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建设日益完善,城市中的公共空间也随之而增加,对公共空间进行科学、艺术地设计,是现代社会向我们提出的新的课题。本文对设计艺术中一个新的设计分野——公共空间设计作了阐述,并提出公共空间设计是在城市里用艺术来浓缩、来还原自然,打开通向自然的窗口,创造新的城市风景,创造人与自然的融合,强化人们的心灵联结,演绎历史以找到人们与历史的接点。  相似文献   

2.
城市空间的日趋复杂,使人们对公共环境信息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强烈。实现导向信息无障碍识别,帮助人们在陌生环境中自如行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公园是城市空间的一个主要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无障碍导向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具体分析公园导向信息无障碍识别与设计的基本要素、环境文化传达、人文关怀之间的关联。针对合肥逍遥津公园导向设计存在的识别问题,提出加强整体系统化,加强设计表现规范化、清晰化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3.
浅论城市公共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城市空间是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设计的,这些人是具体、富有人性的个体。环境以人为本是当代城市研究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强调研究城市空间中的人性化场所,以及如何创造符合人性化、美观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场所或景观不仅是让人参观的,而更重要的是供人使用,让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公共”这一概念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主题思想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公共标志体系标准化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升城市的管理功能,节省人力、资金和能源,使人们出行更加安全、方便、快捷,从满足我国城市快速发展的需求出发,探索建立我国城市公共标志标准化体系的最佳模式;借鉴国际先进国家城市导向图形符号体系标准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城市导向公共标志的设计和应用标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城市公共空间在现代的城市环境、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城市"容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运用轴线分析法、交通流线分析法、形态分析法、对比研究法和文献分析法等方法,对上海新天地作为城市容器的设计元素、设计手法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力图探求当代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手法的现状并从中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6.
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两者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城市整体形象建设中结合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注重公共艺术整体性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与环境建设中融入公共艺术,能够实现城市历史与文化的良好传承,并将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所具有的地域文化特色充分发挥。旨在对城市文化视角下的公共艺术整体性设计展开深入研究,并从整体性设计的城市文化、规划、建筑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度解析。  相似文献   

7.
城市公共信息系统设计理念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公共信息系统是围绕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场所的信息传达,涉及到城市规划、视觉传达、信息技术、城市景观与城市管理多个学科的交叉,具有视觉识别、信息搜寻、导向指引、文化传播等多方面功能.基于城市公共信息系统的综合性与跨学科特点,总结和评述了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公共信息系统三种主要设计理念——视觉图表信息设计、环境识别信息设计和数字交互信息设计等理念的来源和内涵,并结合城市公共信息设计案例对上述理念的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我国城市公共信息系统设计实践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8.
导向系统是城市公共环境空间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具有规划的系统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功能的特定性与环境的协调性等特征属性.通过对导向系统内涵与外延的探讨,可知导向系统是一门涵盖了规划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设计的综合性设计门类.  相似文献   

