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社区作为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管理的基层单位,成为不同学科学者讨论的焦点。从社会主义新传统的视角观察中国社会,为重建社会团结提供了"传统"的借力。整体性的社会革命和改造给现代中国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关系网络遗产和传统文化遗产。在体制外调动"传统"所内生的适应性策略,是社会整合和社区治理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乡族势力与中国传统(封建)社会关系是中国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著名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专家傅衣凌先生以敏锐的视角洞察乡族势力与中国传统社会变迁之内在联系,并通过深化地域性的细部考察和比较研究,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断修改完善研究成果。傅衣凌先生早期认为乡族组织的存在阻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到后来又提出了乡族势力缓冲了外来压力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使得中国传统社会多元化的观点,即著名的"乡族论"、"中国传统社会多元论",为我国乡族势力与中国传统社会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赵志浩 《南都学坛》2013,33(1):128-132
盛洪教授认为市场经济推崇自然秩序,主张减少政府对人们经济生产和生活的干预,而传统中国儒道哲学的主张,以及现实政治上的制度设计正好符合这一特点,因而传统中国属于市场经济社会。钟祥财教授列举了历代的一些经济改革家,用实际改革家的改革措施,说明并推导出我国传统社会不具备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为了深化对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市场经济"的研究,对于"传统中国是否属于市场经济社会"的提问,要转变为"中国传统市场经济何以可能"的问题,还需要厘清是在何种意义上谈论的"市场经济",是什么类型的"市场经济"。在中国传统社会,存在市场经济运作的主客体要素和外部环境,国家对经济的改革或干预非但没有阻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反倒成为传统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之一,国家的财政需求推动了中国传统市场经济的"繁荣",因而,传统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国家主导和参与下的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4.
<正>3月31日,由石河子大学和北京大学研究生培养基地联合举办的"石河子大学未名山文化大讲堂"邀请到著名学者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潘知常教授作了题为"从《大学》看中国文化"的精彩讲座。潘知常教授与大家一起分享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大学》。他认为《大学》是从家庭定义社会,从"孝"定义社会,从"爱"定义社会;中国传统社会是极权社会,改朝换代是中国历史的特殊规律,因而家族社会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强迫性人格的基调。  相似文献   

5.
和合管理是传统社会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和合目标观是传统和合社会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其中,"礼运大同"是和合管理的社会性目标,"富民安人"是和合管理的人文性目标,二者的和合构成了传统中国社会管理思想中的和合目标的完整图景,对当代中国社会管理实践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6.
从分析西方市民社会理论中有关公共领域和"第三领域"的涵义入手,对中国传统"乡民社会"的形态与特征作了分析,指出中国社会结构模式的变革之路,是从传统的"乡民社会"实现向现代"公民社会"的过渡,并提出对中国"公民社会"建设方略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的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具有政治发展的特征,它是传统中国政治发展的一种方式.辛亥革命造就了中华民国,从此,中国政治舞台上出现了国会、宪法和总统等西方的新制度文明,而倒下的是东方的帝王专制.辛亥革命开创了中国"宪政之治"的新传统,终结了传统中国"朝代国家"的形态.辛亥革命带来了中国政治的新发展,彻底变革了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增强了国家和社会的力量,呈现了政治发展的新模式.政治权威的合理化、政治文化的世俗化和政治参与的扩大化是其鲜明表征.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义利观规定了中国传统社会价值的大致走向,塑造了理想化的"君子"人格,形成了神圣化的义利观.在当今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神圣化的义利观转化为平民式的义利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新价值观的认知与追求.  相似文献   

9.
