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的《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散文诗集,而《秋夜》则是《野草》的第一篇。 《秋夜》写于一九二四年九月个五日,当时,鲁迅住在北京阜城门外西三条胡同二十一  相似文献   

2.
一个作家总要或多或少地受到某些异域作家的影响。鲁迅就受到包括尼采在内的异域作家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鲁迅的作品中。通过分析《野草》中《秋夜》的意象,得出鲁迅对他人精神的吸收是有选择性的。  相似文献   

3.
读《秋夜》     
《秋夜》是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的第一篇作品,写的是在凛秋的一个深夜中,作者于自己后园和屋里的所见所感。在创作方法上,鲁迅尝试着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溶入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把秋夜的真实景象和自己丰富的联想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诡奇的画面,寓意深邃,传达出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诗人极为复杂的思想感情。作品对象征黑暗现实的“凛秋”展开了猛烈的攻击。写作《秋夜》后二年,作者在《厦门通信(二)》里说: “小草也有点萎黄。这些现象,我先前总以为是所谓‘严霜’之故,于是有时候对于那‘凛秋’不免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我国现代作家、时代特点和文学发展规律绪方面的情况,阐述了西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文学思潮和流派对我国现代文学流派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秋夜》:心灵深处的人格搏斗凸现在《秋夜》中的意象有两个:一个是奇怪而高的夜空,一个是直刺夜空的枣树。前者透露出鲁迅在经历了同一战阵中的伙伴的惊人分化以后,对现实社会的刻骨铭心的阴冷感受;后者则显示出鲁迅蕴蓄热力,冲破这严冷的现实的心迹。它们共同构成了鲁迅冲突搏斗着的内心世界的两个侧面。《秋夜》是《野草》的首篇,也是鲁迅第一次披示聚集动荡于自我心灵深处的人格搏斗与冲突。它使我们看到,在《野草》创作伊始,鲁迅就无情地将自我解剖的利刃  相似文献   

6.
《红字》的多重象征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红字》中各种人物、不同的场景 ,以及红字本身所蕴涵的象征意义 ,指出霍桑成功地运用多重象征 ,从不同的侧面暗示《红字》的主题 ,赋予主题以具体的形象 ,从而使整部小说的含义更含蓄、更丰富 ,《红字》使霍桑成为现代象征主义文学的开创者之一。  相似文献   

7.
在鲁迅创作<野草>时期,西方表现主义文学思潮给予鲁迅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由此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野草>创作方法上的指向性.<野草>的创作方法并非单一的,而是表现主义与象征主义的两相融合.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是著名的象征主义作品,其意蕴深厚。《野草》象征主义的表现形式为:暗示性的意象符号、奇幻阴郁的意境和苦闷朦胧的心灵独语。其个性特点为: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寓言性象征,传说的形式。《野草》的象征主义色彩受到了来自法国、俄罗斯、日本以及本土文化的影响,经过继承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9.
早期的鲁迅受过浪漫主义文學的影响,也对象征主义作品发生强烈的兴趣。他不仅译介了《斯巴达之魂》、科学幻想小说《月界旅行》等有着鲜明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而且推祟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裴多菲、普希金为“立意在反抗,旨归在动作”的摩罗诗派。与此同时,鲁迅又和象征主义作家安特莱夫、迦尔洵发生过千丝万缕的联系,他除了翻译这些  相似文献   

10.
德里达由文字学衍生的文本解构策略综合了逻辑思维和空间形象思维的观照因素。在参照鲁迅相关文字学修养的背景下,按照德里达的文字学解构策略,提用鲁迅散文作品《秋夜》标题中"秋"的古文字字形意蕴,可以在整体上生动直观地把握《秋夜》的文本旨意,体会到文学审美的意趣。  相似文献   

11.
针对《大学语文》记叙文单元的五篇文章与编者进行了商榷,笔者认为,编者在其中几篇课文的提示和思考与练习等方面的编写中,存在着拔高课文的思想内涵、牵强附会地寻找象征意义的缺陷,另外,在《秋夜》提示的编写中,未能注意《秋夜》作为散文诗的体裁特征,在《拣麦穗》中,对课文的平行结构、双重主题问题也未能予以充分注意。  相似文献   

