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写于十八世纪中叶的《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好的一部。在这部小说里,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卫道者贾政与不满意封建制度的叛逆者贾宝玉之间的矛盾斗争,时起时伏,贯串始终。特别是三十三回写宝玉因“不肖种种”而“大承笞挞”,矛盾冲突更加尖锐。这一场卫道者和叛逆者之间的你死我活的斗争,充分暴露了孔孟“忠恕”之道的虚伪和残酷。 贾政和贾宝玉身为父子,但有着两种不同的思想。贾政是一个手不离“圣贤”书,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中贾宝玉与其父贾政认识失调,情感冲突,行动对抗,形成不相容的父子关系,这种悲剧性的父子关系发展的结局是宝玉抛弃年迈的双亲而遁入空门。尽管致使宝玉出家的环境因素和个人内在的反封建因素比较复杂,但是宝玉与父亲在封建传统观念上的不相容,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上面是谈把第一、第二方面归结于第四方面的种种情形,我们再来看看他们对于第五方面的有关分析。第五方面的若干问题也具有他属性。譬如贾宝玉喜欢吃女孩子嘴唇上的胭脂,这是哪一种脾性?第二十一回,湘云为宝玉梳洗,他顺手拈了胭脂,意欲往口边送,结果被湘云打落,并骂道:“这不长进的毛病儿,多早晚才改过”。再如第二十四回,宝玉猴上身去涎皮赖脸要吃鸳鸯嘴上的胭脂。第二十三回,金钏儿逗等着见贾政的宝玉,问他吃不吃她才  相似文献   

4.
贾宝玉形象的独特性在于,其形象内涵既不属于西方文化,又非中国传统文化所能涵盖。他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而又不是中国的儒、道所能解释:无论在思想意识、价值追求还是在思维方式等方面均与当时的世俗文化构成极强的张力冲击。这种冲击主要体现在贾宝玉与其它人物在仕途文化、情色文化上的碰撞,以及贾宝玉自身多元素文化的冲突。曹雪芹就是通过这种文化碰撞所塑造的贾宝玉形象,完成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穿越,从而造就了一个独具魅力的艺术张力世界。  相似文献   

5.
贾宝玉悲剧性格的形成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宝玉先天生成的敏感、易感易伤和懦弱的性格 ,这是贾宝玉悲剧性格形成的内因 ;二是宝玉出生的奇特和生长环境的优裕造成了宝玉任性怨情的性格 ,这是外因。当宝玉遭受了感情和心灵的挫折、亲见亲历了家族亲人发生的一系列变故之后 ,宝玉的悲剧性格和悲剧意识更加突出。这两方面原因互相交织、互相作用 ,共同促成了贾宝玉悲剧性的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6.
徐乃为 《南都学坛》2002,22(6):44-50
《红楼梦》具有一定意义的自传性 ,其小说人物原型多取自作者的亲友。然而 ,胡适、俞平伯、周汝昌等老一辈学者倡言 ,且获得到广大读者信从的观点 ,即曹雪芹为贾宝玉 ,雪芹“父兆页即宝玉父贾政”的结论 ,其实是错了一辈。今据曹氏一家与贾氏一家比照寻绎 ,贾政对应的是曹寅 ,宝玉对应的是曹寅之子曹颜 ,作为曹寅孙子的曹雪芹 ,其对应者乃贾政的孙子贾兰。小说的对应原则基本是将生活原型平移到小说中。其对应中心轴为曹寅对应贾政。找出这一对应关系有助于破解《红楼梦》的作者问题  相似文献   

