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法治思想起源并完善于西方社会.中国建设法治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西方成功的法治经验和法治文明的成果.但是中国的法治建设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其法治现代化的道路必然不同于西方社会,具体表现在中国和西方近现代法治理念的区别.文章以自然法思想对法治理念的影响为主要视角,分析两者的区别,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2.
刘小凡 《东岳论丛》2012,33(5):176-179
西方的自然法思想历经曲折但经久不衰,在西方法律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对于法治社会的建设起了重要作用.而我国历史传统中一直缺乏真正意义的自然法思想,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法治观念.本文概述了自然法思想及其在西方法律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自然法精神在法治中的体现,分析我国传统法观念中自然法思想的缺失及自然法蕴涵的理念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礼法、刑法与道法:先秦法思想的三条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法思想有礼法、刑法与道法三条发展路径.礼法思想是中国古代法思想的起源,基于自然血缘关系而产生的宗法伦理是其核心要义.刑法思想是在解决战乱的社会需要中,以内刑外兵发展起来的以法治国的法治理论.道法思想是哲学意义上的法律发生学,道生法,以王霸杂之为社会治理的内容.先秦法思想演变的不同路径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与人治文化相对立,法治文化是指以法治为根本内核与追求目标的文化形态及其类型,是法治的"精神构成"或"精神属性"。在中西法治文化源流的比较意义上,传统文化浓厚的伦理色彩、终极关怀情结匮缺以及权力崇拜意识等历史因素,阻滞了当代中国法治文化的养成。同时,法治文化养成的现实因素体现在法治的利益性问题以及法治社会诸要素的关系问题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人的解放与法治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解放是法治具有终极意义的价值目标 ,两者乃是一种互动关系。本文通过中西历史的比较 ,提出人的解放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并揭示了思想启蒙于法治的巨大促进作用。进而认为 ,中国推行法治应以权利本位观为指导 ,注重对个体权利的保护 ,以破除依附性 ,促进和实现人的解放 ;另一方面 ,法治的实现有赖于主体人的解放 ,因此应重视人们法律观念的现代化和主体的觉醒。  相似文献   

6.
从古希腊到现代,"法治"理念流派繁多。要想深入了解"法治"、"法治社会",理解"法治"之真义,就必须全方位追溯历史。本文从古希腊开始,试图对"法治"思想的产生、发展进行梳理。对"法治"本意的探寻对于中国法治建设进程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西方社会心理思想刚刚起步之时,孟子在孔子社会心理思想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些新颖的观点和见解,成为中西社会心理思想发展历史比较的关键环节.本文着重对孟子在个性的社会化发展、个性与教育和环境、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群体心理以及管理心理等方面的社会心理思想进行了挖掘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中西和谐思想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本质相同而又特色互补。为了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客观需要,人类及其社会文明发展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在寻求"中西马哲学"的对话空间中,须超越中西和谐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吸收其思想精华与合理内核,并实现其整合创新,重构科学形态的辩证的现代和谐哲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未来发展的新形态,也必然成为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重大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9.
李越  陈喻伟 《兰州学刊》2013,(1):208-210
律师的社会责任即律师利用其独特知识构成、法律技能,以推动法治、提高公众对律师的信任以及对于法治的信仰为指向的各种实践.随着当代中国社会再次进入不稳定时期,律师群体亟须建立起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律师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而传统文化中荀子的人才思想和法律思想不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也为当代律师社会责任建设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韩非与马基雅弗利为中西法律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虽然不在同一个时代,然而他们的政治法律思想却有惊人的相似.对两人的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寻找其类似之处,探询其不同的原因,可以找出中西法律文化的暗合与差异之处,对今天中国的法治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朱元璋"重典治国"思想的产生及法律实践有其深广的历史和现实基础、心理和政治基础.明初所谓"重典治国",其实就是重刑治国,其重点在于重典治"吏".然而,尽管明初朱元璋实行的"重典治吏"严酷无比,但在一个集权专制的社会里,人治大于法治,"重典治吏"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在客观上造成了有害的后果.它给人们的历史启示是要从根本上根除腐败的痼疾,就必须崇尚法治.  相似文献   

