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从保守主义的角色演变看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进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过程中,保守主义在各个时期都充当了传统守护者的角色,只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它所扮演的角色也不断有所变换。这是因为他们所要保守和所能保守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少,同时在精神上却又越来越被放大,有时甚至显得很玄妙。在洋务运动时期,保守主义者几乎排斥一切西方文化,要保守住整个的中国传统不变。到了维新变法时期,"师夷长技"已不成问题,保守主义者乃要求师夷当止于工艺,中国传统政教制度不可变。到了排满革命高潮时期,否定传统政教制度又几乎不成问题,保守主义者乃呼吁要珍惜和保存"国粹",而"国粹"到底是什么东西,他们已经难以说得很清楚了。只能约略理解它们是一种民族精神之类的东西。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与民族精神生活密切关联的诸多领域也都将要受一番西方文化的洗礼,这时,保守主义者乃提出,真正值得保守和发扬的人类文化精神,在中国与西方,都深藏在古代先哲们的遗产中。这时的保守主义者,和他们的先辈们否定中西文化具有同一性不同,开始承认中西文化有同一性,只是这种同一性只存在于中西古代先哲们那里。  相似文献   

2.
17世纪到19世纪的传统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处于对立甚至敌对的状态.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传统自由主义和传统保守主义互相吸收对方的基本主张为自己的基本主张,从而使传统自由主义演变为新保守主义,而传统保守主义则演变为新自由主义.本文试在论述西方传统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由对立到位移的同时,探寻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美国的新保守主义运动是第二次大战后时事发展的产物。新保守主义自称是反对自由主义政治的,但是在实践上并没有提出一个保守主义政治哲学,或者任何政治哲学。政治理论上许多传统争执的问题他们并没有花气力研究过。他们的基本兴趣是在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方面;它是对美国当前社会和文化的反感,是对美国大众社会的否定。但是他们自己就是美国大众社会的产物,而不代表什么传统保守主义的新生一代。由于美国从杰克逊时代起,就没有什么反民主的传统保存下来,所以他们要把英国柏克的保守主义输入进来。但是他们的处境和柏克当时的处境不同;柏克是面临着一个下层阶级对贵族政治的挑战,新保守主义则没有什么可保卫的,他们只是反对美国今天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和文化。保守主义原有两个意义,一方面指保存现有制度的愿望,另一方面是对寡头君主制、封建的和宗教的制度的拥戴。这两点在柏克学说上是联合的,但在二十世纪的美国就不可能联合起来了。这就是新保守主义的两难处境,而且正由于他们不认识到保守主义有这双重意义,所以在今天还自认为有戏可唱。  相似文献   

4.
美国社会经过20世纪中期的反战、人权、女权等民主运动,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保守主义卷土重来.作为在意识形态领城实现保守主义传统家庭观念全面归复的文化重地,美国电影的主题在表现社会现实和思想的发展的同时,倾向于反应和推动着传统的两性关系中女性形象的回归.从<克莱默夫妇>、<时尚女魔头>和<身为人母>等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保守主义思潮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对女性主义解放思潮的反挫.保守主义思想不仅否定人的自由选择的必要性、怀疑人的理性抉择,而且还以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混淆女性的权利与责任的关系.试图引导女性回归到边缘化的"虚幻的共同体"中.从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只有遵循"个人选择权利为先"的原则,将边缘化的个人转化为自主选择的个人,以取代充满悖论的传统观念,才能真正实现女性解放,将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女人自己.  相似文献   

5.
梁漱溟在"五四"时期的文化思想表现出鲜明的保守主义特征.他的保守主义思想核心是其"文化适应论".本文认为梁的保守主义思想虽然没有完全跳出"中体西用"的框架,但也与其时的复古主义完全不同,特别是他的"文化适应论",虽不乏简单化的特点,但却首次将中西文化分成三种不同的形态,坚持了文化发展的多元论,既没有落入当时盛极一时的"全盘西化论"的窠臼,也超越了民族文化本位的藩篱,表现了难能可贵的清醒视野,是对激烈反传统倾向的有力牵制.  相似文献   

