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罗伯特·弗洛斯特是当代美国著名的诗人。与他同时代的其他诗人不同,弗洛斯特极力反对激进的革命的诗体。他喜欢采用传统的诗歌创作方法,在这基础上,不断加以润饰从而形成一种新颖的,具有独特性的“弗洛斯特诗体”。 在弗洛斯特看来,宇宙万物都是一个隐蔽的含义,也就是附着在可见的事物上的看不见的事物;大自然犹如一座符号和形式的储藏所,一座“象征之林”。诗人这种颇有见地的看法在他的短诗《雪片》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田间是一位有卓越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杰出的诗人.他以“擂鼓诗人”蜚声中外诗坛,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了广大人民的喜爱.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田间整整战斗了五十年,出版了三十多部诗集,三部诗歌评论集.他的诗歌创作道路和诗歌创作经验,是十分丰富的.认真探讨和研究他的诗歌创作和经验,对于繁荣和发展新诗的创作,促进新诗人的成长是有极为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兴寄”说是唐代重要的诗学理论,它要求诗歌创作抒发诗人的性情,并通过“比兴”表现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杜甫更强调诗人的内在复杂情感与外在景物之间相互交融的关系。杜甫用他的诗歌创作实践了“兴寄”说.即在注重诗歌社会价值的同时,注重诗歌本身的艺术价值,从而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风。《秋兴八首》正是杜甫“沉郁顿挫”...  相似文献   

4.
19世纪加拿大联邦诗人兰普曼在他不同时期创作的诗歌里,以“诗人”和“诗神”为题材,就诗人应具备的特质及其人生观、诗歌创作的外部客观环境、诗歌优劣评定的标准等问题,明确或含蓄婉曲地阐述了自己的诗学观,折射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对他的深刻影响及其对诗歌创作发生学、诗歌的社会接受和积极的社会作用认知的深度。  相似文献   

5.
柳亚子在 1945年提出“旧诗革命”的口号 ,主张“诗人要有气节 ,诗人要有思想” ,这是对千百年来的“旧诗流弊”的批判 ,是他旧诗创作实践的结晶 ,是对当时诗人的鼓励和鞭策 ,对于今天的诗歌创作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1950年代穆旦的诗歌创作延续了他通过诗歌“完成自我”的主题,但其重心是向融入“群众”倾斜。分析诗人这一时期的心路历程和创作的10首诗歌,可以看出到“群众”中去是穆旦人生理想与诗歌创作的中心意识,但这种自我完成的尝试并不成功;准备努力融入“群众”中去的诗人最终不得不接受来自群众的批判,这构成了穆旦生命历程和中国文学史上耐人寻味的一幕。  相似文献   

7.
闻一多是中国新诗史上“新格律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他也是中国杰出的学者和民主战士。纵观其诗歌创作的历程我们发现,诗人的诗歌创作风格发生着嬗变。作为学者,他坚守着“唯美主义”的创作立场,但最终,他成了一名不屈的战士,其创作立场转向了“爱国主义”。我们从他的转变中感受到了一个诗人所经历的心灵的超越,感受到了他带给我们的巨大的精神震撼  相似文献   

8.
杨万里的诗歌创作经过了依傍前人到外师造化的历程。由于他跟大自然重新建立起嫡亲母子的骨肉关系,因而接触深入大自然的兴趣和勇气特别浓厚充足,对自然万象的观照和描绘非常敏锐灵巧。在所作的诗中,他既表现出自己深切感受和独特兴趣,也表现出自然万象的种种奇趣。自然万象不仅能给诗人以诗材、诗情、诗兴,而且能给诗人以美感的愉悦。这种以自然为师、源于生活的诗歌主张及创作实践,对今天的诗歌创作仍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召平作为陕西“70后”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创作鲜明的体现了“70后”的诗学精神,即对宏大叙事传统的主动疏离,从日常生活中开掘诗意诗情;诗歌中的乡土描写趋向理想化、浪漫化,成为诗人理想价值的寄托,诗歌中的平民情怀既是诗人乡土经验的重构,同时也是诗人自我认同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高启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号称“诗淫”的天才诗人,身处元末明初,其诗歌创作与文学观念具有易代时期独有而鲜明的特色。他针对诗歌是政治的附庸和工具的传统文艺观,提出并坚持文学主要的是诗人聊以自适和自得的特殊精神活动,是诗人用来抒发诗人内心情感的语言符号,他把诗歌当作一项神圣的事业来追求,并通过诗歌创作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精神上的满足,使他的诗歌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作为诗人,郭沫若不但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而且在中外诗论的影响下结合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提出了一系列诗歌创作的见解。作为诗歌翻译家,他就诗歌翻译进行了大胆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在理论上提出了“风韵译”、“创作论”、“共鸣说”和“以诗译诗”等诗歌翻译理论;在实践上有感而译,作译并举,译诗形式丰富多彩,译诗的音乐性特别强。因此,郭沫若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具有诗人译诗、知行合一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2.
李俊民是金代末年颇有成就的诗人。他的七言古诗 ,具有“寄怀深远”的特征和“奔腾放逸”的风格。前者更多涉及到作品的思想内容 ,却也表现了李俊民所擅长独到的表达方式 ;后者则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风貌 ,这是他的个性禀赋与效法前贤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试论雪莱的文艺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雪莱不仅是一位大诗人,而且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诗歌创作纲领。他主张诗要表现“永恒真实”,创造“美丽人生”;认为诗能给人智慧、劝人向善,鼓舞人们去探索、认识真理;强调想象和灵感在诗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提出诗人应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明达、善良、富于想象及善于向前人学习等特殊素质。他的文艺思想不仅在当时浪漫主义思潮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今天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恢复》是郭沫若同志前期诗歌创作的最后一本诗集,也是他基本上完成了由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之后创作的第一本诗集.无论从这本诗集的内容和形式看,或是从它在诗人解放前的全部诗歌创作中的地位来看,《恢复》都不愧是郭沫若诗歌创作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周恩来同志曾经指出:“郭先生是革命的诗人,同时,又是革命的战士.”①《恢复》正是郭沫若同志作为革命诗人、革命战士,用他的笔作为锐利的武器,为着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冲锋陷阵而留下的壮丽诗篇.  相似文献   

