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8 毫秒
1.
张爱玲的散文集《流言》对于我们理解她的文化选择很有帮助 ,从中可以看到张爱玲以超然和平静的心看待她少年时的遭际。她的人生观是消极的 ,然而她尽可能地享受人生。身受中西文化熏陶的她特别关注市民阶层 ,她追求“和谐” ,创作出一种真正接近市民生活的作品 ,在现代文学史上有其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2.
隋彬 《南都学坛》2004,24(4):63-64
"市民世界"是老舍作品的一大特色,它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的所有方面。老舍习惯用"文化"来分割他的市民世界,其中不同类型的市民形象,体现着老舍对传统文化不同层面的分析与批判。在他的"市民世界"中,活跃着三种不同类型的市民:老派市民、新派市民以及正派市民或理想式市民。老舍描述他们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命运时,既表现了对传统文化批判的意识,同时对传统的必然失落又表现出复杂的感情,但他的可贵在于不忘在对传统文化、民族性格潜在力量的挖掘中,去寻找民族振兴的理想之路。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早期白话小说对女性的态度与才子佳人文学作品对女性的尊重与爱护大为不同,表现为仇恨、畏惧又猥亵的复杂心理.这是由古代生存文化条件下对女性既歧视防范又好之特甚的矛盾心理和市民阶层的文化自卑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缘于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市民阶层空前壮大,城市文化也随之不断繁荣.由此,宋代民间词大多偏重描写城市生活,充分反映广大市民情有独钟的文化生活趣尚,因而具有丰富的城市文化意蕴.探其大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狎妓饮酒;二是节日民俗;三是游艺竞技;四是祝寿贺喜.  相似文献   

5.
散文热从 90年代已经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其背后的主导力量有二 ,一是商业文化的发达 ,市民阶层的崛起 ;二是知识分子传统的社会情结在起作用。二者既对抗互补 ,又相生共容 ,从而生成了一个活跃多元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6.
老舍在其小说中成功刻画了"老派市民"形象.这些市民思想愚昧,夜郎自大,墨守成规,保守庸俗,苟安懦弱.作者通过对他们的描写,展现了旧北京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消极成分,实现了对"国民性弱点"的批判.  相似文献   

7.
上海地区早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历了一次早期城(市)镇化的过程。繁荣的市镇和商品经济已经培育出了市民阶层,同时,也养成了独特的市民文化。随着生存环境的改变,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转换,以及文化结构的调整,文化的主体从乡民变成市民,文化心理发生了多方位、多层次的变化。了解早期城镇化进程中民众文化心理变迁的原因与轨迹,对于当下我们和谐应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水浒传》表现了市民阶层尚侠义、重功利的思想倾向和世俗化的审美趣味。宋元以来兴起的“说话”艺术是《水浒传》题材的主要来源,在长期的历史积累中,“水浒”故事渗透了很多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这使它带上一定的市民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9.
老舍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大师,他最熟悉市民阶层的生活。多年来,他一直辛勤地开垦着市民阶层这块艺术的土壤。以自己敏锐深邃的洞察力,幽默讽刺的艺术天才,着力描写他们的生活,表现他们的性格,批判造成市民阶层中落后、保守方面的思想文化传统,揭露酿成他们贫困生活的社会原因。他的全部作品,就是在近代及现代历史的广阔背景下展开的  相似文献   

10.
宋代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一个转型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城市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市民阶层及其音乐文化,逐渐替代宫廷贵族音乐而发展成为社会的主流音乐文化——市民通俗音乐文化。这种音乐文化注重写实主义,具有热情奔放和浅显直白的特点。戏曲音乐无疑是众多市民通俗音乐体裁中的杰出代表,综合运用诗、歌、舞等综合舞台形式,将市民阶层的寻常故事搬上舞台,赢得了市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在瓦舍勾栏、酒肆茶楼、寺庙道观或街头巷尾等公共场所的演出活动中,不断吸收各类文化形态和艺术体裁的精髓,完成了由滑稽小戏向成熟戏剧的过渡,宣告了剧曲音乐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市民文化产生于市民群体的成长发展过程中 ,其背景是 1 9世纪末形成的文化危机。近代市民文化形成的最集中体现是近代话语范式的转变 ,它是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在近代市民文化运动的不断高涨中 ,市民群体的文化领导权基本确立 ,但同时又有较大的局限性。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和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为我们分析近代市民文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公民文化是现代公民自由和权利的底蕴,也是社会发展的导航系统和动力系统。成熟的公民文化是一国成为世界强国的基本条件之一,同时也是一国崛起的无形动力。以此为视角来观察中国的和平崛起,可以发现:中国公民文化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内在性变量,从这意义上讲中国的和平崛起实质是中国公民文化的张力,它影响着中国和平崛起之动力、方式、路径、速率等。  相似文献   

