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唯物史观视阈,每个国家和社会都有属于自己的"总问题".如果说"资本统治"属于马克思所生活的那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总问题",那么,传统社会形成并作为残余遗留下来的"传统社会层级结构及其权力结构和权力运作方式",则是属于中国特有的"中国总问题".哲学作为在思想中把握的时代,内在要求当代中国的哲学家们要有深邃的问题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提升"中国经验",建构"中国理论",破解"中国问题".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分化是一场"从身份到契约"的进步运动,"两栖人"现象是阶层分化中出现的身份 契约的失范现象;因身份的差异,"两栖人"分为"城乡两栖人"与"官商两栖人";原有身份制度下的政治权力结构及社会资源分配差异是"两栖人"现象产生并不断反复的深层次原因。在社会转型的深入阶段,应该进行"去身份化"改革,调整原有身份制度安排下的政治权力结构,促使"城乡两栖人"快速转化;同时规范政府权力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压缩"官商两栖人"的生存空间,促进社会合理分化,寻求政治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到现代,政治权力必然由一体化混沌状态,转向日渐清晰的权力分化状态: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三种权力必然存在"交往-互动",从而形成一系列差异性权力制衡形式.中国权力监督不可能照搬西方特定国家的权力制衡形式,而应充分发挥政治场域"存量资源",以"权利-效率间均衡"为价值导向,充实与发展两大支柱:人大制与现行八二宪法,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权力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4.
贫富差距问题与社会层级结构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从贫富差距的社会逻辑看,社会层级结构是贫富差距形成的总根源,从社会层级结构本质看,改造社会层级结构对于控制和缩小贫富差距具有根本性.在当前,如何在公正理念引领下合理确定政府-市场-公民社会的权力边界是控制和缩小贫富差距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5.
权力离散与权威虚拟:中国乡村"整合政治"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的权力主体主要包括四个人群:乡村基层干部、财富型能人、知识型能人、地方拳头势力,此四个群体之间不同的相互关系塑造出不同的乡村类型;但其共同的"四种人结构"是稳定的,而且其中还存在一个普遍的共同点,即乡村社会权力的离散化和公共权威的虚拟化.当前的中国乡村社会已深陷于"权力异化"的处境,并且失去了自我塑造公共权威的能力,"整合政治"正在成为中国基层社会的核心话题;但是中国乡村社会的整合已经难以通过传统的"乡绅治理"方式予以实现,而更加依靠宏观社会文化与制度环境的变革与完善.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市的国际化必须打破"亲属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化的指标与参数有多种,核心是城市空间的开放性与城市社会的开放度.在当代社会中积习而成、并不断扩张的"亲属结构",正在成为影响中国实现国际化战略的深层与根本的原因."亲属结构"主要表现在血缘、地缘与学缘三方面.分别指以亲属、乡土、学校为中心而形成的资源配置方式与信息交换机制,它们通过资源、权力与信息的控制以及人才与人力的配送而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拥有良好硬件设施和发展潜力的中国城市在很多方面沦为一个放大的家族组织、宗法社会或隐形的利益小集团.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全球化年代,中国城市的根本出路在于,必须打破"亲属"结构,实现自身更高层次的开放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亚洲地区日本、韩国、印尼、泰国、新加坡、伊朗、越南、菲律宾、印度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政治发展状况为期5年的考察和调研,可以发现,政体结构、权力结构和利益结构是构成政治体系的基本结构,其中政体结构对权力结构具有规制作用,利益结构对权力结构具有建构作用。亚洲政治发展的经验表明,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新兴社会集团是政治发展的主要动力,其获取政治参与和政治权力的努力导致政治体系的变化。而相对于美国政治发展中权力与权利的双重开放,亚洲国家普遍采取了保障民众权利与集中国家权力的"对冲"发展策略,以防止权力开放导致的社会政治冲突,旨在发挥推动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生产性激励"效应。"快亚洲"与"慢亚洲"的差异表明,传统社会结构限制了国民的平等权利,且易于形成垄断性的分利集团,因此成功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传统社会结构的瓦解程度较高。权力集中程度较高的政体更倾向于优先推进社会理想目标的实现,更适合于发展中国家;而权力分散程度较高的政体更顾及民众的现实利益诉求,更适合于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8.
群体性事件是中国转型时期社会冲突的重要表现形式.从行动者视角看,"流言与暗示"、"话语意识与共意达成"构成了群体性事件的触发及动员过程;从社会政治结构视角看,社会结构紧张与利益表达渠道的相对封闭形成了群体性事件的结构性张力.同时,"行动"与"结构"之间存在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在事件的触发和演变过程中,结构压力不断显现出来;另一方面,"行动"推动了"结构"变化和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9.
"正式权力"与"非正式权力"--对政治权力的一项基础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回顾总结相关学者论述政治权力的基础上,从形式分类学的角度,对"正式权力"与"非正式权力"的科学内涵、前提条件及其相互间的关联与区别作了深入阐述,从而为世人思考政治权力运作、为政治当局有效运用政治权力提供新的考量视角.  相似文献   

10.
层级与离散:BBS话语权力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学英  刘永谋 《兰州学刊》2006,(10):173-175
本文以天涯社区为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深度访谈法,对BBS话语权力结构进行研究。BBS话语权力结构是一个由网管、版主、资深网民和普通网民组成的四级结构,这种层级之所以会形成,是由虚拟社区中不同个体信息能力差异所决定的。BBS话语权力结构不存在分配权力的中心,各层级话语权力各有来源,呈现出离散的特征。所以,BBS话语权力结构是离散层级型结构,区别于传统集权层级型结构。  相似文献   

