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新疆自乾隆朝统一之后的一个半世纪内,一直是重要的流放地。本文主要依据流放官员的诗文·从吟咏新疆各民族风情、赞同各民族友好交往、重视加强与协调民族关系这三方面论述清代新疆流人与民族关系。意在阐发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一部分,是多民族与多宗教并存的地区,是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的。特别是清统一之后,更是促进了民族友好交往,获得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2.
为积极促进新疆境内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有效应对分裂势力和恐怖分子的威胁,提升各民族共同维护新疆稳定的安全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崭新理念。本文从"社区"定义入手,采用民族政治学的分析视角,界定了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的基本概念,并在对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混合型民族社区建设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我国开展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3.
藏彝走廊是我国北方民族与南方民族沟通联系的通道,东西方向则是藏族与中华各民族之间密切交往交流交融地区,是民族交汇接触的关键区域和枢纽,在我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具有特殊地位与价值。藏彝走廊的民族格局是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步形成的。透过藏彝走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可以发现一个明显事实,我国各民族之间有很深的渊源联系,这既体现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也体现于各少数民族之间。藏彝走廊各民族的长期交往接触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与智慧,是一笔珍贵财富。藏彝走廊的各民族交往也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4.
基于内蒙古自治区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情况的田野调查,对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各民族之间如何维系和巩固交往交流交融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多民族杂居模式为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便利条件;相互依存的经济文化类型推进了各民族间广泛的交流和深入的实践;文化上的兼容并蓄增进了各民族间的理解和尊重;族际通婚使各民族以婚姻的形式促进民族交融。这些推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5.
新疆民族社会关系在党和政府的民族平等政策的引导下得到了根本的改善。然而影响各民族密切交流的因素还存在。作者认为消除形成民族交往围栏和隔膜的土壤,使民族间交流畅通无阻,这是各民族最终实现共同繁荣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清代新疆双语现象及其对各民族语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清代新疆双语现象的发展状况和各民族语言的相互影响情况的论述,反映了中央王朝与新疆以及新疆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新疆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对其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深入访谈,揭示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族际交往的现状及其对族际交往影响因素的态度,从而为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在他们看来,民族属性不是影响因素,他们很乐意与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同学交往,但是由于环境、宗教等原因的影响,在族际婚恋的问题上则比较谨慎。他们积极支持有利于族际交往的各种措施,反对不利于族际交往的阻碍因素。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歌颂祖国的统一,赞同新疆各民族友好交往,反分裂与反侵略等方面论述了清代西域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9.
清代是新疆多民族共存格局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新疆各民族进一步融入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时期。在新疆多民族共存格局形成和融入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屯垦是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之一。该文认为,清代新疆屯垦,实现了清朝对新疆的统一,使得新疆与内地之间的政治藩篱不复存在,新疆地区的各民族共处于同一个国家之中,并在长期融合的基础上,新疆各民族形成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相似文献   

10.
新疆民汉语互学现象的由来和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地区.本文通过对新疆民汉语互学现象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论述,真实地反映2000多年来,新疆的汉族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密切交往的民族关系以及共同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民族关系是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交往状态,属于社会关系的范畴.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而发展起来的新型民族关系,是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友好联系与交往,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以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为本质特征,它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利用“国家在场”的人类学分析框架,对乡村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表征、动力机制做出全景立体描述,总结其发展经验,以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基于G乡的田野调查,发现反贫困治理中的“国家在场”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全面交往、广泛交流与深度交融。新时期,必须坚持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必须坚持在发展中解决民族问题,必须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动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史料,从官方的翻译活动、佛经翻译、文学及其它翻译三个方面,论述了古代生活在新疆的各个民族所从事的翻译活动,反映了各民族之间尤其是各民族与中央王朝以及汉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依据新疆历史上所发生过的几次较大规模的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斗争史实,分析并提出了中华民族大一统观念及其形成的向心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统治阶级的开明政策等是新疆统一于祖国的历史要素。  相似文献   

15.
城市生活中不同民族成员的居住格局历来都是影响城市民族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民族互嵌式社区作为一种利于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居住方式而备受各个城市的关注。56种民族成分齐全的成都市在民族互嵌式社区的相关建设方面既凸显了符合本地实际的多重意义,还为实现各民族居民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文中简称"三交")创造了真实的社会环境和条件。文章认为当前成都市各民族居民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还处于浅层次的水平,其建设需要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始终关注现实的人,人的需要则是马克思关注的重中之重。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方式。马克思需求理论认为交往交流交融是一个从低层次需要走向高层次需要的过程。自然需要构成了各民族交往的基础和雏形,社会需要开辟了各民族的交流社会路径,精神需要拓展了各民族交融的精神渠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马克思需求理论体系分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当下正确把握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几千年来,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最终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而屹立于世界之林,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方向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本途径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交往交流交融"之中,交往是前提和基础,民族之间有交往才会有交流,有交流才会有心理上的交融,心理上的交融才会产生共同体意识。文章从社会心理学理论视角,着重探讨了影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几个重要社会心理因素,并结合当前我国民族工作的新思想,提出若干促进民族交往交流的社会心理路径与策略,以期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供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转型时期的新疆民族关系:现状及相关研究的实证检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新疆伊宁市的调查,我们从民族交往、民族通婚、民族迁徙和民族意识等方面考察了社会经济转型时期新疆民族关系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从政策安排和制度设计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调控对策,同时对一些国内外相关研究结论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和修正。  相似文献   

19.
多民族文化的演进是新疆文化多元性的古代元素,多民族文化的定型是新疆文化多元性的现代元素.当代新疆民族文化是多元民族文化,民族意识、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族际交往、民族节日和民族风俗等则是构成其文化多元的基本元素.  相似文献   

20.
当前,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广泛频繁;横向经济联合的项目不断增多,范围、规模不断扩大;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民族关系不断发展,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增多。由此而相应产生的各民族之间的摩擦、纠纷、利害冲突,以及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新问题也相应地增多了。我们首先应该肯定,这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