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复兴镇人民政府安徽安庆246531在我国农村改革逐步深入的大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渐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主力军,但是由于传统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缓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问题日益凸显。文章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现状着手,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和政府政策支持三个角度分析造成融资困境的内外原因。针对这些原因,文章认为,要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困境,需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机构和政府等多方面的通力合作。  相似文献   

2.
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矛盾:银行贷款小额化、短期化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额化、长期化需求的矛盾;银行抵质押条件苛刻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抵质押物不足的矛盾;金融供给单一化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多样化的矛盾;银行安全性经营原则与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规范、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缺失矛盾.针对这些矛盾,淄博市在拓展抵质押品范围、拓展融资渠道、探索风险分担机制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淄博市的实践说明,只要进一步挖掘现代农业发展的潜力,通过扩大抵质押品范围、建立信贷风险的补偿分担机制、依靠现代资本运作打造传统农业,金融与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也可以找到很好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3.
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和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力量。以哈尔滨市为例,调查研究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分析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发展规模、辐射带动、盈利能力、资金来源、销售渠道、品牌建设、管理水平、产业化程度及发展预期等方面的情况,提出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明确各类生产经营主体的认定标准,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扶持,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作管理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背景下,金融业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都面临良好的历史机遇期.金融资本“走下去”战略选择的目标主体将是农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农业企业与个体商户等主要农业经营主体.就当前形势而言,金融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势必遇到较多的问题,为解决金融支持农业经营主体所面临的金融行业之间缺乏合力、农村信贷供给不足、系统风险不易化解、农业经营主体自我排斥等瓶颈问题,应积极组建和推进大企业实施大组织化战略,以打造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平台为突破口,开辟上市融资、发行债券、项目融资、资产证券化、招商引资等多种融资渠道,构建良好的金融支持农业经营主体的基础环境.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证研究,分析福建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和农业机制环境,发现存在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政策支持机制、金融支持机制、人才培育机制、农业保险机制、农业生产性服务补贴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培育福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创新农业机制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通过构建一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金融组织讨价还价的理论模型,在纳什议价均衡的基础上分析新型经营主体最优产出水平与其借贷能力、风险收益的关系。基于中国12省的微观调查数据,采用双边随机边界检验,对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借贷能力不足是新型经营主体经营无效率的主导因素,最终使平均净效率下降了8.13%;正规金融机构和民间借贷均对新型经营主体的经营效率有显著影响,并且民间借贷对经营效率的影响更强;新型经营主体的负责人能力、盈利能力、组织化程度等,与其经营效率呈正相关关系。提出应通过金融体系创新、完善民间借贷法规等途径,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约束,提高其负责人的经营水平,加强新型经营主体的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7.
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体制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新形势下"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和有力保障,对促进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从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发展实践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来看,建立和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根本任务在于创新三个层面的体制机制,即核心机制、支持机制和保障机制。核心机制即利益联结机制;支持机制包括融资支持机制、人才支持机制、设施支持机制和科技支持机制等;保障机制包括主体合作保障机制、市场流通保障机制、农业保险保障机制、社会服务保障机制、市场监管保障机制和领导组织保障机制等。  相似文献   