15.
清代乾嘉时期性灵派著名诗人张问陶主张,诗人只有崇真、缘情、举气、思变、仗灵,才能创作出“性灵”诗。其中“崇真”是诗歌创作的基础,“缘情”是诗歌创作的本质,“举气”是诗人的创作个性,“思变”是诗歌的艺术风格,“仗灵”则是指诗歌创作要依靠灵感。真、情、气、变、灵缺一不可,构成了张问陶独具卓见的诗歌创作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作为明中叶才情横溢的诗人,徐祯卿在文学创作方面进行了不懈的追索。本文首先从地域性、时代性、个体性三个方面分别论述徐祯卿诗歌创作中“情深”的基本特征;继而对徐祯卿诗歌理论,尤其是其吴中文学创作的理论总结《谈艺录》进行深入解析,从而得出诗人试图构架以“情”为核心的诗学理论体系的结论;最后总结出诗人在文学创作领域内对于以“情”为核心的文学创作新境界的理想追求,实际上是他深层心理结构在文学创作领域内的展现。  相似文献   

17.
远山境界     
古代有许多诗人在其诗作中,或借远山以寄怀,开阔胸襟,超脱尘世;或假远山以明志,抒发抱负,激励进取;或托远山以明理,阐述人生哲学。这种化山水之景为诗人心灵之境的情况,有人称之为“远山境界”。 陶渊明厌恶污秽的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乡,过着一边耕耘一边读书的隐居生活,认为自己好比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小鸟,从此可以在大自然里自由自在。他的这种生活情趣和思想境界,全部凝结在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里。南山就是庐山,位于诗人故乡柴桑(今江西九江县西)之南。“见南山”,自然是远望庐山。他常在远望庐山之中怡然自得,心旷神怡,全部身心融汇于辽阔、幽远、浩渺的大自然怀抱,一切世俗烦恼荡然无  相似文献   

18.
以威廉·华兹华斯为代表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强调诗人的情感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新古典主义重视的理性在诗歌中被放逐,华兹华斯尤是如此.虽然诗人自言自己并无系统理论主张,但他说若读者有心,自会发现其中的系统性.无论是诗歌创作还是诗人定位方面,华兹华斯都有别出心裁之处,其思想上可溯源到莎士比亚、弥尔顿的启示,下可感受到他对拜伦、雪莱、济慈等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及丁尼生、布朗宁等维多利亚时期诗人在诗歌创作方面的影响.他定义诗人的特质、职责等异于常人之处.其中,"沉默的诗人"是其诗论及诗人论的一部分,但是很少得到重视,所以是本文重点阐述之处.这个概念灵感源自诗人颇具诗人气质的弟弟约翰·华兹华斯,并且在诗人的诗歌创作中均有类似的形象.本文阐释了这一概念的来龙去脉,分析了该概念在其诗歌创作中的体现及该概念对当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远泰是以“阳光诗人”的形象亮相于中国当代诗坛的藏族新生代诗人 ,他最主要的创作成就体现在经历十余年历程而写的“阳光三部曲”之中。在这三部诗集中 ,远泰热情讴歌了这片神奇的高原和高原中生活的人们 ,也展示了自我与母族血脉相通的内在关系 ,融入了对藏族历史文化和生态发展的深沉思考。本文按三个诗集出版序列 ,分析了远泰诗歌创作中“返回母体”、“根部情结”、“地域意象”体系、“藏式汉语”词汇和“民族反思”等现象和问题 ,总结了远泰诗歌创作中的心路情感历程  相似文献   

20.
艺术与美学的精美建筑──论冯杰的诗歌创作庄向阳冯杰是一位颇为独特的诗人。早在80年代初,他便开始诗歌创作,就资格而言,也算是“新人中的老人”了;然而,近年来在创作上的突出表现着实能给人带来别一种新感觉。他长期居于无名诗人之列,近三四年间,先后在台湾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