7.
论贾宝玉之精神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宝玉是在才子佳人派小说盛行的时代末期出现的一个形象,这一形象的出现,打破了中国人一贯乐天知命,对人生悲剧性感受不深的局限,具有时代意义。宝玉精神不仅具有美学之意蕴,也具有伦理价值。文章试对宝玉精神作小结探讨。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令人惊异叹惋的地方在于塑造了贾宝玉这个人物,在他身上,作者寄寓了丰富厚重的文化内蕴。小说以深刻、冷峻的叙事策略写出了贾宝玉令人惊悚战栗的死亡意识和反“英雄主义“的文化方向。他毅然抛弃了千百年来儒家文化对死亡道德化和伦理化的追求。这样的表现,充分表达了贾宝玉死亡恐惧的消解。由此前进,贾宝玉彻底走上了反“英雄主义“的道路。贾宝玉从本质上拒绝英雄化,以从根本上否定扬弃男权文化作为批判的武器,以歌颂女性的清纯和美丽反衬男性的卑琐恶浊,由此展开了对男权文化的清算。  相似文献   

9.
秦可卿在整部《红楼梦》中有着不同寻常的结构意义。秦可卿是作者安排的一个核心人物,她的遽然死去是作者安排的一个情节高潮,一个埋葬恶浊丑陋的高潮。在这个高潮中,主人公贾宝玉穿梭其中,并和秦可卿发生了谜一样的关系。贾宝玉和秦可卿关系非同一般,主要有三个情节可以说明,即卧室梦游、探病流泪、闻逝吐血。这三个情节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可以解释贾宝玉痴情欲绝的原因。也是打开数百年来解读秦可卿、贾宝玉形象谜团的钥匙。从现存的文本考察,秦可卿无疑是宝玉的性启蒙老师。有理由推论,是秦可卿的诱惑使得贾宝玉遽入梦境,在那太虚梦境里,宝玉受到了近乎性虐待的伤害,使他对性产生了恐惧,造成了他心因性的精神阳痿。  相似文献   

10.
贾宝玉悲剧性格生成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宝玉悲剧性格的生成 ,既是时代的产物 ,更是个人主体选择的结果。宝玉正是由于在“错位”的生存状态中“错会了性情”,才形成其独特的悲剧性格的。加之他具有偏离的“恋母情结”和面临着爱情与婚姻、灵与肉的分离 ,因此他否定了整个男人世界时 ,却无法在现实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存在位置 ,于是他陷入了自我矛盾自我纠缠中  相似文献   

11.
<正>《红楼梦》中的《宝玉挨打》一节涉及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观念。在这一节中,贾政因为贾宝玉的言行举止不潇洒、结交戏子、淫辱母婢等行为而痛打宝玉。宝玉的妈妈王夫人闻讯赶来,一把抱住打宝玉的“板子”,哭道:“宝玉虽然挨打,老爷也要自重。况且炎天暑日的,老太太身上也不好,打死宝玉事小,倘或老太太一时不自在了,  相似文献   

12.
贾宝玉怕是中国小说里最富于争议性的人物了。自他诞生以来,如何看待贾宝玉,从来就没有统一过。几乎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有些看法之间十分矛盾;有些看起来一致,但又包含许多不一致,即便是同一位研究者,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文章中,说法也常有矛盾。从作者自己开始,到脂砚斋,到涂瀛,到俞平伯、周汝昌,到李希凡,到何其芳,到最近发表见解的一些学者,等等,等等,几乎没有一个是相同的。简直是一部贾宝玉的评论史了。真可以套用一句文艺理论的老话:“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贾宝玉”了。那么,贾宝玉  相似文献   

13.
王万岭 《南都学坛》2004,24(2):42-46
“大观园试才”是贾宝玉第一次在包括贾政在内的公众面前展示自己才情 ,长期以来 ,这次试才常被误解为作者要借此机会展现宝玉的文学才能 ,其实“大观园试才”运用了三组对照关系刻画贾宝玉的思想性格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曹雪芹人才观的客观性和进步性。  相似文献   

14.
贾宝玉和袭人的世俗情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时阔 《南都学坛》2007,27(2):49-52
据《红楼梦》文本描写,小姐里宝玉爱的是黛玉,丫鬟里宝玉爱的却是袭人。虽然宝玉和袭人的爱主要体现在生活层面上,爱得相对世俗温暖,但这也是一种真情之爱,也可以说是一种世俗情缘。宝玉和袭人之间的情爱是逐步发展的,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宝玉对待袭人同对待黛玉、宝钗、湘云、晴雯态度的异同比较,可以看出宝玉和袭人之间确实存在着爱的真情。  相似文献   

