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3 毫秒
1.
林衍 《社区》2012,(3):62-64
警校毕业时,他琢磨着只要混上公务员,就是扫厕所都干。结果他"连扫厕所都没抢上",当上了一名城管。如今,干了3年城管的他将工作里的酸甜苦辣写成网帖,并迅速走红。有人评价其"不美化,不抹黑,在愤怒的口水中打捞城管",还有人称他为——  相似文献   

2.
武侠小说是中国文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侠的兴起及其与小说的结缘为切入点,探讨其文化特征特别是武侠小说中的"武"与"义",才能对武侠小说这一独特的文化存在作出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张恨水以"叙述人生"为基点的创作观对他的武侠小说创作有决定性的影响。这在他的《武侠小说在下层社会》、《论武侠小说》、《剑胆琴心.序》、《中原豪侠传.序》等一些由创作经验勾连起的关于武侠小说创作理论的文章中均有表现。从中可以发现,张恨水将现代世俗精神贯穿于武侠小说创作,以"反幻想性"对传统武侠小说进行了现代改良。  相似文献   

4.
大陆新武侠关键在于创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世纪以来,中国武侠小说经过了三次大规模的变革.21世纪兴起的"大陆新武侠"关键在于挝超越前人,达到武侠小说创作的新境界.当下中国武侠小说创作有一批很有实力的作家,但总体的创作实绩还不能说其"新",应有进一步的较大突破.  相似文献   

5.
金庸在十八年间用十五部武侠小说为我们诠释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武侠嘉年华",《鹿鼎记》是金庸小说创作生涯的最后一部作品,主人公韦小宝的人物塑造可以说倾注了他的毕生心血,融入了他对"侠"的全新理解。与之前的陈家洛、郭靖、萧峰、袁承志、令狐冲、胡斐、杨过、张无忌等大侠的形象有所不同,韦小宝可谓一个另类,他凭借着一股无赖痞相混迹于江湖与皇宫,如鱼得水。韦小宝独特的处世之道使他从街头地痞到官拜"鹿鼎公",成为金庸笔下最精彩、最特立独行却也最平民化的"侠义之士"。  相似文献   

6.
《华人时刊》2009,(4):36-36
据中新社消息,3月4日,"世界因你而美丽——2008影响世界华人盛典"公布了本年度首个大奖,85岁高龄的金庸荣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金庸是华人中最知名的武侠小说作家,被誉为武侠小说界的"泰山北斗"。他的新派武侠小说自创一格,塑造了无数雄奇宏丽的艺术形象,脍炙人口,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7.
"活法"这一重要的佛学思想,在金庸武侠小说创作中得到了较完美的体现,在他的整体创作思路和具体作品描绘中,处处有这样不断的自我突破和自我否定.如对武学的外部价值、内在修为以及智慧技巧等的探讨,都在不断的否定中得到了深入的突破,直接影响了他的创作轨迹,使他成为武侠小说领域空前的大家.后来的武侠小说作家虽然新人辈出,却仍然未能完成这一突破,而这是他们走向成熟必须要经历的.  相似文献   

8.
生命的承诺     
上世纪50年代初,他出生在台湾高雄一个极其贫穷的农民家庭。在他之前,父母已拥有11个孩子,然而他的出生却被邻里乡亲视为奇观,因为他是笑着来到人世的。因此,取名字时,父亲想叫他"林清奇"。去报户口的那天,接待父亲的工作人员恰巧在看武侠小说,书中有一个武功高人叫"清玄道长",于是建议给小孩起名"清幺",父亲想了想,采纳了工作人员的意见。8岁那年,他对父母说自己很喜欢写作,将来长大了要当一名作家。父母不知道写作为何事,更不知道"作家"是干什么  相似文献   

9.
小说人物作为作家所创作的对象,一经生产出来就成为了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他们甚至会反过来压迫作家.这种精神生产的异化现象,将激起作家对于人物的反抗.金庸的创作发生明显的转向,一反他以前的武侠小说而虚构出韦小宝这个"反武侠"的形象,就是这种反抗的结果.为了改变英雄式主人公造成的道德、能力、位势、命运压迫,金庸把武侠小说中需要仰视的人物变成了一个俯视的宵小形象,由此重新确立了创作者的主体地位,使自己摆脱了精神生产的异化状况.  相似文献   

10.
武侠小说研究的理论模型问题,已经成为武侠小说研究进一步深化发展的瓶颈。从还珠楼主的研究中,我们知道,武侠小说研究需要更加重视的是"第二世界"的建构,并由此建构起武侠小说研究的有效理论模型,带来武侠小说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在民国武侠历程中,还珠楼主是一个典型的存在。早在1948年,就出现了关于还珠楼主的研究著作。后人进一步提出"雄伟文体"和"生命哲学",为还珠楼主研究树立了两大支柱。至今,关于还珠楼主的学术研究,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学术逻辑、较系统的学术构成、较突出的学术亮点,可对武侠小说研究理论模型的建立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金庸2000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月云>,是一篇自传色彩很浓的作品.男主人公童年宜官真诚对待弱小者丫环月云,并对她产生"主人--婢女"模式的朦胧情愫.整个作品流露出忆念江南的"江南情结",都可以看成是金庸后来创作的武侠小说中倡导平等博爱思想、描写"一男多女"式情感关系、对江南和其他地域的描写笔法各异的源头.作者通过追忆童年经历,实际上为自己的武侠小说创作和人生道路做出了某种自我诠释,这篇小说是透视金庸其人及其作品的一扇窗口.  相似文献   

