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精神本体论是把人的精神作为世界本体的哲学理论.精神本体论在近代大行其道的原因非常复杂,除了阶级需要以外,近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大发展极大地凸显了人类精神的作用,因而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成为一种潮流.笛卡尔、莱布尼茨、费希特和黑格尔是近代精神本体论的主要代表.近代精神本体论同样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我们应该承认其正面价值.  相似文献   

2.
对禅宗美学本体论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性论"是一种柏拉图式思维的产物,是建立在西方传统的逻辑思维(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基础上的本体论,因此"心性论"不可避免地染有西方传统思维的弊病;"空观"是建立在"非逻辑思维""模糊逻辑""悟性思维""不二思维"基础上的本体论,加之"空"为"非存在",因此它应是一种"非本体的本体","空观"是一种"非本体的本体"论,相应地,禅宗美学的本体论也应是"空观"的本体论.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仁学本体论立场出发,对李泽厚的《该中国哲学登场了?》与《中国哲学如何登场?》及其情本体论进行了分析评述。一方面,作者所持的仁本体论与李泽厚的情本体论都坚持儒学立足生生不息的日用常行之传统来谈论本体,从而两者有内在的共通性,但另一方面,李泽厚的情本体论往往还未能摆脱从心理学、人类学等角度来考察本体的倾向,因而未能从审美层面的情本体进入道德层面的仁本体。仁本体论是对情本体论"下一转语",使仁学的形而上学意义得到充分展开。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在存在意义上把技术理解为能将存在物摆置为"持存物"的"座架",揭示出现代技术的"最高危险"在于把人的目标和价值纳入到"操纵性权力"的政治推动.海德格尔试图通过技术本体论范式转换,为未来预设一种新的"本体论技术"概念:它并不简单地放弃现代"本体技术",只是强调人不再作为"座架"工具,而是以存在的意义建构一种与技术的自由政治关系.这一关系作为存在展现为"去权"的存在物关联就是"让存在"和"让自由":让存在参与到存在物那里,或参与到开放领域及其开放之无蔽状态.海德格尔借此将现代技术包容在"栖居"的空间中加以规定,确保在本真存在的自由意义上"让存在":突破单纯地以"让显现"的技艺、生产和制造范畴思考技术的现代本体论,把现代"本体技术"包容在以"让栖居"为本质的服膺于自然的"筑造"或工程实践中加以发展,从而把现代技术带向世界和平和生态保护的政治建构方向.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近代史上,谭嗣同是一个著名政治人物:他因参与"维新变法"而被处以极刑,成为"戊戌六君子"之一。同时,他还是一个著名思想家:他以"仁本体"为基础建构了一个仁学哲学体系。近期,为纪念谭嗣同诞辰150周年,围绕着其"仁本体论",河北大学哲学系师生数次专题座谈,研讨其"仁本体论"的建构、内涵及意义。在研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正""反""合"三个相对集中的观点。现将这些观点梳理、修订为一组论文,不仅作为对谭嗣同诞辰之纪念,亦希对儒学本体论的建构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近代史上,谭嗣同是一个著名政治人物:他因参与"维新变法"而被处以极刑,成为"戊戌六君子"之一。同时,他还是一个著名思想家:他以"仁本体"为基础建构了一个仁学哲学体系。近期,为纪念谭嗣同诞辰150周年,围绕着其"仁本体论",河北大学哲学系师生数次专题座谈,研讨其"仁本体论"的建构、内涵及意义。在研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正""反""合"三个相对集中的观点。现将这些观点梳理、修订为一组论文,不仅作为对谭嗣同诞辰之纪念,亦希对儒学本体论的建构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近代史上,谭嗣同是一个著名政治人物:他因参与"维新变法"而被处以极刑,成为"戊戌六君子"之一。同时,他还是一个著名思想家:他以"仁本体"为基础建构了一个仁学哲学体系。近期,为纪念谭嗣同诞辰150周年,围绕着其"仁本体论",河北大学哲学系师生数次专题座谈,研讨其"仁本体论"的建构、内涵及意义。在研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正""反""合"三个相对集中的观点。现将这些观点梳理、修订为一组论文,不仅作为对谭嗣同诞辰之纪念,亦希对儒学本体论的建构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8.
