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欧洲中世纪教会法的神权法本质,集中论述了教会法的两大特征,即相对完善的体系性和世俗的封建性,并对教会法的历史地位进行了客观评价,从而使人们对宗教建立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路德积极参加新教会组织、经典、教义和礼仪方面的建设,为新教会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促使路德宗教会成为了本质上完全不同于天主教会的一家崭新的教会。路德宗国教化主要是由客观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不是由路德造成的。对路德在新教会建设中的活动应予以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3.
李芳英 《东方论坛》2006,(1):105-110
社会的秩序和整合问题一直是涂尔干的理论关注点。在其丰富的社会学理论中,宗教思想占了很大比重。他利用自己所倡导的社会学方法,对宗教现象进行了探索,在宗教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认为宗教是社会的产物,是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集体意识中逐渐产生的,信仰、仪式和教会是其构成要素,宗教在本质上是社会力量的体现,对社会具有整合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内学界对宗教本质的探讨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四个问题:一是缺乏必要的重视;二是把宗教本质平面化;三是忽视宗教的特殊本质;四是把宗教文化外在化。而段德智在《宗教概论》等著作中打破这些成规,构筑了一个包含宗教的要素、特殊本质和普遍本质三个层面的理论系统。该系统把宗教要素仅仅视为宗教的“初级本质”,把信仰对象的超越性与内在性之间的关系作为揭开宗教特殊本质的钥匙,并且创造性地提出宗教的“文化本质”概念,从而将宗教的普遍本质归结为社会和文化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文艺与宗教关系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是人类文化现象之一。马克思曾把宗教看作是人类头脑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这说明在宗教的产生与发展的历程中,反映着人类精神对外在世界的异常复杂关系,可以构成对人类文化精神本质的某种说明,而在人类思维史上这种说明并非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在宗教的发展过程中,从形态上我们可以看到:原始宗教、中世纪的道德宗教和十九世纪末出现于自然科学中的宇宙宗教。这三种宗教形态的存在方式,可以归结为两种,一是以主体感觉(宗教观念、态度和情感)的方式存在;二是以教义(信条、规范)、教会(社会关系实体)的形式存在;而“万物有灵  相似文献   

6.
路德宗教改革系统阐发了因信称义的福音主旨,促进了宗教信仰观念的世俗化,打破了教会宗教信仰垄断地位;批判了宗教神权对世俗权力的僭越,极大消解了宗教专制愚昧,重塑教会与世俗政权职能边界,推动教会向社会领域回归;对宗教基本命题的新诠释,冲破了教会禁欲主义,缓解了属灵与属肉、宗教职能与社会职能间的紧张关系,彰显了宗教道德的世俗价值意义,推动了中世纪宗教的世俗化进程。然而,由于未能从根本上否定封建专制制度,路德宗教改革只能实现信仰理性的有限伸张。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德国伟大的哲学家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本质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探讨,他认为,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更进一步地进行了研究,并总结提出了组成宗教本质的4个方面。之后,马克思关于宗教本质的思想又被恩格斯进一步地发展和完善。他们共同创立的对宗教本质的最后研究硕果,得到多数研究马克思宗教观的人的赞同。这个最后的对宗教本质的结论也是被认为最具严谨性和科学性的。  相似文献   

8.
在近代西方的宗教学领域,关于宗教本质有几种典型的观点:一是侧重以崇拜对象为中心来规定宗教的本质;二是从宗教的社会功能的角度来规定宗教的本质;三是倾向于把信仰主体的个人体验作为宗教的本质。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宗教的本质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基督教从犹太教分裂而来本身就意味着是对旧伦理的否定和对旧秩序的反抗,而并不仅仅是对旧信仰的教义修正这样单纯的宗教目的或宗教意义.基督教的教会及各种“异端”都一直进行着宗教伦理和宗教生活等方面的变革实践,并且展开竞争.基督徒虽然在生命价值理念上都是面向未来天国的,但是在现实具体生活中生命价值实践的志趣上却相去甚远.清教主义的宗教生活方式切合了基督教早期的宗教情感和信仰诉求,所以清教主义基督徒对教会的宗教伦理和宗教生活秩序都持反对态度;救赎是他们的生命价值所在,洁净的宗教生活是他们的宗教生活所系.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成熟的宗教观中,宗教批判是一种常用的反思性武器,其特色是与马克思的文学情感活动相辅相成。对教会及其机构的腐败与反动的痛恨是与对人民及劳动在历史上的创造并以文学抒情般的爱戴而互衬统一的。对宗教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和掩盖性的批判是与以审美情感方式对劳动者的赞美而对立统一的。对宗教历史唯心主义世界观的着力纠正是与以文学激情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来确证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而互助统一的。由此,从爱恨情感到审美情感再到文学激情,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与文学情感是密切相联的。  相似文献   

