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永明延寿的佛教思想体系是以"一心"为核心的,而延寿的"一心"与中道思想又紧密交涉在一起。本文探讨延寿"一心"与中道思想的关系问题。在延寿思想体系之中,"一心中道"是延寿对其中道思想总的特征的概括性表述;另一方面,"中道一心"是延寿对作为万法本体的"一心"之本性的诠释。"一心中道"与"中道一心"在延寿思想体系中都是成立的。  相似文献   

2.
神秀禅语"身灭影不灭,桥流水不流"是禅门有名的公案,因其晦涩难懂,故一直为学界所关注。结合神秀的理论体系,可以说这一禅语是其"一切诸法唯心所生"思想的集中体现,它既揭示了认识的种种差异性,又为"观心看净"的修养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顿悟"是《坛经》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一次宗教修行方法上的革新.从理论层面上,它将六朝以来的佛性论思想进一步深化,普及化,推动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从宗教实践层面上,它提供给修行人一种方便法门,而对此种方便法门的领悟,须修行者具有大智之利根."顿悟"的主要内容,是破除按照戒定慧依次修行的传统方法,倡导"定慧等学".值得注意的是,《坛经》在宣扬此种新的修行方法的同时,并未对"渐修"进行彻底否定,"渐修"仍是那些小根器人所必须经历的阶段.如此认识《坛经》的"顿悟",方可望接近《坛经》的本意.  相似文献   

4.
焦延寿所著《易林》一书大量援引了《左传》中的典故和词语,其中有不少林辞涉及到《左传》中的圣人和贤人。在详细考证这些林辞的基础上,可以发现焦延寿具有浓重的儒家思想之重礼思想和仁政思想。焦延寿具有这些儒家思想和西汉中后期的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关系,且这些思想在当代依然具有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畅 《南都学坛》2009,29(3):42-46
《歧路灯》是一部反映18世纪中原地域中下层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式作品,它悖离了明清章回小说"神道设教"叙事特性,书中的宗教描写并非为作者的艺术构思、哲理表达服务,亦非借以搭建时空架构,结构故事情节。《歧路灯》中对中原地域的佛教信仰描写,大多是借以塑造人物形象,讽喻世道人心,为其"亲近正人,用心读书"的主题思想服务,于无意间彰显了佛教信仰在中原地域范围内所具有的现实性、功利性和世俗性。事实上,在广大的中原地域下层民众的思想中,佛教观念正是他们所理解的、贴近世俗生活的具有中原地域特色的佛教。  相似文献   

6.
《胜鬘经》作为弘扬如来藏思想的代表性经典,在晋宋之际中国佛教从般若学向涅槃学转向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南朝佛教界对《胜鬘经》的注疏和讲说极一时之盛,《胜鬘经》的思想成为南朝佛教思想展开的重要契机。如在南朝佛教的判教说中,"不定教"的提出就与《胜鬘经》相关;而对《胜鬘经》中的"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的阐释深化了南朝佛教思想家对"如来藏"和"佛性"的认识;《胜鬘经》的"一乘"说构成南朝佛教"一乘"思想的重要环节。可以说,《胜鬘经》为南朝佛教乃至整个佛教的中国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从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到从印度传来而后中国化了的佛教,都是以“观”而不是“听”为方法来建构的。就佛教而言,观世音菩萨就是“观”这种方法的化身,而中国佛教中的千手千眼观音,其中的“千眼”乃是象征着佛教多种多样的“观”。虽然在佛教中“观”的方法林林总总,但不管是什么样的“观”,最终都要归结到“观心”,也就是天台宗所倡导的“观一念心”。  相似文献   

8.
"宗教对话"是当代宗教界和宗教学界的时髦话题,这个话题原本是在基督宗教的主导下提出来的,但后来也得到了其他宗教的响应.不过,"宗教对话"本身并非是什么新事物,印度佛教在公元一世纪发展到大乘佛教时便主张"宗教对话",而以大乘佛教为基础的中国佛教在"宗教对话"的思想和实践上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本文分析了大乘佛教经典<法华经>中的"会三归一"、"开权显实"的"宗教对话"思想以及依据<法华经>而成立的天台宗调和大小乘以及会通儒佛的"宗教对话"理论和实践.基督宗教的"宗教对话"思想是应景的、外置的,因为<圣经>中并没有什么"宗教对话"思想,而大乘佛教的"宗教对话"思想则是内在于佛经因而就是佛教教义本身.  相似文献   