12.
武侠小说在20世纪中国命运坎坷,根本原因在于满足"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的社会下层青年民众想象性抚慰的武侠小说,本质上是幻想文学。这种幻想本质使武侠小说元语言与作为20世纪文化大势的"现代化"元语言形成了"动制分途",由此导致其在20世纪现代中国文化界因对"现代化"的态度变更而经历了曲折的历史沉浮。  相似文献   

13.
论21世纪大陆新武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大陆新武侠"简称"大陆新武侠",这-概念于2004年正式提出.大陆新武侠具有鲜明的不同于港台新武侠的特点:一是大陆新武侠的"江湖"表现了后现代语境下的现代追求;二是女性武侠小说作为一个突出的现象改变了武侠小说性别政治的固有格局;三是强调学养与智慧的武侠智性写作,丰富和提升了武侠小说的类型界域与文体品位;四是大陆新武侠的广域叙事,从知识立场上拓展了武侠小说的文体类型.上述特点,共同形成了短短几年来大陆新武侠创作的繁荣,表现着大陆新武侠巨大的类型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4.
金庸武侠小说所刻画的是一个特殊的世界,一个具有想象性、虚拟性和游戏性的远离现实的世界,它最大的特点及优长是娱乐性、消遣性,所以用现实的"真实"标准和要求来评价它是错位的,也是无效的.金庸武侠小说虽然具有某种"雅"性,但它从根本上讲是通俗文学.金庸武侠小说的"合法性"就在于它的通俗性,现在我们转而从纯文学这里寻求其"合法性",这是本末倒置的.  相似文献   

15.
叶笃正喜欢看金庸的武侠小说。这位荣获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气象学家,认为读武侠与他的工作“有关系”。他曾经对采访他的央视记者说:“我特别特别欣赏武侠小说里头有一个,你看见这个人,一个很好的侠士怎么怎么样,他已经是死定了,他忽然一下子出来了,是绝路逢生。这个东西对我很有启发,就是说你做研究工作,想了半天不行了,不行了,忽然一下子出来了,这个绝路逢生。”小说中的“绝处逢生”,成为他的科研箴言。  相似文献   

16.
体现在武侠小说中的民间智慧与欢乐精神,是衡量这一文类创作成功与否的突出指标.而武侠小说乃至所有通俗小说的情节模式,是特定边界与特定规则前提下的优化选择.实际创作中的"自由创造",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有限变异".  相似文献   

17.
自新中国成立前后到1951年,还珠楼主创作和出版了一批武侠小说。关于此时的写作立场,他发表了《从新写起》等表态性文字,显现出他对时代精神主动学习与积极靠拢的姿态。他此时期的作品如《力》《独手丐》等小说,通过特别的情节设置和语言表达,尝试对新时代的价值观进行较为充分的文学表现。然而,作为类型小说,他的这些作品无法摆脱固有的写作模式。当社会文化环境较为宽松时,他能够获得较大的写作空间;当环境逐步变得紧张时,他作为武侠小说代表作家,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批评和否定。从中国现代武侠小说史的角度来观察,可以看出"从新写起"的价值与意义。?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8.
谦逊的长者     
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在《女儿的故事》里诙谐幽默地记录了这样一段场景。在他教育女儿时,他的妈妈由于心疼孙女,挺身而出,指责他:"你敢训我孙女。我就训你。"而八十多岁的老太太、他的祖母,亦即他女儿的曾祖母也拄着拐杖在一旁帮腔:"侬骂我孙囡,我就要骂侬。"这个片段折射出中国四世同堂、儿孙绕膝的大家庭生活中,出现的隔代教育的尴尬境地:为了"管"孙辈,长辈一代压一代,威信扫尽,颜面丢尽,伤了和气不说,结果在孙辈心目中留下了阴影。据调查,在家庭冲突中,祖辈与子女两代人之间,因对后代的教育理念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连我们"阅过美女无数"的摄影师"不想",一进到店里,转过一圈,然后感叹道:"果然好多美女啊。"我知道,他说的"美女",是真正能称得上"美"的那种"美女"。不想说:"福州的咖啡店,大大小小我至少去过二三十家,但是从来没见过同家店有这么多美女。从老板娘,到服务员,甚至到来喝咖啡的客人,美女如云啊!"不想已陶醉了。我提醒他,"低调,低调,被夫人知道了不好。"他却得意地说,"我夫人知道我好色却不淫,男人喜欢美女不是错啊。"一句话,谁不爱美女?看美女,是正大光明、天经地义的事儿,只是要切记"眼看手勿动",嗯,特别是对于不想这种已婚男人来说。  相似文献   

20.
大陆新武侠呼唤"后金庸时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21世纪崛起的大陆新武侠小说创作群体,将武侠小说推进到了一个不同于"金庸时代"的新的武侠时代,虽然其特色明显,但其成就与金庸时代相比仍然存在着重大差距.大陆新武侠小说创作应该进入"后金庸时代",其所表现的新世纪"当下经验"是前辈们所无法经历的,但文化素养和生活学识则应大力补充,也应有意识地进行武侠自身的媒体革新,才能不仅仅满足于畅销,而更要追求长销,形成经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