9.
作为城市和城市特定区域内标志性符号的城市公共空间,历来扮演着政治宣传和教化使者及人文景观的双重角色。经济发展的需求、土地资源匮乏的日益凸显以及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公共空间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先例,迫使我们对本国城市公共空间功能进行重新发掘和定位。不难发现,以经济发展为导向,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兼具现代化主题的城市公共空间,应是当代城市公共空间再造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10.
将框架媒介置于城市的空间信息传播的场域之中,从城市空间与框架媒介的关系、框架媒介的传播模式与传播形态、框架媒介的影响力三个方面进行传播学解读。框架媒介在城市空间信息传播中定位于城市公共空间,其属性是城市"静止"空间的及时传播,其核心功能是"分众传播"的构建与延伸。框架媒介具有"固定—强调"的传播模式及其"强链接"复合动力系统的传播优势,两者均体现出框架媒介灵活化的拓展应用功能。框架媒介对受众、社会及传播效果方面的影响力,促进了媒介空间化与空间媒介化现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当前,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创作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艺术与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的发展提高是同步的,直接影响到城市环境品质的提升,有效的表达了大众情感,发挥了审美资源的共享。公共艺术作为城市形象的关键要素,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越来越人性化和多样化。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公共艺术已经不仅仅是城市文化的载体,越来越具备满足城市公共空间中多样化需求的综合功能。未来,艺术家在创作中该如何权衡公共艺术价值与公众期待的关系将成为创作公共艺术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环境艺术设计与社会学的关系,以及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价值取向,分析了社会对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影响,从市民的教育价值、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强调了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社会价值体现,提出了基于社会价值的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13.
在万物皆媒的智能化传播时代,通过对书籍的文化特征和书店空间生产进行再编码,实体书店作为一种公共空间被赋予了新的价值.通过构建链接空间、交往空间、美学空间和想象空间,实体书店呈现出从场所向空间的过渡与转变.文章以合肥市实体书店为例,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生产性,探究实体书店如何延伸与拓展原有的物理空间,成为生产城市文化、情感、美学和社会关系的来源.旨在实现文化休闲空间和城市公共空间之间的勾连,并以此作为合肥市"大湖名城"城市空间创新下城市意象的独特展现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和建造的一百多年时间里,除设计思维、观念、方法与手段本身的不断演绎变化,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也始终与之同频共振。不同时期,作为介入景观的公共艺术的介入程度、扮演的角色、发挥的功能有所不同。论文对百年来公共艺术在西方城市景观中的角色演绎,揭示出艺术介入城市空间后,从塑造城市空间审美的重要力量转向生态美学的发展。同时在这一进程中,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即从物理空间走向精神场域的构建,成为当今城市景观最具鲜活的视觉文本,从而进一步认识艺术介入城市空间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5.
城市游憩是城市居民在城市空间里发生的闲娱活动。城市游憩空间是聚集人们闲娱活动的建筑物内部空间和建筑物外部空间。文章以公共、半公共性游憩空间作为考察对象,以西方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上古至现代)的典型城市为例,追溯、阐述这两类空间在不同历史时期以何种场所形式来实现对人们闲娱活动的聚集。  相似文献   

16.
公共空间在当下信息时代被众多大屏幕所覆盖,物理空间迅速媒介化,造成了对公共空间中的个体受众的信息冲击,迫使个体受众不得不被迫接受不必要的信息。文章分析了公共空间对受众个体的交互作用,指出了公共空间中的大屏幕的空间污染问题,提出通过智能交互手段解决公共空间污染的方法;然后从情感交互通道入手,通过给智能大屏幕添加情感隐喻的方法,设计了具有情感表现的智能大屏幕,通过主动视觉表现弥补降低空间污染时对信息传播的损耗。  相似文献   

17.
城市空间是城市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现代苏州城市空间研究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近年来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城市功能的演变、商业中心的转移、租界、建筑与住宅、城市规划与建设和公共空间等问题。这些研究使我们对近现代苏州城市空间的物质改造过程有较清晰的认识,但城市物质空间变迁与城市居民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仍有待继续阐明。聚焦城市公共空间,开展近现代苏州城市社会生活史和大众文化史研究,是深化近现代苏州城市空间研究的一个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越来越受学术界与大众关注,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二者的融合既有“工具技术”层面的融合,也有“内容价值”层面的融合。从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理论出发,结合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前沿成果和中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时代诉求,探索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与新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与内在契合性,捕捉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中新媒体艺术的更新意涵,寻找城市公共空间与新媒体融合的策略和创新之道。研究认为,加强宏观设计、开展系统研究、艺术化处理二者融合关键问题等策略是加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和新媒体融合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为科学评价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品质,定义了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分析了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属性,并建立了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品质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品质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最后以某滨水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为例,对其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分析认为:构建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科学评价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品质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市民共同享有的基础性公共资源,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承担着服务日常生活、增进社会交往、激发社会活力和促进城市公平发展等一系列重要职能,其背后更是映射了城市社会结构发展变迁的基础动力和深层影响,是完善城市空间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升城市社会治理能力的核心内容。基于社会属性思考,城市公共空间扮演着社会形态的物质载体、公共领域以及自由权力的对话场域等多重角色,通过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的交互关系透视,健康城市建设需要不断强化城市公共空间的社会属性,持续促进空间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双向良性互动,将空间权力向社会回归,以此捍卫城市公平正义,让城市公共空间从分化加剧的发展状态沿着良性发展轨迹走向善治。结合高质量健康城市建设与现代化城市治理目标,在梳理健康城市理念发展脉络与公共空间价值研究的基础上,对公共空间的基本属性和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的价值取向与治理内涵分别做出阐述,进而以健康城市治理为导向,从规划意识转型、规划体制建设、规划研究拓展3个层面系统论述公共空间规划的具体响应途径,指出结合城市治理内涵开展公共空间规划是高质量健康城市建设的时代所需,是对城市现代化治理目标的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