12.
荀子与亚里士多德分别是中西传统政治理论基本框架的建构者,却又都是学术史上显眼的争议人物.二者共同站在了中西传统进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上.在温和的道德不足以维系人心、应付社会情势变化的现实面前,二者都放弃了单纯的理想之治,转而开创性地强调规范、制度的强制性对社会秩序的作用,较前人更加肯定和突出了法治的重要性.但不容忽视的是,这种对法治的强调丝毫没有动摇其思想体系中德治的根本性地位.二人均坚守着古典政治的根本精神,他们的坚守和妥协,带给我们关于人类思想进程的双重启发.  相似文献   

13.
论社会治理中的法治与德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治理模式应当是德治的还是法治的,不取决于人的主观愿望,而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从早期人类社会的思想遗产来看,德治和法治的思想都被提了出来,但是,在近代社会,人类选择了法治的社会治理模式,主要原因在于这一社会发展处在一个必须依赖法律来建立社会秩序的阶段。人类社会向更高阶段的过渡,也就是一个从法治走向德治的过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提出了法治的要求,但是,社会主义社会并不能够满足于法治,它需要在德治的社会治理模式建构中包含着法治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从19世纪起步的中西新闻比较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不同历史时期的中西报人、学者、传媒工作者从不同角度建构了中西新闻比较的视角、理论与方法,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呈现出多元的文化心态,指向西方化与去西方化的思维方式.尽管中西新闻比较充满矛盾与困难,但它依然是中国新闻改革的思想动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法治思想和德治思想最早均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二者相争、相抗又相互融合于每一历史阶段的治国方略中.在西方,法治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因素,以达法律道德、正义平衡.通过对中西方古代政治思想的简要比较,法治与德治在逻辑上的互补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在认识论的层面,对理解我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方略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蒋宝麟 《浙江社会科学》2013,(1):17-25,33,155,156
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是近年来学术界较为关注的领域之一。对乡村建设运动的研究,一直以来受到史学研究范式和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影响,其评价标准出现从"革命"到"现代化"的转变。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民国乡村建设运动进行的同时,当时知识界关于乡建运动的思想论争也随之而来。返回历史语境之中,探求时人的思想言说,可以发现乡村建设运动中的"革命"和"新旧中西"等问题的原初涵义及其对现实评价所产生的影响,以此揭示出研究过程中历史语境与现实关怀的互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化飞速发展的时代,然而历史研究并没有跟上全球化趋势发展的步伐.全球化的三个阶段对历史思想和历史研究分别产生了影响.近十几年来,历史学家虽然对各种形态的非西方社会进行了大量的历史文化研究,但他们并未能采用比较的方法,以全球性的眼光来看待历史思想和研究.各种文化之间可能包含着许多互相矛.盾的方面,要想把它们归入到一个系统中未免过于牵强.人们应该以一个广阔的全球为背景,从跨文化比较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历史研究的组成和指导作用,去探究历史思想和历史作品的转变,正确地评价历史学家及其历史作品,同时也要认识到各种文化思想和观点在历史作品中得到了更广泛的反映,它们同时也是这些作品的源泉.  相似文献   

18.
韩非法治思想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非是先秦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所提出的法治学说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当时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从韩非法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他所确立的法治的基本原则和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三个方面做了简单的分析和论述,并提出了评价古人思想所应采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西修辞学传统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修辞传统都对后来修辞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比较中西修辞学传统,着眼点既在异也在同。通过分析中西对言语交际的不同理解以及社会传统与社会语境方面的差异,揭示它们各自修辞传统形成的动因。  相似文献   

20.
中西德治与法治思想的历史生成及其人性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薇  胡伟希 《中州学刊》2002,(1):168-172
本文从人性论的角度探讨了中西德法之治的历史生成及其特点:西方法治理论或以“原罪”说的神圣预设,或以人性恶的世俗预设为前提,主张以外部法律约束人的行为的必要性;中国德治思想则以人性善的预设为前提,提倡从人的善性出发推己及人,通过道德教化的方式,从内部实现对人的治理。中西不同方向的政治建构可以互补并济。内举德治,外举法治,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