15.
(一) 在不少红学家的笔下,贾宝玉被描绘成一个具有男女平等观念的艺术新人。他们经常引用的例证是贾宝玉说过的如下一段话: 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你道好笑不好笑?将来色鬼无疑了。其实,只要我们着眼于贾宝玉和女人、男人交往、结识的全部材料,便会明显地发现,他所谓的女儿清若水,男子污如泥,是有其严格界定和自身独特含义的。首先,贾宝玉并不泛指一切女人。他把女人分成已婚、未婚两类,并持有不同的态度。平日里他不但一般不与已婚的婆子们言谈接触,而且也禁止她们走进他的屋里,他在这些人身上所取的除了为他服务的劳役之外,并无任何所给。稍不随意,就是他的奶母也横加斥责。在第八回里,李(女么)(女么)吃了宝玉给睛雯留的豆腐皮包子,又吃了他准备给黛玉喝的茶,宝玉便大发雷霆:  相似文献   

16.
徐云知 《南都学坛》2004,24(4):33-38
人格是指能够导致情感和动机水平上一致的个体差异的相对稳定的内部因素,这里借用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从横向的宝玉和袭人的关系———本我层面、宝玉和宝钗的关系———自我层面、宝玉和黛玉的关系———超我层面,以及宝玉的人格的每一层面在与三人关系中的不同转化,从纵向的宝玉和晴雯的关系———由本我、自我到超我层面的逐步深化,最终从这种纵横交错的动态的立体网状的人际关系中,清晰地凸显出贾宝玉完整的人格结构。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中芳官是十二个小戏子中的正旦,后来做了贾宝玉的丫环。在贾宝玉是诸艳之冠,他怡红、颂红,对爱情有独特的个性追求的符号意义上,小说通过芳官的名字、言行思想协助宝玉凸现其性格特性,又通过芳官的命运归宿预示了宝玉的命运走向趋势,由此体现了芳官作为宝玉的从属符号的意义。而这也反映出《红楼梦》的人物形象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探究出不同的价值,具有丰富内涵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贾政是有真性情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丢失自己真正的追求,成为一个失语状态下的典型文人形象。在书斋中他迷失自身,在贾府中、在父母和子女面前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在官场中也处于失语状态。探究其因,是封建文化自身的矛盾性、清王朝文化的存在样态以及《红楼梦》文本美学追求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前八十回,曹雪芹曾经描写了贾宝玉的两次读书。可是他笔下的贾宝玉,却是一个“平素深恶”八古文,“愚顽怕读文章”的人,为什么竟然去读起“四书”“五经”这些儒家之学来呢?细细一想,终于悟出了:这是曹雪芹对孔孟之道和儒者所谓“读书”的绝妙讽刺。 曹雪芹描写贾宝玉第一次“读书”是在第九回。在这里,他把宝玉“读书”的原由给读者作了一个注脚:原来他到家塾上学是为了“急于要和秦钟相遇”。在这以前,宝玉结识了秦钟,引为知已,自思道:“早得和他交接也不枉生了一世。”因为只有到家塾去,他才能和秦钟在一块玩耍。这就是贾宝玉“读书”的动机。宝、秦二人上学后,“塾中从此闹起事来”。书中通过“闹书房”的生动描写使我们看清了作者描写宝玉“读书”的用意所在。  相似文献   

20.
宝玉的死亡遐想和他诗性生存追求息息相关,这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背离儒家主流文化的死亡模式,维护自己本真的生存状态;呼唤充满灵性的心灵,感受存在的深度;迷恋女儿世界,寻找灵魂的居所。这三个层面相互依存转化,共同建构了一个不同于世俗理性的真、善、美的自由和谐的生存境界,这种生存追求有相对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