6.
战后以来日本主要政治思潮的变迁有三条线索:新和平主义与和平主义貌合神离,背道而驰;新保守主义基本延续了传统保守主义的思想精髓,但具有明显的民族主义色彩;新民族主义思潮与战后初期的民族主义思潮在表现和内容上虽然不同,但其思想根源都是日本人意识中的神国观念和所谓的"爱国心"。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从文是一个具有土家族血统并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土家族文化传统的作家,他以湘西民间优秀文化精神及城市下层民众的优秀品德为参照观察"现代"文明,从而发展了自由主义的保守性,成就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想家。他虽然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传统具有一致性,但更多的是基于救亡与启蒙的使命而"退返民间",从民间优秀文化精神中探索中华民族的活力与重造的根基。  相似文献   

8.
如何看待理性问题是现代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也是把握休谟保守主义思想的关键。启蒙理性是休谟论述理性问题的思想背景和重要对照。启蒙理性认为理性在本体论上是主观、自足与至上的,在认知过程上是抽象的。理性的认知结果在实践上构成人类行为的规范律令。启蒙理性是现代激进主义背后的思想动力。而休谟则认为,理性在本体论上并不自足,在认知过程中依赖于习惯,其认知结论需不断渐进调整。在实践上,理性并非人类行为规范的指导。休谟事实上提出了与启蒙理性截然不同的理性观念,休谟独具特色的理性观是其保守主义的理论基础。在理性观重构的基础上,休谟为保守主义提供了世俗性论证,为尊重传统进行了系统辩护,为将审视政治的视角从"应然"转向"实然"开辟了道路。休谟是"有理性"的保守主义的先驱。  相似文献   

9.
文化保守主义者和新文化主流派,同属掌握了现代知识话语权力的现代知识分子.他们的论争基本奠定了新文化运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场景,构成了五四文化思想系统最重要的对立互补两极.其最主要分歧在于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文化保守主义者主张渐进的文化改造策略.论争双方遵循"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和精神,支持着五四文化生态圈的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是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发展起来的一股比较强大的文化思潮,其发展有其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理论传承.本文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来展示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发展过程,从其历史的发展来看,中国文化保守主义产生的精神来源是儒家积极入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救民的内在精神,其本质是在传统精神关照下的文化创新和探索活动,但由于其理论的种种不足,并没有对社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正是由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理论不足使得其发展遇到了极大的障碍,能否成功跨过这道道障碍是文化保守主义存在发展与否的关键因素.虽然文化保守主义对中国现实社会未造成实质性的影响,但在理论上和精神上给了后人很大的反思,至少可以是文化发展的教训.  相似文献   

11.
进入21世纪以来,"普京新保守主义"日益成为与俄罗斯命运攸关的关键词。在俄罗斯新保守主义复兴与发展的潮流中,在衰败的俄罗斯成长为崛起的俄罗斯的道路上,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普京新保守主义。普京新保守主义实质上是俄罗斯重新崛起的强国理念,其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政治上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主义;经济上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和灵活的、目的明确的保护主义;社会文化上实行反西方主义和恢复传统主义。普京新保守主义的战略目标是俄罗斯的重新崛起,建立一个以俄罗斯为核心的欧亚联盟,谋求与西方世界平等对话,成为未来多极世界格局中的重要一极。但是,2014年以来不断升级的乌克兰危机和美欧对俄罗斯的联合制裁表明,俄罗斯陷入冷战后最激烈的地缘政治冲突,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的普京新保守主义面临严峻的外部挑战。  相似文献   

12.
网络保守主义是保守主义在互联网领域的延伸。美国在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改革上的犹豫与反覆表明,美国在国际互联网治理上采取保守主义政策的倾向明显。美国潜在网络保守主义将会对华政策产生影响,特别是美国在网络空间战略、网络安全等话题上的对华策略。受此影响,短期来看,网络安全问题将持续成为中美关系中的热点话题;而长期来看,我国目前实施的"一带一路"、网络强国等战略也可能会受到阻扰。  相似文献   