12.
针对《大学语文》记叙文单元的五篇文章与编者进行了商榷,笔者认为,编者在其中几篇课文的提示和思考与练习等方面的编写中,存在着拔高课文的思想内涵、牵强附会地寻找象征意义的缺陷,另外,在《秋夜》提示的编写中,未能注意《秋夜》作为散文诗的体裁特征,在《拣麦穗》中,对课文的平行结构、双重主题问题也未能予以充分注意。  相似文献   

13.
如何理解鲁迅《秋夜有感》一诗,曾经引起过讨论。主要分歧是,《秋夜有感》的内容和张梓生及其主编的《申报·自由谈》是否有关。张恩和同志《风雨鸡鸣斗志弥坚——对鲁迅诗<秋夜有感>的理解》①一文,持“有关”说。陈瘦竹同志不同意张的“有关”说,认为在联系当时形势时,“过于狭隘,因而难免牵强附会”②。严迪昌同志虽然也认为张的一些论点“欠市慎,与史实不符”,但却支持张的“有关”说,认为“鲁迅与张梓生及其接编《自由谈》的关系恰恰  相似文献   

14.
本语文分析了《红字》中各种人物、不同的场景,以及红定本身所蕴涵的象征意义,指出霍桑成功地运用多重象征,从不同的是面暗示《红字》的主题赋予主题以具体的形象,从而使整部小说的含义更含蓄、更丰富,《红字》使霍桑成为现代象征主义文学的开创者之一。  相似文献   

15.
日本的文学思潮观形成于对欧洲文学思潮的译介,厨川白村最早进行欧洲文学思潮史的系统研究并明确阐述了自己的文学思潮观,成了后来日、中研究者仿效的主要范例。受厨川白村影响,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写了《摩罗诗力说》一文,是中国人研究欧洲文学思潮的开端。五四运动前后,康有为、陈独秀、徐悲鸿以及文学研究会均受到日本影响。中国的艺术思潮研究走了一条与日本近似而且联系紧密的道路,西方艺术思潮对中国的影响依赖于“日本桥”的中介。  相似文献   

16.
最近读了《中山大学学报》上发表的两篇谈鲁迅诗《秋夜有感》的文章,感到有些说法值得商榷,也想争一争,鸣一鸣,以就正于同志们。《秋夜有感》是鲁迅一九三四年九月二十九日书赠张梓生的。张恩和、严迪昌二同志的文章都认为,鲁迅这首诗的内容与被赠者肯定有关。我以为不然。鲁迅赠人诗的内容,有些的确与被赠者有关,但有些却与被赠者无关。这首诗稿后面虽然写着“秋夜偶成录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野草》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文本。很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探索,但依然有许多问题待进一步研究。《秋夜》是《野草》的第一篇,对我们从诗学和思想内涵的角度理解《野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秋夜》是鲁迅审美创造活动的呈现,它是作者心物交融的产物。"心""物"之间呈现出动态互动关系,它表现出一个有规律性的交替变化,这构成了审美活动的内在节奏。这一节奏由三个节拍构成,每个节拍构成如下:物→心→物→心→物。就其思想内涵而言,是鲁迅对未来想象的消极乃至绝望;整个诗篇在形式上具有明显的对话性和复调性。  相似文献   

18.
对《秋夜》的主旨,历来争议很大,如把它当作爱情诗,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鲁迅和朱安的婚姻是没有感情的,和许广平开始恋爱是充满矛盾的:一方面爱情之火被点燃,想爱,一方面又顾虑重重,怕爱,怕没有好结果.《秋夜》就是这种矛盾心理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9.
象征主义作为一个曾经风靡欧美的文学流派,对中国新诗有着巨大的作用与影响。西方象征主义与中国诗歌意境的亲合性,以及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相互渗透与融合,开拓并丰富了中国新诗的艺术视野与艺术表现形式。象征主义在中国的被引入、影响及嬗变,绝不是偶然的,是纷繁多样而又错综复杂的中西文学思潮相互碰撞与整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在鲁迅的小说中通过道具就可以看出人物形象的不同身份与性格甚至是最终命运。《祝福》里面的祥林嫂最后一次到鲁镇时拿了根下端开裂且比自己身体还长的竹竿,正是她此刻处境与未来命运的征兆;《药》中的人血馒头、《风波》中的辫子和《秋夜》中的枣树等都具有揭示人物命运的作用。鲁迅特别善于将一种常见的事物作为展示人物性格和命运的道具,激发人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