13.
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中国基层政府对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具体机制处在探索之中,存在机制不健全、参与渠道不畅、公民参与意识薄弱等诸多问题。这使公民基层政府绩效评估的可持续性受到挑战。推动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关键之一,是从公民的主体地位出发,认识到公民在社会生活中不仅仅是顾客,而且可以承担多种角色。文章分析了公民的多元角色对基层政府绩效评估可持续性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基于多元化角色理论,对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进行路径建构。   相似文献   

14.
论以公民权利制约国家权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国家控制的一种有效途径。从权利与权力的关系来看,权利是国家权力的基础,以权利制约权力的内涵要求通过恰当地配置权利的方式来遏制权力的扩张。市民社会是实现以权利制约权力的社会基础,而形成中国市民社会的主要途径是“第三部门”的发展;民法是调整市民社会的基本法,但民法不是以权利制约权力的根本保障,只有建立违宪审查制度的可诉式宪法才是公民权利制约国家权力的根本宪法保障。  相似文献   

15.
充分发育的公民社会是现代国家实现社会文明的基石,而其发育需要成熟的公民自主意识作为内在动力。公民自主意识是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内在体现。而我国长期受集权主义政治模式的影响,公民自主意识缺乏,导致公民在社会事务管理中存在较强的官方依赖心理和志愿失灵、弃权渎责现象。只有完善公民意识教育政策,通过塑造公民人格、学校教育和社会引导及社会实践来激发公民主体意识、强化公民权责意识和参与意识,才能使公民养成理性成熟的自主意识,为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现代化提供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状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依法治国是我国面向 2 1世纪的基本治国方略 ,而公民法律意识作为其重要的内在驱动力量 ,成为促进依法治国进程的关键。当前 ,我国公民法律意识表现为 :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交织 ;积极态度与消极心理并存 ;法律权利意识弱于法律实用意识 ;法律意识层次有待提高。而商品经济不发达 ,特殊的历史原因 ,文化传统的影响和法律生活的失调是造成上述现状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近代之初,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对韩国爱国启蒙志士们的影响最为引人瞩目。梁启超在社会进化论思想的基础上,为了摆脱国民的"愚民性"和"奴隶性",提出了"新民说"。培养"新民"同等于培养国家的势力,而培养"新民"正是当时梁启超创作文学的目的之一,梁启超的《新民说》对申采浩的《二十世纪新国民》影响甚大,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对近代韩国文人产生了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8.
美国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公民教育比较成熟,具有合理规范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独特,能有效实施服务学习等特点。借鉴美国公民教育的经验,可以从以下方面提高我国当代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有效性:通过传授公民知识、训练公民技能和培育公民意识来丰富公民教育的内容;从培养公民的主体性、政治参与性和道德性三个方面明确大学生公民教育目标;合理设置大学生公民教育的课程,加强社会实践环节。  相似文献   

19.
公民道德建设是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民道德建设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的公民道德建设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 ;坚持从我国目前客观现实出发 ;坚持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等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0.
公民参与是地方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主政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近年来,随着治理理念的深入发展,以及社会团体的迅速增加,我国地方治理中公民参与取得较大进展,已经形成了公民参与地方治理的网络雏形。但是受传统行政观念、公民参与能力,以及法律制度不完善等原因的影响,公民参与地方治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应当通过转变公民的角色定位,提高公民的参与能力,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保障等,来进一步提高公民参与地方治理的水平和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