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理想主义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新时期理想主义文学的价值向度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向度基本一致.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和西方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经历了巨大的蜕变与转型,理想主义文学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中脱离出来,其价值向度主要表现为与市场经济价值观念的对抗性、价值立场的稳定性、对传统价值观的有益汲取和价值取向的单一性.  相似文献   

2.
奥古斯丁是伟大的理想家,是早期基督教会中最热心的基督徒.奥古斯丁集乌托邦主义、理想主义、传统主义、热情的天主教徒为一身,他没有选择用积极的社会批判来重构历史远景,而是献身于教会,他用他的天才和品质向世界表明教会对人类的永久价值.奥古斯丁是对欧洲产生了最大最久最为深刻影响的人.  相似文献   

3.
儒家伦理是道德理想主义与伦理中心主义的结合体。前者是儒家伦理具有永恒价值的部分,后者是儒家伦理面临现代挑战的导因。在现代情景中,有条件地发扬道德理想主义使得儒家伦理具有了某种现代价值,而告别伦理中心主义的时代吁求又要求重构儒家的社会政治伦理规则。儒家的现代命运因此需要分析地而不是笼统地看待。  相似文献   

4.
共产主义理想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要素之一;通过理想与科学、理想与现实的双重联姻.勾画了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与其它社会理想的原则性不同,通过理想与革命的双向涵摄,阐释了它们之问的要素关系特质--革命理想主义的生成,凸显了共产主义理想的结构特质;并进一步透视了革命理想主义的内涵、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5.
理想主义是当代文学最重要的精神价值。十七年文学中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与追求理想的社会制度相关,它是真实的,但又难免带上乌托邦色彩;文革中的理想主义被扭曲、异化之后堕入现代宗教迷信之中,其狂热与虚幻是其特征;新时期文学在对前两个时期文学中的理想主义精神的扬弃与超越和短暂的迷失之后,其理想主义精神体现为对个体生命关注与对社会理想关注相统一的丰富内涵,而最终体现为对人生终极关怀的人文理想。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与中华文化新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纯 《东方论坛》2004,(2):44-49
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的发展和思考中华文化的新境界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根据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已有的经验,应是作为拓展中华文化新境界的基本指导思想,一种理想主义的改良精神其要点为:理想主义是中西文明所昭示的普遍价值,而改良精神也被人类的经验证明为社会进步成本最低的实现方式.这两方面的结合既能够促进中国传统的仁道思想向现代社会中博爱和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转化,同时又将这种转化所可能带来的破坏性降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7.
长久以来,“为他人做嫁衣”是人们对编辑的一种定位描述.这固然是对编辑敬业精神的褒扬,但却忽视了编辑创造性劳动的隐匿性和间接性特征,往往只看到编辑做为一种操作性个体的存在,而看不到编辑做为一种精神性个体的存在.虽然编辑是一种服务性的中介社会角色,但就其本身来讲,他又具有独立的意念、力量、情感和目的,正是在编辑现实的实践过程中,实现了编辑做为主体的自我价值.从哲学的角度界定,价值就是主客体之间在社会关系中需要和满足的关系.做为精神文化产品的出版物是人类脑力劳动的智化和物化,出版物对于文化产品的消费者而言,体现的是做为对象性的创造物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特殊方式,是这种产品的生产组织者——编辑对于社会文化需要在多大程度上的满足,归根结底,体现的是人对人的关系,即编辑主体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一方面,编辑个体是编辑活动中主客体的统一,他以自己的瞩性满足自我物质和精神追求的需要;另一方面,编辑个体在更高层次上是隶属整个社会的个体,上述自我价值必然以社会价值的实现为依据和目的.具体说来,做为价值客体的编辑个体把自己的知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经历了迷茫、沉沦、反思和重构四个阶段的变化,存在着多元化价值观的并存与冲突,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价值观的泛滥,理想主义价值观的缺失等主要问题。必须正确反思和对待这些变化,当务之急是从宏观上探索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的合理构建: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为前提,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为核心,以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容,以促进多元化价值文化的融合与再生为途径。  相似文献   