作为生活于时间和空间中的有限存在者,人总希望在有限的时空之外寻找到无限的宇宙本体或精神寄托,以实现自己的终极关怀,于是形而上学便成为一种永恒的诱惑。正是在这种诱惑的驱使下,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才制造出了自然本体论、神学本体论、道德本体论、历史本体论、情感本体论等各种各样的形而上学命题。然而不幸的是,人类的理性并不具备超越时空去探索超验本体的认识能力,我们也便无法建立一种具有学理依据的形而上学。通过认真的分析,我们不得不承认:自然本体论是不可能的,神学本体论是不可能的,道德本体论是不可能的,历史本体论是不可能的,情感本体论也是不可能的。本体如果存在,那也只能是信仰的对象而非认识的对象。正如我们没有权利把信仰变成知识一样,我们也无法将本体论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形而上学。这便是"本体论",即所谓"第一哲学"的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哲学本体论"是什么?通过研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可以认定,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绝非"自然、物质本体论",而是马克思自己提出来的"感觉激情本体论".马克思的本体论分为深浅不同的层次,是层次性多元的本体论,从"实践人本论"、"感觉激情本体论"到"实践爱本论"、"两性情爱本体论",层层深入.马克思的"多元层次本体论"包容量极大,是本体论的划时代转换,为"现代"和"后现代"的哲学本体论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是方向性、潮流性的.  相似文献   

10.
"自然"具有"存在维度"和"价值维度"双重涵义,这两种自然维度的涵义相应地在道家自然哲学的本体论和价值论上得以体现.从本体论意义上说,"自然"就是"道",是一种超越了具体自然界的绝对本体和终极存在.从价值论意义来讲,"自然"表现为一种追求生命本然意义和个体人格自由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社会”价值本体确立与认同的困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性观念在西方社会的确立过程,充满了理性的迷茫。现代性观念所造就的"社会世界"、"社会现实"和社会事实,就其实践创制和理论建制而言,是一个貌似严肃、实则充满鲜明而强烈的主观性意向的现代人的"观念游戏";在这一过程中,"现代性观念"之所以力图将自身设定为一种新的"社会价值本体"观念,其初始动机和抱负,就是要凭借理性自己,自主地造成一种有别于传统社会的新质的"社会共同体"现实;"现代性"实践展开的过程所昭示的,是其社会指向性本身的有限性以及生存论价值承诺的悖反性,这一现象促使我们反省这样一种深层次的学理性问题:谁之"现代性"?何种"社会"?这一具有"本体论深度"的诘问,无疑也是处在"现代性文化"历史境域中的中华民族在当代整体性的"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中必须自觉应对和担承的艰巨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12.
从修辞学的角度看,寓言乃是比喻,有其本体和喻体,《庄子》寓言自不能外。《庄子》寓言的本体就是他的人性之道、养生之道和治国之道;《庄子》寓言的喻体可分为神话题材、社会题材和自然界题材三类;其寓言的本、喻体之间的逻辑联系方式乃是“一本多寓式”,其优越性则在于寓言主旨可以得到多角度多侧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中国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都经历了从认识论向本体论的跨越。卢卡奇把社会存在当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从这种本体论出发讨论了审美(艺术)特性,但他的本体论没有给自然留下应有的位置,因而没有对自然美,对美的感性本质做出合理的说明。李泽厚把他的本体论叫做人类学本体论,并把审美与艺术置于人类本体之上,但有关“工具本体”与“心理本体”的二元设定,使它失去了内在的统一性,并最终导致了美与美学本身的解体。  相似文献   

14.
