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不丹是世界上唯一以藏传佛教为国教的国家,也是喜玛拉雅地区受藏传佛教制度文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不丹境内藏传佛教寺院众多,也存在不少体现西藏制度文化影响的宗堡建筑。这些建筑除与藏式建筑基本形制和功能相似之外,不丹的藏传佛教建筑还表现出受尼泊尔宫殿建筑文化影响的本地化风格。  相似文献   

2.
藏传佛教寺院大多兼具出版文化功能,它是藏传佛教文化功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史上特殊的形态。文章从藏传佛教寺院的佛典翻译、典籍出版、文化传播三个方面分析了藏传佛教寺院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3.
西藏文化是中国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文化的特殊性是由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的。本文主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了西藏文化产生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代化的发展对西藏文化的机遇和挑战。西藏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只有适应了现代化的发展,才能更好的展示自己文化的特色,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着眼于西藏长治久安战略,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融合发展观,立足于西藏法治文化建设的困境,在依法治藏的法治进程中,从规划西藏法治文化建设战略纲领、引导宗教文化与法治文化的相适应、整合藏族传统法律文化优秀资源、提高群众参与法治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和塑造正确的法律意识形态等方面提出西藏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以期有益于西藏法治建设和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5.
西藏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经济和社会转型之时面临新的价值诉求,迫切需要与现代化发展对应的道德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功能释放有利于维护西藏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增进和谐;有利于凝聚西藏民族文化共识,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因此,西藏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西藏的寺院和民居建筑、绘画 ,是藏民族文化艺术与审美的体现。本文阐述了藏区建筑和大自然和谐统一的美 ;藏族绘画的崇高境界——真、善、美完美统一 ;藏族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到目前为止,关于西藏教育史的主流观点将西藏教育的历史限制在体制性教育的狭隘领域内,丧失了历史人类学所追求的他者的立场,使得西藏教育史成为庸俗进化论的注解。文章认为,在教育史上还存在另一种为学者所忽视的小区性社会教育;这种教育使体制性教育得以成立;通过援引卡尔.波拉尼的实质性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文章认为小区性社会教育的特点在于它的社会和文化嵌刻性。文章从一个藏族小区的现代教育发展历程着手,考察小区性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在于它承载着藏文化的基本信息;同时指出,现代性学校教育在西藏的扩展是和西藏传统的体制性教育——寺院教育并存并且动态互动、互补的;寺院教育作为现代学校教育的他者,其优越性至今未被超越。然而二者都需要以小区性社会教育作为存在的基础和在历史的进程中作为互相转换的中介。从个体的竞争力上说,我们很难判然断定体制性教育优于小区性社会教育。它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发展体制性教育,我们必须培育作为其基础的社会和文化。  相似文献   

8.
西藏作为一个原初的、纯净的文化镜像,在中国电影史中被不断地想象与建构.本文从高原风光志、佛教风物志、藏族风情志三个方面来分析和阐释西藏影像的地域符码、西藏语境的宗教信仰、西藏镜语的民族符号,从而解读西藏影视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民俗学和体育学的基本观点,揭示了藏族寺院民俗体育文化产生和形成的人文及历史背景,表现形式及其意义。指出藏传佛教寺院民俗体育文化是在宗教活动需要的前提下得到待承的。而发展则需要寺院在进一步开放的基础上引进一些体育娱乐活动,并结合卫生措施,才能收到更好的增进健康、娱悦身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唐代的寺院不单纯是僧人修习或宣扬佛教的场所,还是诗人、士大夫们习业和寄居的地方.诗人涉足寺院的各种活动,与寺院之间有着广泛而深入的联系.寺院在诗人的日常生活及精神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为唐代诗歌创作和交流提供了有利的载体,寺院的佛教文化拓宽了诗歌的创作题材,开阔了诗人的思维,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诗歌风格更加多样化,并促进了诗歌通俗化趋势.同时,佛教通过寺院这一载体,促成了唐代诗歌从形式到内容的儒释融合,而这种融合正是佛教儒化或者说中国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自从元朝统一以后 ,西藏纳入祖国的版图 ,元朝统治阶级在政治上统一西藏的同时 ,全方位地接受了藏传佛教文化 ,从此政治和宗教之间形成了互动关系 ,使藏传佛教文化在蒙藏地区不断发扬光大。后来明清两代沿用元朝的策略 ,政治上积极支持藏传佛教 ,促进藏传佛教文化的发展 ,这对各民族的团结 ,国家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试析西藏封建农奴制下的庄园经济与寺院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析西藏封建农奴制下的庄园经济与寺院经济罗莉在西藏漫长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下,有两种特殊经济形式一直伴随其始终,直至其灭亡。它们即是封建领主庄园经济与寺院经济。它们是西藏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然而正是它们的发展,使西藏长期处于一种超稳定的自然经济...  相似文献   