11.
作为基督教一个分支的亚述教会于7世纪(唐朝)传入中国,始称波斯经教,后称景教。亚述教会的波斯传教士似乎是借用佛教中莲花这样的标志,向中国民众介绍这种新的宗教。莲花的出现也使人们对于两者之间的联系产生了猜想。自9世纪开始,亚述教会开始在中国衰落,直到13世纪的元朝都没能成为一种有影响的宗教。元代亚述教会信徒身上佩戴的铜质十字架上出现的万字符标志也成为两种宗教间密切关联的一种证据。而在中国发现的亚述教会的标志----莲花和万字符,可能是波斯人从中亚带来的雅利安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而不一定是取自中国本土佛教并与之结合的产物。由此看来,两种宗教间的联系可能要比原本设想的少得多。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多种意义上使用过“本质”一词,其含义有两类:一是把本质当作事物本身、本性、一般、实体、实质、类、共性及特质的同义词来使用;二是把本质当作形式和现象的对立面来使用,认为本质与形式或现象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早期宗教思想研究中曾14次使用“宗教的本质”这一短语,他们在晚期的几本著作中正面表述了他们的宗教本质说。改革开放以来,众多中国宗教学者高度重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宗教本质说,力图诠释、阐发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宗教本质观。整合马克思和恩格思的宗教本质说使我们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多种意义上使用“本质”这个概念,他们有关宗教本质的论说也遵循着本质主义的思维路径,因此他们对宗教本质的揭示不是完美无缺的。如果我们今天在建构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时候仍恪守本质主义的路径,其结论也不能达到辩证的高度。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小说《巴黎圣母院》中吉普赛女郎艾斯美拉达、圣母院敲钟人加西莫多和副主教克罗德的人物形象和命运,揭露19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教会与封建王权勾结,对宗教教义刻意歪曲,借"宗教"力量打击进步人士的罪行,探讨雨果反教会、反宗教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韩国基督教境外传教活动盛行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韩国教会异军突起,引起世界关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既来自韩国教会的传教使命感,富有成效的宣教策略,扩大教会自身竞争力的考虑,也源于特有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意识,还受益于良好的国内外政治和社会环境.凭借这些条件,韩国迅速成为世界重要传教大国.在输出宗教文化的同时,提升了国家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在我们理解的西方文化里,启蒙运动对宗教的质疑以及法国大革命以后不断出现的对教会的打击,都因为社会和政治的原因而被解读为具有合理性和历史进步意义的。在法国特定的历史语境里,出现宗教批判、甚至宗教迫害,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追溯其原因到教会与旧制度的密切联系以及教会在较长时期内采纳的保守政治立场。教宗利奥十三意识到教会的这一问题,开始呼吁教徒接受共和民主制度。与此同时,他也尖锐批评了大革命以后法国政治中的极权主义倾向以及空前膨胀的国家权威,特别是法国共和政府一系列限制教会在教育和其他公共领域活动的政策。利奥以及后来的学者都注意到,与美国的情况相反,法国的共和民主政治中确有国家权力过度介入文化和宗教的问题。由观察这段历史可以得出的一个结论是,虽然启蒙运动人士以及法国共和民主人士对宗教的批判具有特定的历史缘由,将现代社会与宗教信仰对立起来的倾向却是他们留给后人的一个值得质疑的思想遗产,不宜被当作一个通用公式来接受。  相似文献   

16.
宗教权威是指教会与外部组织的互动和博弈能力及其与内部成员的沟通和动员能力,不同类型的教会其建构与表达宗教权威的路径有所不同.文章从“宗教权威”这一概念出发,在借鉴韦伯权威理论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基督教会所属类型及其具备的不同特征出发,将基督教会建构宗教权威的路径分为传统型、自主型和魅力型3种类型,并分别选取个案加以阐释,可望对解释中国宗教发展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中世纪的西欧社会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这种宗教因素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使西欧社会呈现独特的发展特征.反映在法律特征上,一方面,教会发展出完备的教会法体系,使西欧社会呈现教俗二元法系共存.另一方面,法律制度本身同样可发现宗教渊源,宗教为法律提供执法的神圣基础.最后,宗教对法律的渗透,使法律具有信仰要素,法律功能得到完美实现.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西欧独特的宗教传统构成了西欧独特的法律传统.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始终认为,现代所有的宗教和教会、各式各样的宗教团体,都是资产阶级反动派用来捍卫剥削制度、麻醉工人阶级的机构,是反动阶级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工具。历代剥削阶级总是打着民族、宗教的旗号大肆宣扬“民族亲”、“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等反动的孔孟之道与宗教唯心说教,借以掩盖它们抹杀阶级阵线、破坏民族团结、麻痹劳动人民的革命斗志、维护吃人的剥削制度的实质。所以,马克思说:“宗教是麻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早期以宗教批判为中心较为系统地阐述宗教基本理论的重要文章。通过对宗教的哲学批判,马克思指出了三位青年黑格尔派主要代表人物在宗教批判方面存在的问题,认为无论施特劳斯的“集体意识”、鲍威尔的“自我意识”,还是费尔巴哈的“类本质”,本质上都是把上帝和神置换成了思辨概念。马克思以实践哲学实现了对青年黑格尔派宗教哲学批判的超越,深刻揭示了宗教和人的本质,提出了宗教产生的阶级根源,阐明了宗教批判与人类解放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美国社会高度发达,但美国社会中存在最多、范围最广的群众性组织就是以宗教形式出现的教会。与现代化逆道而驰的宗教组织在美国大行其道,并非仅仅由于宗教所提供的教诲和安抚功能得到美国群众认可,美国宗教社会资本才是美国宗教组织大量增殖,良性发展的根本原因。美国宗教社会资本独特的形成途径和运作模式,为宗教组织本身发展提供了保证的同时,也对美国社会产生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