9.
论现代编辑主体的品牌意识--兼论编辑的现代化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编辑现代化涵盖两层意思一是编辑手段的现代化,二是编辑主体的现代化.二者互动互进,尤以编辑主体现代化为重.文章认为,增强编辑主体的品牌意识是编辑主体现代化的首要选择.编辑主体的品牌意识是指编辑主体在编辑实践当中对出版物质量所作的一种价值界定,指出版物质量的优化和高档次化.它是编辑主体的创新意识、价值意识、信息意识、竞争意识等等主体意识的综合与凝聚,是一种为争取最佳的社会效果而不断进取的价值取向.本文从时代发展的角度,窥视和论析了编辑主体的品牌意识生成的必然性、内涵特质及实施编辑主体品牌意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关于大众文化价值功能的阐释一直锁定在人文知识分子世袭的偏见中,具体表现为举例反证、结论前置和机械挪用三种方法论上的误区.在价值功能认识上的分歧说到底是基于不同文化观念的价值判断标准的分歧.在对道德理想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正当性进行检讨的基础上建立现实主义的判断标准,以对善恶同体、利弊参半的大众文化做出科学的功能分析.大众文化的两重性社会功能可以在五个层面上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1.
编辑的文化追求由两层基本涵义组成:编辑通过自己所从事的出版活动不断地为社会文化的进步与发展作出贡献,这是编辑的事业追求;与此同时,编辑还要围绕事业目标的实现而努力追求自身文化个性的不断修炼与完善。编辑事业追求的实现,一是要认真作好选题规划,选准自己的出书方向;二是要严格把好选题关,确保每个选题的成功运作。编辑自身文化个性的修炼与完善,包括锤炼科学的价值观、树立全面的效益观,培养正确的创新观等内容。  相似文献   

12.
完善我国出版产业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出版业的市场化、产业化运作已不可逆转,因此,出版业的产业化管理已成为不争的现实。出版业的产业化,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与出版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其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政府及出版行政管理机构当务之急是:完善出版市场体系建设,以及完善法律、经济及行政管理手段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任何国家和民族,不管其社会性质如何,都摆脱不了这一历史发展规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分析市场的产生与发展,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与其相适应的交换方式划分出不同的市场演变形态,不仅有助于揭示市场发展演变规律,而且有助于正确判断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和明确发展目标,为制定政策提供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编辑的信息素养正在成为其自身素质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和提高编辑的信息素养,使其具备信息化社会的生存能力、终身学习和自我提升能力,已成为新时期编辑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提高编辑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对编辑提出的要求,是出版产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深化出版业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未来经济发展取决于新经济发展速度和带动能力,而新经济的成长依赖于一个成熟发达、充满活力的创业板市场。本文通过对世界创业板市场发展状况的分析,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基本制度,即发行审核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强化公司治理结构市场退出机制,最后分析了创业板市场证券发行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编辑的文化视野与价值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编辑的文化视野、社会角色、知识结构与精神产品密切相关。反映时代主流的文化视野决定了编辑对精神产品的取舍更多地指向现实和未来;关注社会现实的文化视野决定了编辑对精神产品的取舍服从于社会现实,并着力体现出社会的主流文化和价值导向;导向性的文化视野决定了编辑在对精神产品的选择、加工活动中引导并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编辑的社会角色有社会的规范性角色、学科权威角色和内化式角色,编辑对自己社会角色的认识过程决定了其对精神产品选择时的价值取向。编辑运用自己的知识结构对精神产品的内容进行取舍和加工,同时又通过这一活动丰富、升华自己的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17.
出版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其基本任务是"传播和积累思想文化"。市场经济体制下,对编辑文化视野的理性认识有助于编辑出版从业人员形成职业的文化自觉,更好地把握出版利润与出版使命的关系,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出色地完成出版的文化使命。从现代性、全球性与民族性、文化生态、以人为本四个维度对编辑的文化视野进行考察,并做了理论上的归纳。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以利益机制为驱动力的经济组织方式,支持并保护人们的功利行为。但在现实中,人们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有时却超过了一切道德的界限达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出现了唯利主义的行为,这些严重破坏和干扰了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看待功利,对于我们构建当代中国的社会公正理论,进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及其构建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出版道德的先进性与出版双效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作为出版道德的参照系 ,讨论了出版道德的内涵及先进性。对出版道德与出版效益关系的研究还表明 ,出版道德既与社会体制道德性保持一致又兼具文化德性、教育德性和市场德性 ,同时出版道德在出版实践中又有其道德子系统的自身完整性 ,也即独特的“善”的法则和内容。出版道德对出版效益的影响方面 ,既作为一种生产力在复杂的出版关系中转化为一种互动的信用并构成产生效益的必要资本因素 ,同时出版又以其产品的“文化价值”的特殊性在传播道德 ,使得出版成为道德的出版。出版道德与道德的出版成一种因果互动关系体现在出版实践中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学的近现代转型,与形成于晚清民初上海的出版市场,为文化人提供了一个有别于传统仕途经济的生存空间有着很大关系。其中近代稿费、版税制度的建立,为文人独立、自由人格之养成,提供了必要的社会经济土壤。自1905年科举制度废止前后始,上海庞大的出版产业及其市场,吸纳了大量从封建仕途上退下来的“知识劳力”,“卖文为生”遂成为当时文人公认的一种生存法则和职业标志。近代稿费、版税制度,不仅在催生所谓“鸳鸯蝴蝶”式的市民文学,也在催生以“国家、民族、阶级、人生”或“纯文艺”为精神旨归的现代精英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