赵志浩 《东方论坛》2012,(6):118-122
为了深化对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市场经济"的研究,对于"传统中国是否属于市场经济社会"的提问要转变为"中国传统市场经济何以可能"的问题。如果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存在市场经济,需要弄清传统市场经济运作的要素和外部环境何以可能,还需要厘清是在何种意义上谈论的"市场经济",是什么类型的"市场经济"。中国传统社会存在市场经济运作的主客体要素和外部环境,国家对经济的改革或干预非但没有阻碍了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反倒成为传统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之一。国家的财政需求推动了中国传统市场经济的"繁荣",因而,传统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国家主导和参与下的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作为一脉相承的政治文化遗存与当代中国的哲学思维有着深层的联系,建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需要观照传统的积淀。政治主体分为"社会政治主体"与"政治权力主体"两个层面。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思维的根本缺失是"社会政治主体"认识的缺席与"政治权力主体"认识的强化,致使社会一般成员的政治认知、政治人格及政治参与意识先天不足,更缺乏政治权利意识,因而,建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正是要从这里着手。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的社会秩序寓于传统的乡村社会结构之中。新中国建立后传统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然而,乡村社会还是处于向现代社会的慢速转型时期,乡村秩序的基础仍然有传统社会的印记,社会结构的变化并没有使人们产生法治意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社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转型时期,原有的农村社会结构趋于解体,适应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需要建立法治基础上的新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是对现代社会文化精神的观照,也是对与传统相对立的价值观念、社会结构特征的概括。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可以看到,尽管传统文化没有建构出反思的主体,也没有提出过类似新教伦理中的职业观念,社会生活也缺少理性化的或合理化的建构,但依然存在走向现代性转型的思想资源,由此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性视域下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试论近代中国社会救济思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伴随着近代“西风东渐”的进程 ,西方的社会救济思想及制度开始传入中国 ,引起中国传统社会救济思想的变革。清末民国思想界从“民有”“民享”的近代意识出发 ,批判了传统“宗族救济模式”的狭隘性和“视民若子”的局限性 ,强调“救人救彻”的救济理念和“以教代养”的救济原则 ,并试图结合中西社会救济思想主张 ,构建新的社会保障体系。近代中国社会救济思想的勃兴与发展使中国传统社会救济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宗法性宗教、本土道教以及产生于明清二代的民间宗教构成中国传统宗教的内容。中国传统宗教形式多样,历史久远。"敬天法祖"的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是中国传统宗法性宗教的核心。道教和民间宗教是中国自己创立的作为社会形态的教派宗教。中国传统宗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神崇拜及其互融、宗教信仰的政治化、入世情怀和天(神)合德等诸多特点,而这些特点对中国传统文化重社会人生的价值取向和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以及深层的民族心理结构都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对于考察音乐的社会身份转变,中国传统乐论具有标本性意义。传统乐论经历了从上古神灵崇拜意识下的神性音乐到先秦、两汉儒家“礼乐”观,以及落实到魏晋六朝“声无哀乐”论启发的音乐理性的皈依;完成了从审美意识形态之乐向赋有音乐理性的音乐本身的回归。中国音乐美学观念在神性与理性之间徘徊。同时,传统乐论中表现出的音乐社会身份的流变,也遗留了一组矛盾关系:审美意识形态下音乐主流地位以其音乐理性的丧失为代价,而音乐理性的获得之时也意味着其淡出社会主流逐渐边缘化过程的开始。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科技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具有可能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必要性。从范式理论的角度看,其可能性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强大内核,能够渗透本已处于自性破缺境地的现代科技文化的方方面面,形成新的涌现;从认知取向的角度看,其合理性表现为传统科学方法的种种弊端,都能够在中国传统的认识论中得到克服;从认识方法的本原性来看,其可行性表现为意象思维能够包容概念思维,更贴近思维的本质;从思维品质来看,其必要性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所内在的非线性、创造性,契合时代要求。在此基础上,以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传统认识论实施改造,以求在人文社会学科、非线性领域和现代自然科学领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德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提供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道德基础和内容 ,它突出地体现在社会道德、职业道德 ,以及家庭伦理道德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必须采取科学的态度和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
小说文本:中国文化的另一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明代拟话本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为个案,解读中国男女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历史真相,并由此质疑以经典文本与精英思想来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性,指出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层次结构,以及正统道德观念与社会生活之间实际存在的距离。文中强调传统通俗小说的纪实特点及其认识功能,主张“小说可以观”,观世态知人情,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与文化心理方面具有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19.
资本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过程。中国传统武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成熟于中国的农业社会,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在资本的作用下,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的改变,中国传统武术所依赖的经济基础以及社会形态也逐渐改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武术的"传统性"显露无遗,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随着社会发展,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这一目标表现出了一系列的冲突。如何实现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官本位到权力制约的观念变革和跨越,由传统的集权型政治文化走向现代的民主型政治文化,是我们刻不容缓的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