水资源富有理性和灵性,是否造福人类取决于人类自己的选择;人类利用自然时,虽可发挥主观能动性,但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不可过度开采或污染自然资源,否则会遭到自然的报复。这一生态思想,为我们今天坚持生态保护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一定的观念支持和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对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系统研究也逐步加强.沈国舫先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长期在林业、生态、环境领域开展理论研究和政策咨询,在生态保护和建设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论述.他认为生态保护和建设应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基础,应从客观发展规律和我国本土特色出发,提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综合措施,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分类施策.这为我国生态和环境领域的重大政策制定、重大工程实施和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了决策支撑,为我国生态保护和建设事业贡献了具有针对性的、值得借鉴的新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纳西族认为人和自然是兄弟,这也是纳西族生态伦理观的宗教和哲学基础,并有对自然界"欠债"和"还债"的观念,认为人得到大自然的恩惠应感激和回报,须善待大自然.反映了纳西人的生存状态亦取决于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自然界不依赖于人类,而人类则需要依赖于大自然才能生存.纳西族还有本土的"署神"信仰与外来的龙神信仰的差异和整合;同时还具有社区生态保护习俗;反映了纳西族生态伦理观中的多元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6.
《南都学坛》2016,(4):79-82
理念引领行动,思路决定出路。全面深化改革、开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新局面,必须理念先行。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树立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树立空间均衡的理念,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这六大理念是引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7.
系统性逻辑是我们深刻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内涵精髓的基本前提。在系统论视阈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是推进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理念结合实践的重大创新,反映该系统性命题的三重定位,是生态学系统论、党的系统观、生态环保政策系统论的有机统一,呈现出重要的价值意义。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的系统性具体内容,集中体现在“自然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这三大理念之中。在系统性逻辑统领下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实践,需要加强全局部署和重点推进相统一的统筹保护,促进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优势互补,促进科学技术方法和先进理念的有机融会,坚持生态环保与民生满足的协调统一,促进生态保护治理行动的责任共担。  相似文献   

8.
用生态人类学的观点解读黄佤的森林崇拜,可以看到黄佤森林崇拜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观,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态保护意识起了重要作用。对黄佤森林崇拜所蕴含的生态保护思想进行挖掘和整理,能为解决当今的生态问题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9.
云南壮族的自然崇拜及其对生态保护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云南壮族的自然崇拜及其祭祀活动,反映出壮族的自然至上和人与有生命的自然物之间的平等关系的生态文化观。壮族的自然崇拜在客观上对生态保护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这种植根于敬畏自然、崇拜自然心理上的迷信思想,影响壮族现代生态文明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生态保护区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效益”难以统筹,首次提出“生态保护产业”概念,并在论述其内涵、特性和业态的基础上,以张家界生态保护区为例,阐明生态保护区生态保护产业集群构建,以及推进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的自然、经济、社会及人的生态化等“四化”支撑战略。  相似文献   

11.
旅游环境已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空间,保护好旅游环境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旅游环境主要是指旅游风景区的自然、社会和人工环境,对其保护之内涵主要包括对它的科学保护、生态保护、文化保护和美学保护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要回顾了国内外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研究进程。通过对传统街区保护内容和保护方法的探讨,提出以自然地理环境、街道空间格局、历史建筑实体和历史文化格局为主要内容的山地传统街区保护方式。文章以王村为例,着重研究了山地传统街区中古镇风貌、山水生态和历史文化三种空间格局保护的原理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云南傣族的山林崇拜及其祭祀活动,反映出傣族的自然至上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观。傣族的山林崇拜对生态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当代山水游记是现代散文的重要题材类型之一,在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现当代山水游记展现了国内外多姿多彩的山水景观,表达了敬畏自然、热爱生命、忧虑生态恶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意蕴。山水游记是作家对人类与自然生态主体间性的美学阐释,也是作家散文话语与生态哲思的诗性凝聚,对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深生态学作为回归实践的“绿色”哲学思潮,明确主张生态整体主义的实践智慧,在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浅生态运动“深度追问”和批判过程中,形成了“顺应自然”的开放资源保护策略、“非暴力”的激进生态抵制策略、“地方性社区”的前卫绿色政治策略和“追求简朴”的深层个人生活策略.  相似文献   

16.
生态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是个有机的生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环境因素所形成的场对其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的关键就是构建和保护适宜的生态场.具体地说就是:构建意识场,通过宣传和教育改变人们的文化观念,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营造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环境;恢复生活场,恢复和保留有关生活习俗、信仰仪式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基础;优化文化场,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优化文化的运作环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改善物质场,进行多渠道投入,探索新的运作方式,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物质环境;保护自然场,重视自然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保护美丽、富有特征的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生态博物馆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道路的探索、针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特点生态博物馆如何开展遗产保护活动是本文关注的重点;生态博物馆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发生和发展的特殊性、生态博物馆内各相关人群的互动、生态博物馆与所在社区的发展等问题亦是本文重点探讨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8.
<世说新语>集中体现了玄学背景下魏晋文人士大夫崇尚自然的生态智慧与皈依自然的生命选择.他们内在地追求本真、自由的自然之性,外在地建立与自然山水之间共生、亲和的关系,从而导致了违礼越俗的人格个性追求与怡情山水的诗意栖居方式.在"仕"与"隐"之间,"自然"既是魏晋士人所依赖和亲近的生存环境,也是他们的精神、灵魂的寄托与归宿.这种古典形态的生态智慧与生命选择对于当代的生态观念和生态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生态保护一体化战略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本文进行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保护一体化的理论探索和可行性分析,借鉴了国内外关于生态保护一体化的先进实践经验,提出了"委托中立第三方主持制定跨国生态保护政策"、环境合作公众参与响应、政策适时监测调整的政策制定新模式,确定了国际生态保护一体化的合作领域和合作形式。提倡在碳排放、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和草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通过环境多边协定、共同保护宣言、环境保护公约、生态保护协议等手段来实现跨境生态保护。最后提出从建立生态保护联盟、健全跨国生态补偿机制、培育特色优势生态产业、建立生态保护智库等方面,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保护一体化战略提供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文化观念,如自然观、系统观、保护观、科学观和宗教观等。先民们对自然的看法以客观的、自然主义的态度为主,提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并且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产生了系统的生态观念,在此基础上,先民主张实行生态保护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生态科学观及实践是其重要的表现。此外,生态观念在文化中还有一个显著的体现,即生态宗教观念。深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它将有利于加深对中国传统的认识和促进中国的生态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