8.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战略审视、逻辑辨识与制度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激发农业生产要素潜力,释放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活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的新论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我国构建"四化"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核心环节,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高度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进行战略审视,从制度与实践层面对农业经营主体的逻辑变迁进行辨识,在厘清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外部因素与内在短板基础上,探寻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模式、内在逻辑与区域案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和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加剧,小规模、分散化的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弊端日益显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破解“谁来种地”“如何种地”困境显得尤其紧迫。分析了传统农业经营模式的缺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发展模式及其内在逻辑关系,并通过案例分析得出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需要因地制宜、政府有力推动、政府财政政策支持、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和法律保障等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0.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逐渐形成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传统小农经营相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经营规模、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也在土地流转、资金融通、服务体系和后继人才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从完善新型农民培育体系、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加大农村金融扶持、改革城乡二元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顺应现代农业发展潮流的必然抉择,其发展壮大迫切需要财政支农政策的重点倾斜和扶持。然而,基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标下的财政支持政策尚未完善,客观上影响财政支农政策的实施效果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因此迫切需要通过明确重点领域、完善政策框架、优化方式方法和健全配套机制等路径选择来改革现行财政支农政策,尽快实现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这样一方面有效提升财政支农政策的实施绩效,另一方面更好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壮大,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安徽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概况分析,从微观角度利用家计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农业经营主体的影响因素及其地区差异。结果表明:个人因素、家庭负担率、现有土地面积正向影响农业经营主体;而食品支出比重、非农因素负向影响农业经营主体,土地流转意愿对农业经营主体的影响有所差异;皖南、江淮地区和皖北的农业经营主体影响因素之间存在差异。基于此,提出提高农民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非农技能、政府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平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经营主体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现有政策希望通过促进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育和发展来推进化肥减量施用,但是其效果仍然受到质疑。基于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并不必然带来化肥减量效应,而主要决定于其匹配的服务对象:当服务的经营主体为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时,匹配效应才能达到更优,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能有效地起到化肥减量的效果。研究也表明,在达成化肥减量目标上,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在协同作用。因而,中国农业的减量化有必要关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的“匹配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逐渐成为党的“三农”政策总纲领.本文在厘清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内涵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系统分析了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过程中在思想认识、运营机制、发展环境、土地流转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将会面临的一系列现实困境,从明确政府职责、发挥比较优势和完善要素市场等方面提出路径选择,以更好地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通过构建农业信贷市场均衡模型,从理论层面考察了农业供应链外部融资的发展条件,并结合实际,探讨了我国农业供应链外部融资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及改进路径。研究发现:核心企业的信息优势可以降低甄别农业经营主体风险类型所需的信息租金;农业经营主体与核心企业的利益绑定,能有效降低核心企业参与农业供应链外部融资的信息门槛;社会收益和违约风险在银行和企业间的分配结构,同样是影响农业供应链外部融资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嵌入性视角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适应性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化经营大都处于亏损状态,其主要根源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脱离农村社区,盲目扩大种植面积;农业雇工过程中劳动力成本高,道德风险问题突出。但研究发现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现实实践中找到了突破口,他们通过获取政治身份、人情化运作和策略性妥协的调适机制,即通过政治嵌入、文化嵌入和结构嵌入的方式,利用地方社会和农村社区中有利的制度安排和政治资源,争取发展空间,并依靠人情、面子等村庄文化和关系网络,建立起农业工人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降低交易成本,增加经营收益。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方向的调整和适度规模经营,有助于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构建完善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从而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步伐。  相似文献   

17.
出租是土地经营权流向家庭农场的主要方式,租赁权是家庭农场土地权利的主要构成部分。租赁权不属于依法可以抵押的财产,决定了土地经营权抵押不能解决大多数家庭农场的融资困难。土地经营权抵押的制约因素还包括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不完善、土地经营权严格的转让条件、土地经营权的用途管制等。土地经营收益权是土地经营权人或者土地经营权租赁合同的承租人依法享有的收取自然孳息的权利。土地经营收益权质押在主体范围、设立难度、权利实现和农业经营等方面,远比土地经营权抵押更具优势。土地经营收益权质押为解决家庭农场的融资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在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发展的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包括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显示出巨大的生机与活力.安徽省太湖县采取鼓励资金互助、引入"政府信用"等金融手段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但尚存在正规金融涉农贷款比例下降、农村信用社改制后支农意愿减弱等不足之处.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在金融领域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促进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完美联接,打好农业资本内生和外生组合拳;加大农业资金供给,加强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广"政府信用"模式,发挥村干部和农业主管部门在农业融资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绩效关系到其可持续发展。采用农村固定观察点对我国各省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调查数据,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法,对不同类型的经营主体的经营绩效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分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相比小农户而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绩效相对较高,但是其平均绩效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融资难和人才缺乏的问题,且该问题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最为突出;我国家庭农场的经营绩效在三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是最高的,其次是农业(龙头)企业,最后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此,提出应完善土地“三权分置”机制,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化生产,进一步解决其融资难和人才缺乏的问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一般以土地的规模化为前提,而土地经营权流转会造成乡土社会中农民的利益分化,因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处理与普通农户的利益关系、社会关联与情感连带的问题,其持续发展必然要与乡土社会进行深度互动。“嵌入性”是理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及其与乡土社会之间关系的分析框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关联营造的方式,利用“中介”“担保人”等熟人社会的关系纽带,以及人情、面子等乡土习俗,来建立与其所“嵌入”的乡土社会的精细关联。关联营造的机制关系着农业的均衡稳定发展,也关系着乡土社会的秩序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