11.
建国60年中国城市体制的变迁与改革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60年来形成的以地域性行政建制为主的中国城市体制,存在明显的"过度行政化"弊端,城市行政层级过多(包括省级、副省级、地级、县级、乡级建制镇五个层级)、城市型行政区的地域化、城市政府间的横向合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国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为适应中国城市参与全球化竞争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彻底改革行政层级控制和权力收放的传统"统治"模式,建构起一种以治理型城市间关系模式为主导的中国城市宏观管理的新体制.  相似文献   

12.
传统中国的农村,远离国家政治权力中心,因而没能进入政治学研究的视野.但正是中国乡村这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社会,在当代成为了海内外政治学者关注的焦点,并形成了"村落共同体"和"基层市场共同体"两种乡村社会的结构假设.作为初级市场的乡村集市,长期以来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在现代国家建构的历程中,作为农村社会经济交换空间的集市,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家,成为国家与农民、国家与乡村社会互动的特定场域.因而,基层市场与农村政治研究密切关联,集市空间在一定层面上演化为政治实践的场域,基层市场也成为乡村政治研究的新领域.当乡村治理格局的转变与空间结构的重构成为农村社会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时,集市的政治学研究视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3.
社会层级结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基本论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确立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问题域”或基本论域是处于建构初期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首要问题。通过对马克思社会层级结构理论的初步认识,对社会层级结构自身政治特质的哲学解蔽与当下呈现,笔者认为,作为凝结和展现当代人社会政治地位“全息图”的社会层级结构应该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基本论域。按照政治哲学的学科属性和时代使命,精心设计并积极培育建设时期当代中国政治所需要的核心理念,进而根据这种理念,找到实践中改造现存社会层级结构的着力点,当是其基本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政权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社会的整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代国家的建构是一个政治权力自下而上集中和自上而下渗透的双向过程.由不同层级的国家机构构成的政权组织体系则是实现权力集中和渗透的必要条件,由此开始了"政权下乡"的过程.传统社会实行"县官治县,乡绅治乡",国家治理是"无根的统治".20世纪下半期,由于底层经济社会的变革,使国家政权在乡土社会扎根.但国家政权对乡土社会的渗透也面临基层官员自我利益扩张造成政治阻隔等新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15.
去科层化:互联网在中国政治传播中的功能再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传播内容和传播渠道受到政治组织控制,中国的政治传播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科层的层级与链条过长,也使信息传播中的失真较为严重.互联网的出现使政治传播呈现出扁平化和非线性的特点.从政治传播的角度看,互联网的最大功能在于打破了政治传播的科层制,使得层级传播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克服."去科层化"的互联网重构了政治科层体系中的信息沟通,减少了传播的层级,提高了系统内的透明度,为政治决策提供了较为真实的信息环境.去科层化的互联网也重构了政治体系内的权力关系,使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民意间的博弈格局发生一定变化.在中国的政治转型中,互联网对民主化的推动是通过"去科层化"的机制发生的.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波 《北方论丛》2005,(5):138-141
利益结构是社会系统和政治系统的深层结构,它构成社会和政治运行的内在动力.它的变化对政治结构和政治运行机制的影响极大.可以说,利益运动是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中,最突出、最核心的变化就是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它将给中国的政治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阐明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变化,并从政治权威结构、政治参与以及政治结构分化这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些变化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可以深入分析中国社会政治权力结构的应对问题.  相似文献   

17.
社会关系就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关系.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指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关系的总和.那么,这个总和是指什么呢?就是指权力,是指各种各样的权力.权力是社会关系的实质和核心.  相似文献   

18.
以企业为主要形式的经济组织在市场经济下适应性发展,市场经济通过经济组织化走向繁荣,二者是在交互作用中不断融合发展的。经济组织通过规范人的社会属性和行为特征在改变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治理秩序的同时,也推动社会趋向全面的组织化。从宏观结构的视角,经济组织已将我国社会从工业化时代带入了信息化时代,并促使社会权力结构呈现出一定的层级化、平面化样态。未来当物质积累达到更高程度后,随着社会组织化进程的加速,社会的权力结构将重塑,继而形成立体化的复杂系统。由于社会主体之间的权力结构在截面层级形成的对等权力关系与法治社会内在需求的对等化权力结构正好相契合,〖JP2〗所以经济组织化在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促进法治社会的形成,进而实现市场经济与法治社会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当代中国城乡社会发展的"社会事实",提出了"城乡多梯度差异社会结构"的命题和中国"六种区域社会文化类型"的理论观点.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多梯度差异化社会,并没有因为现代化的水平提升而变得缩小.在多梯度差异化的社会结构变迁中,中国区域社会形成了非同步化的多层次的社会结构变迁和多类型的区域社会.当代非同步化、多层次的社会结构变迁,导致当代中国社会出现多类型的社会问题.因此,必须重新审视当代中国社会的结构与区域社会文化类型与样态.必须清醒地认识中国社会是一个多类型的、多元的、多层次的社会结构体,不能把复杂的中国社会简单归结为"二元结构"关系,这一新的观点对于重新认识中国社会的现实特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对社会形态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显元 《学术界》2005,1(6):21-31
"以人为本"对社会形态的解读,突显了人在社会形态中的基础和中心的地位,确认社会形态就是人本身.社会形态有两个层次的结构.第一层次结构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统一.这里的"社会"是社会群体利益关系及其分配调节的领域.第二层次结构是社会的结构、制度和生活的统一,其中"生活"是社会形态的价值目标,即实现人的利益,满足人的需要,提高和改善人的生活的直接领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又与结构、制度、生活发生相互交错的网络关系,综合了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形成了社会形态整体的网络结构,成为人创造活动的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