21 世纪中国美学研究二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健全现代美学建构的整体要求出发, 21世纪中国美学研究必须看到社会现代性追求在美学目标体系上的局限性, 避免在对“社会本体”的确认中淹没“个人本体”的存在意义; 应充分肯定审美现代性问题的理论重要性, 重新认识超越一般社会规定性和集体意志之上的个体存在价值。而探讨并实现传统思想体系与中国美学现代学科建构之间的有效对接,通过开发、 利用和转换本土学术资源, 使中国美学真正找到对外进行平等有效的学术沟通的对话性根据, 实现由传统向现代、 资源向成果的形态转换,进而形成真正世界的眼光和开放的胸怀, 则是21世纪中国美学研究的又一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5.
现代符号学理论对中国语言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它的引介、阐释和研究 ,使汉语语言研究领域形成了若干研究思想和流派。本文从语言本体研究及相关诸学科如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翻译学、文字学等方面对这种影响及其发展轨迹做了考察和论述。  相似文献   

16.
在反思与总结宋明儒学时,王船山对本体问题非常关注,且提出“太虚”“天”“太和”“道”多个本体概念。然而,本体只能有一个,那么,到底何为其真正本体呢?实际上,王船山乃以“太极”为真正本体,并从“太虚”“天”“太和”“道”多个角度进行疏解,进而对“太极无端”性质进行辨析。总的讲,他关于“太虚”“天”“太和”“道”之言说多为对张载思想的继承,而关于“太极”本体之言说不仅是对《易传》《太极图说》的继承,也是对《易传》尤其是《太极图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整体性范畴是当代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最重要范畴之一。它要求人们将事物及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视之为一个整体 ,要求人们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确立整体性范畴和整体性思维。其核心是在真正弄清事物各具体方面在事物整体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性质、关系、地位、作用、趋势等基础上 ,认识并按照事物的整体规律去促进其改变和完善 ,以满足主体性发展的需要。整体性思维的灵魂是全局性、辩证性、可持续存在和可持续发展性眼光 ,其关键是真实、具体、全面、过程性地把握事物的全局和整体。人和社会及其关系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 ,从总体上看 ,东方哲学具有将社会视为本体地位和首要价值的传统 ,相反 ,西方哲学则更强调人的本体地位和首要价值 ;全面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对此问题的科学回答。整体性是深化“全面发展”思想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在摸索如何实现中国哲学现代化的道路上,现代新儒家前三代学人大多都致意于重建形上学的努力,表现出自觉创构本体论的理论冲动和精神蕲向.作为现代新儒家之重镇,方东美没有如同其他人那样,承接宋明儒学以采取"新心学"或"新理学"的进路,而是归返于先秦原始儒家和原始道家并建立了"含情契理"的生命本体论.通过他探求"太初之指"、索寻宇宙人生之本体的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由中入西,最后又援西归中的学思心路;同时,从中也能够见出由提出"生命"这一核心范畴,到依循"体用不二"的传统论证方式阐发其功用,以确证生命的本体论意义和地位,进而展开整个思想体系的逻辑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实践本体论哲学,但传统的教科书体系仅从物质本体这个意义去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很大的局限性。造成这种物质本体论局限的根源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史实根源和物质本体论局限的方法论根源。传统教科书的物质本体论局限对从理论层面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对实践层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和教育都有很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20.
从神话维度、剑桥神话仪式学派和弗莱神话原型理论的关联性、还有方法论方面去探究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历史起点及其现代学术传统,是中国学术界在探讨中国文学人类学历史起点问题中的一种“共识”。这种“共识”既造成了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人类学”多元性研究的遮蔽,也造成了介绍台湾“文学人类学”研究状况时的某种“偏狭性”认识。中国文学人类学历史起点问题的探讨内蕴着“文学人类学是什么”的问题,只有对“文学人类学”的内涵做出较充分地解释,才能最大限度地划定其对象、疆域及范围等,中国文学人类学历史起点的问题才能够在逻辑上自洽,理论上被言说,被讨论。这就须注意“中国文学人类学”历史生成的思想史语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