13.
题壁文化在唐宋时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与士大夫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显而易见的传播功能和商业功能。本文试图从职业题壁人及题壁作为寺院文化在寺院经济中所起的广告作用两个角度对题壁文化的商业功能进行考察,以期能对题壁文化与商业的相互关系有一较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西藏昌都强巴林寺的辩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辩经是藏传佛教僧人修学的主要方式,起源于印度佛教的论义,完善于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改革。西藏昌都强巴林寺是格鲁派的重要寺院,保持着完整的辩经传承,其辩经的核心内容是“五部大论”,在特定规则的要求下展开“立宗辩”或“起坐对辩”。强巴林寺辩经具有鲜明特点,在寺院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能够促进僧人潜心修学、探究佛理、提高思辩能力,而且也是僧人考取学位、寺院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西藏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想象和诗性建构,在汉族作家的笔下,在不同的文本中显现出不同的面孔,阐释和表达本身就产生西藏的形象和意义:西藏是一种对生命憩园和情感故乡的追寻;西藏是一种空间性的参与因素,是作者表达历史意识的不可或缺的要素;西藏是动态的施动意义的救赎力量。当然,作为异质文化者的作家对于西藏的表达不可避免也会表现出疑惑与困境:马丽华表现出一种情感与理智之间难以调和的文化困境;马原用独特的叙事方式试图摆脱面对异于自己的西藏文化时不知如何表达的尴尬,暴露了他的叙事之中的潜在裂缝。  相似文献   

16.
多元文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西藏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由于价值观念、民族性格、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藏、汉、英三语背景下,西藏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对薄弱.西藏大学生应在高素质教师、优秀教材和多种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夯实语言基础知识、熟练语用原则、培养跨文化意识、不断丰富文化知识、传播民族文化等路径,提升自己的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7.
佛教传入吐蕃后,在其发展过程中曾经遭受过巨大的挫折,青海成为西藏佛教后弘期的重要源头,并最终形成了极具藏文化特征的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在其形成后,就开始了其向外传播的历程。青海由于和西藏在地域上的毗连以及历史的渊源,宋代在青海形成了以玉树和化隆为中心的两个寺院密集的分布区。  相似文献   

18.
西藏的教育和科技事业在和平解放前是非常落后的。在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下,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均被三大领主所垄断,占总人口9s%以上的广大农奴和奴隶被剥夺了人身自由,更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当时的教育基本上处于以贵族教育为主的寺院教育阶段,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寺院教育、官办学校教育和私塾教育。西藏的喇嘛寺院不仅是学习研究宗  相似文献   

19.
从文学角度试析唐代牡丹与佛寺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会 《南都学坛》2008,28(3):66-68
唐代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繁荣昌盛时期之一,士人洋溢着蓬勃的朝气和乐观浪漫的精神,牡丹花以其丰盈华贵的自然特性迎得士庶喜爱;而广泛的国际文化交流和自由活跃宽松的思想环境也使佛教在传入中国几百年后发展到顶峰,牡丹文化和寺院文化碰撞出斑斓的火花,牡丹花在寺庙的佛事供养、佛教典故方面受到僧人的青睐,对牡丹的种植、培育,更成为增加寺院经济收入和吸引士人学子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张亦驰 《老友》2011,(10):70-72
西藏,除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之外.古老而又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更是令人惊叹不已。从文部古象雄文化遗址到雍布拉康、古格王国遗址、布达拉宫、大昭寺等,都显示了西藏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这也是藏、汉及其它兄弟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繁衍生息存西藏这块土地上的藏、门巴、珞巴等民族。创造了辽阔高原上的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