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是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发展起来的一股比较强大的文化思潮,其发展有其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理论传承.本文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来展示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发展过程,从其历史的发展来看,中国文化保守主义产生的精神来源是儒家积极入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救民的内在精神,其本质是在传统精神关照下的文化创新和探索活动,但由于其理论的种种不足,并没有对社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正是由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理论不足使得其发展遇到了极大的障碍,能否成功跨过这道道障碍是文化保守主义存在发展与否的关键因素.虽然文化保守主义对中国现实社会未造成实质性的影响,但在理论上和精神上给了后人很大的反思,至少可以是文化发展的教训.  相似文献   

2.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学热”取代80年代的“文化热”悄然升温,保守主义在经历了激进主义的狂风暴雨之后,终于迎来了它的温馨岁月。随着保守主义在现代中国思想谱系中的重新凸现,大陆学人们开始回眸、反思与检讨近代以来的保守主义。在此之前,港台与海外学者已注意到近代中国保守主义思潮的探讨,重要成果如傅乐诗的《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保守主义》、艾恺的《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等。“国学热”出现之后,大陆学者探讨保守主义思潮的论著则有喻大华的《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胡逢祥的《社会变革与文化传统———中国近代文…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发展起来的一股比较强大的文化思潮,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及理论传承,它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中国文化的现代发展,其产生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故而有必要对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由来及其主要主张进行归纳,并在归纳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思潮在历史的进程、时代的变迁中一直相互冲撞、彼此消长。我们需要反思历史,探寻两者产生和存在的政治文化根源。在新的社会转型期,我们要实现从激进到改革的政治文化转型,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西方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哲学现代化两种哲学运动为背景,探讨20世纪土家族近现代哲学运动中的问题与思潮.20世纪土家族的新哲学运动是与20世纪整个中国哲学发展的大背景相一致的,在现代知识分子和现代意识生成的基础上,形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由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等多种思潮及相应的哲学问题,其中在五四前后期还形成了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等多种哲学思潮.20世纪土家族的新哲学运动是整个中国现代哲学运动的重要部分,在中国少数民族的哲学转型中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6.
20世纪 90年代 ,保守主义成为中国知识界争相谈论的热门话题 ,但保守主义究竟何所指 ,各人的理解并不统一。与柏克的西方现代保守主义不同 ,中国的保守主义主要是一种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主张弘扬民族文化传统 ,尊崇权威和秩序 ,批判现代性 ,反对激进革命。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的双峰对峙 ,是 2 0世纪中国文化论争的基本主题 ,任何全盘肯定或轻薄乃至敌视保守主义的做法 ,都是不可取的 ,应提倡一种历史的、辩证的研究态度和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7.
先秦诸子学在近千年间一直受到冷落,但在清乾嘉以后,尤其是19世纪中后期复兴思潮逐渐高涨,这与当时的儒学危机、文化保守主义以及西学的涌入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五四文化保守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复杂关系和建构现代民族文化身份是与中国文化现代性进程纠缠始终的两大问题.五四时期,在世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作为对激进主义知识分子现代性单雏体认方式的否定性回应,文化保守主义者在质疑进化论以暴露新文化运动的理论局限性的同时,亦从这两个方面展开了对文化现代性的理论设想.在这一意义上,五四文化保守主义中庸平和的主张背后所体现的仍然是一种现代精神,它理应和激进主义合力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建构进程.  相似文献   

9.
一股以接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的新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正在中国兴起,其背景是国内政治氛围的改善和国际关于东亚伦理的讨论,内在原因是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及其普遍价值。新文化保守主义重在回答中西文化关系及其未来走向问题,出现了契合论、对治论、优越论三种类型。新文化保守主义在历史主题、主体心态、思想旨趣上有积极意义,而在树立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精神等方面存在突出的局限。  相似文献   

10.
吴宓与新人文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八世纪末期,在世界历史上爆发了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伴随着法国大革命的浪潮,整个西方思想界对此作出了不同的反应。由此产生了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激进主义等思潮,并一直延续至今。在保守主义的思潮中,以白璧德为宗师的新人文主义最引人注目、影响最大,成了二十世纪现代保守主义的核心。人文主义通常又称人道主义,它于14世纪兴起于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意大利,15—16世纪在西欧  相似文献   