9.
会盟和征战是《左传》中的重要题材。焦延寿在创作《易林》时,便援引了《左传》中的部分会盟和征战典故溶为林辞。焦氏对《左传》会盟、征战典故的引用自有其深刻用意。通过对《易林》所引《左传》盟战典故的考述,可以得出焦氏具有不同于《左传》作者的明显的反战思想,这与西汉初期及焦氏生活时代之战争频仍的历史和现实是分不开的,且这一思想在当今仍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佛教思想是在与不少其他宗教哲学派别思想的相互影响和冲突中发展起来的。大乘佛教虽然分为中观和瑜伽行两派,但它们在许多方面有共同之处,对其他派别的态度也有类似点。《成唯识论》中的唯识思想实际上包含了般若中观理论的重要成分,是瑜伽行派论述佛教“空”观念的一种基本形式。《成唯识论》从佛教的唯识空观出发,对其他派别进行了批判。这种批判涉及各派的核心思想,而批判的重点则是各派学说中的实有观念。通过对这方面内容的分析,可以了解佛教与许多印度古代思想派别的基本理论差别。  相似文献   

11.
约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左传》,与问世于西汉中后期的《易林》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因《易林》中大量援引了《左传》中的典故和词语。这种援引有着深刻原因:两者都有着明显的民本思想和重礼思想;《左传》的文学色彩深深影响了《易林》的创作;古文经学的兴起自然地促使焦延寿取材于《左传》;西汉中后期与春秋时代社会特征的相似又致使焦延寿引《左传》以为镜鉴。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要论述了宋代初期禅宗延寿禅师的一部独特作品(即《万善同归集》)的思想特色,并借此简单勾勒了禅宗的风格,浅述了禅宗对"行"的看法、对佛教其他各宗思想的态度以及佛教"广行众善"的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13.
孔子重视人的德性的内心反省和自觉,他提出了“观过知仁”、“观志”、“观行”等观念,由此形成了“观德”思想。这不仅受到春秋时期社会思想的影响,也是对《书经》和《易经》所共同传递的“观德”思想的继承与深化。孟子循着孔子的思路,将“观德”发展为“观心”。  相似文献   

14.
《结经》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经》一直被清代及近代罗教支派教团沿用,国内研究者和日本学者浅井纪认为它是明末“无极正派”教祖殷继南所作,并据以阐述殷氏的宗教思想。本文考证出《结经》本是元末民间佛教宝卷中使用的“结经发愿文”,明代一些民间教团的宝卷中早已沿用,显然与殷氏无涉。后人按明清民间宗教教义对它的解释,均系附会,不足信据  相似文献   

15.
导言陈红兵教授近年来一直从事佛教生态思想文化研究,其专著《佛教生态哲学研究》由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出版,之后又陆续在《哲学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中国宗教》等刊物及相关学术研讨会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其与张子礼教授在《哲学研究》2013年第7期发表的《以德性论为核心研究佛教生态哲学》①、  相似文献   

16.
〗《沙石集》是成书于日本中世镰仓时期的著名佛教说话故事集。作者无住道晓博览群书,从内典外典等各种先行文献采撷故事题材,援引名言警句,大大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中国的禅宗典籍对《沙石集》的编撰形成也产生了重大影响。那么该重大影响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将《沙石集》与《宗镜录》、《景德传灯录》、《碧岩录》等文本进行比较分析,可窥见该作品吸收禅宗典籍的具体样态,特别在接受儒释道融合思想上面反映出来的重层性间接性等特征。这提醒我们研究一些古典作品的注释需要有更审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对儒学和佛学都有较深修养,对"统合儒释"也有高度自觉。学界对"统合儒释"的方式的讨论较多地偏向于柳宗元所自述的范围,即以儒学为本位裁量佛教、对佛教进行抉择,可概括为"援儒入佛";但"援佛入儒"这种更具时代性和创造性的方式也存在于柳宗元的思想成果中。《乘桴说》体现了重视心性的倾向和新颖的儒学阐释之风;《天爵论》重视智识和意志的思想是受到佛教影响的同时对儒学传统的重新发掘和塑造。二文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援佛入儒"的特点,也体现出"统合儒释"的创新性和深度,在中唐具有重要的学术和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佛教、道教为主的宗教,既在思想观念上影响着曹雪芹、高鹗的创作,同时也对《红楼梦》的想象世界及叙事方式产生着深刻影响。《红楼梦》的梦幻叙事方式,与宗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希真正答》是王岱舆用问答体写成的一部阐述伊斯兰教思想的著作。它在写作文体、论述方式和对儒家的态度等方面,与佛教著作《牟子理惑论》具有相似性。二者之间的比较研究可以说明,任何外来的宗教文化在中国生存发展,都要与中国已有的文化格局作出一定的调适。  相似文献   

20.
《三破论》是南朝佚名道教徒抨击佛教的一篇文章。后世对其作者有三种说法:顾欢撰写说、张融撰写说和范缜撰写说。实际上,《三破论》与顾欢等人的佛教思想只有表面上的相似性。《三破论》的内容多为宗教攻击,缺少理性分析与论证,这种论辩态度与南朝玄风相悖。以《三破论》为核心的论辩,在南朝并无太大影响。当代学者的研究,常常抬高以《三破论》为中心的佛道论衡在南朝学术争鸣的地位,高估了刘勰《灭惑论》在当时士大夫阶层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