13.
传统学术史一般认为刘锡鸿是近代中国有代表性的反洋务论者,其以反修建铁路为代表的保守思想具有典型性.然而,就是这个著名的"保守主义者",在他出使英国和德国期间,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尽管他回国后,思想又趋保守,但其在<英轺日记>、<刘光禄遗稿>中的思想变化是不应该被忽视的.  相似文献   

14.
现代新儒学发端于上世纪20年代,在80年代后其影响日渐扩大.现代新儒学实质是一股人文主义思潮,现代新儒学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文化历史背景.一般认为,现代新儒学产生缘于对"五四"精神的回应."五四"时期,民族的深重危机唤起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产生了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和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激进主义(马克思主义),要求以西学重建中学,以现代革新传统.与此相对应,出现了文化保守主义阵营,现代新儒学就是其代表.在当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代表的激进主义、以现代西方思想为主体的自由主义和以现代新儒学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是中国大陆鼎足而立的三大思想流派.三者既相互争论、批评,又有相互协作、支持,都为中国文化的重建作出了的努力和贡献.新儒家们主张中西融合,并不一味复古,他们努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尚有生命力的部分,加以创新,使之与现时代对接.他们认为中国未来的希望在于传统、马列、西化三者的"健康的互动".  相似文献   

15.
美国保守主义中存在着自由与权威两个价值的对立,在派别上表现为传统保守主义与自由意志主义的对立.两派的观点虽有某种相通之处,但分歧是主要的.20世纪50年代,两派曾联合起来反对共同的敌人,他们共同创办刊物,并成立了共同的组织,同时也出现了调和两派观点的理论.但是自60年代中期后,随着美国社会的剧烈动荡,两个派别出现了不可弥合的矛盾,最终导致了激烈的冲突和分裂.这一阶段对美国保守主义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并体现了保守主义内部张力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 90年代 ,保守主义成为中国知识界争相谈论的热门话题 ,但保守主义究竟何所指 ,各人的理解并不统一。与柏克的西方现代保守主义不同 ,中国的保守主义主要是一种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主张弘扬民族文化传统 ,尊崇权威和秩序 ,批判现代性 ,反对激进革命。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的双峰对峙 ,是 2 0世纪中国文化论争的基本主题 ,任何全盘肯定或轻薄乃至敌视保守主义的做法 ,都是不可取的 ,应提倡一种历史的、辩证的研究态度和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7.
胡先骕是近现代中国著名的植物学家,同时作为文化保守主义者也名留青史。由于话语权一直掌握在文化激进者手中,所以言说胡先骕思想反动者长时间否定他的成绩和功劳。近来已经有人为其正名,对其文化保守主义思想也有所涉及。本文从胡先骕的传统教育背景、新人文主义、文化论战、政治态度等方面入手,对他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想进行溯源。对近代诸多文化保守主义者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当代学人对历史人物树立"了解之同情"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思想界"东方文化救世论"的流行,是促使醒狮派成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主要原因;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猛烈批判,是刺激醒狮派成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直接原因。在醒狮派看来,"传统"并不是一个绝对同质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西化论全盘反传统的观点是不可理解的。醒狮派虽然接受西方现代性,但这种接受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融合。醒狮派指出了西方近代文化的内在缺陷,并据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意义做出了合理的阐释,西化论对西方近代文化的被动承受是不能赞同的。总的来说,醒狮派对西方现代性持一种欲迎还拒的复杂心态。这种复杂心态是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者所普遍具有的。  相似文献   

19.
辜鸿铭虽然被称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言人,但因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中西合璧的文化背景,他所提倡的文化保守主义与封建的文化保守主义及近代的文化保守主义有本质不同.在处理东西方文明关系方面,辜鸿铭的理解更是迥异于同代文化保守主义者,他提出的"挞西扬中",寻求中西文化融合的终极文化理想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20.
五四文化保守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复杂关系和建构现代民族文化身份是与中国文化现代性进程纠缠始终的两大问题.五四时期,在世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作为对激进主义知识分子现代性单雏体认方式的否定性回应,文化保守主义者在质疑进化论以暴露新文化运动的理论局限性的同时,亦从这两个方面展开了对文化现代性的理论设想.在这一意义上,五四文化保守主义中庸平和的主张背后所体现的仍然是一种现代精神,它理应和激进主义合力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建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