11.
从保守主义的角色演变看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进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过程中,保守主义在各个时期都充当了传统守护者的角色,只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它所扮演的角色也不断有所变换。这是因为他们所要保守和所能保守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少,同时在精神上却又越来越被放大,有时甚至显得很玄妙。在洋务运动时期,保守主义者几乎排斥一切西方文化,要保守住整个的中国传统不变。到了维新变法时期,"师夷长技"已不成问题,保守主义者乃要求师夷当止于工艺,中国传统政教制度不可变。到了排满革命高潮时期,否定传统政教制度又几乎不成问题,保守主义者乃呼吁要珍惜和保存"国粹",而"国粹"到底是什么东西,他们已经难以说得很清楚了。只能约略理解它们是一种民族精神之类的东西。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与民族精神生活密切关联的诸多领域也都将要受一番西方文化的洗礼,这时,保守主义者乃提出,真正值得保守和发扬的人类文化精神,在中国与西方,都深藏在古代先哲们的遗产中。这时的保守主义者,和他们的先辈们否定中西文化具有同一性不同,开始承认中西文化有同一性,只是这种同一性只存在于中西古代先哲们那里。  相似文献   

12.
中国政治文化的历史转型即由专制政治文化向民主政治文化的历史变迁.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理性超越,开启了中国政治文化历史转型的先声;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民本思想又成为中国人接受西方民主思想的中介和桥梁;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深刻的人性解放运动,提出了全面改造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历史任务.随着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加快,我们要弘扬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精神,在消除封建残余思想影响的同时,改造和利用民本思想,并与民主文化相融合,这是实现中国政治文化历史转型的重要途径.那种企图用所谓"新民本"思想作为政治文化建设目标的想法,实际上是一种历史倒退.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思想史上,早就有和谐思想的萌芽。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和"的思想。"和"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特征,是古代先贤的生命信仰和思维基础。中国人一直在追求政治和谐、社会和谐。传统和谐社会的特点是平均主义,是一种普遍贫穷的社会,而今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多元、有序、正义的社会。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的民权思想与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40年以后,中国开始了政治文化的转型,这是历史转折的时代。作为这个时代的巨人,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对当时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他的民权思想,对于开启民智曾起过良好的作用,启发了年轻一代,客观上有利于他们的思想由臣民意识向国民意识的转变,有利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向近代政治文化的转型。时至今日,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仍在继续。所以,重新解读梁启超的政治思想,不仅使我们对他有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使我们对现代中国的认识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15.
严复是我国近代伟大的启蒙思想家 ,他翻译《天演论》 ,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提出中国近代教育思想 ,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奠定了现实的文化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理想是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思想文化渊源,而中国先进分子的传统文化素养和近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思想源流。  相似文献   

17.
马启西创立的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是伊斯兰文化和中国儒家文化结合的产物,是伊斯兰“乌玛”理想和中国大同思想交融的结晶。刘智“以儒诠经”思想是西道堂创立的思想基础,西道堂是刘智思想的具体实践。西道堂充分表现了中伊文化的和谐共生与交流融通。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魏晋玄学思潮、隋唐佛学思潮、宋明理学思潮三个方面,分析了气功养生术与传统学术思潮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气功养生术作为一种养生之道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并把气功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提高到社会学术思潮的高度来认识。  相似文献   

19.
对偶是汉语语体系统和文体系统中的重要构成元素,是人们把对世界的认识摹写出来又渗透到高雅文化与民俗文化之中的一种语言表达式。对偶思维是一种耦合①性思维,集中反映了汉民族写作的整体思维和对立统一思维。考察汉语写作史可以发现:对偶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一种修辞方式,它更是汉民族写作的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隐喻的研究,已经从一种修辞手段的研究转化为认识世界和语言发生变化的重大课题和焦点课题。而对偶的研究,如对偶的形成与结构体制对汉语写作的认知意义;对偶所映射的汉族人的文化传统、审美心理;对偶的语体学意义和文体学意义;对偶与语体、文体嬗变和社会需求的关系问题等也应该是语言学中极有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中国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它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延伸,具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中国传统文化是毛泽东哲学思想深厚的民族根基和主要来源之一。探究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及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