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看,辜鸿铭英译《论语》是一项能动的译著活动,能够适应其个人角色、社会背景、译本选择等翻译生态环境.在与传教士理雅各译版《论语》进行对比研究的同时,通过分析辜鸿铭进行翻译活动时在适应其生态翻译环境基础上对语言维、文化维与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最终得出结论,辜鸿铭英译《论语》是一部获得最高整合适应度的优秀翻译作品.  相似文献   

2.
辜鸿铭所译《论语》在西方社会广受好评,经久不衰,成为儒经英译的典范。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在生态翻译理论关照下,从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译者中心地位的体现及多维适应选择三个角度来解读辜鸿铭英译《论语》,认为辜氏译本是一部整合适应选择度极高的佳作。  相似文献   

3.
阿来的边地少数民族作品《尘埃落定》向读者展现了解放前川西地区藏族人民独有的社会生活文化,经译者葛浩文的翻译后在国外受许多读者的追捧与好评。生态翻译学强调“适者生存”与“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小说所展现的生态意识不谋而合。采用定性研究,通过生态翻译学主张的三维转换理论研究葛浩文对《尘埃落定》的翻译,探索英译本的成功因素。研究发现,葛浩文在翻译《尘埃落定》时选择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流畅且容易为目标语读者所接受,也让目标语读者在其翻译中领略到不同国家的文化魅力,促进中国优秀文学作品对外传播的同时也对日后其他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的翻译具有借鉴性。  相似文献   

4.
《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基石之作,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在对经典的传承与发展中,语际翻译至关重要。在全球对“生态”越来越重视的背景之下,生态翻译学应运而生。“三维”转换方法是生态翻译学中的研究焦点,即可通过语言维、文化维以及交际维,对理雅各和辜鸿铭的两个英译本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并比较两位译者不同的生活经历、教育背景、双语能力和翻译目的等,提出二者在不同的翻译生态环境中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生态翻译学引介选择适应的观念,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具有极大的整合性,为翻译研究带来了新局面。本文用生态翻译学的翻译策略分析《江雪》的翻译,发现其在指导翻译实践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生态翻译学以整体翻译生态环境为平台,为译者提供了在选择与适应过程中选取最优译法的可能。作为文化印记载体的文化负载词是翻译生态环境中连通原文本和读者的关键,文化负载词的这个“惑”若在译本中得不到合理恰当的“解”,原文本便无法以完整真实的面貌在译本中得以展现,进而读者从译本中获得的文化体验也必定是存在损耗的。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看,以杨宪益夫妇英译本《儒林外史》和白睿文英译本《活着》为例,语言维度、文化维度、交际维度的文化负载词能够有效帮助译者实现“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的动态平衡。中国优秀文学的“走出去”乃至中国文化的“走出去”,需要以翻译生态环境中各个相关要素的考量为依据,以适应性选择为基础确定可行的翻译策略,采取适宜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7.
《论语》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论语》译本中比较有影响的是苏格兰汉学家理雅各在1893年翻译出版的《中国经典》中第一卷的《论语》,另一个争议大但有影响力的是中国清末民初辜鸿铭的《论语》的英译本。应用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研究两者在文化词语上不同的策略选择,以揭示中国古代文献的翻译规律。  相似文献   

8.
生态翻译学是翻译研究的新视角,为典籍翻译提供了一个新方向。本文借用生态翻译学理论与观点,提出中国典籍外译应坚持"适应/选择"原则、应该对译者的主体意识进行合理定位、应注重以译者为主导的翻译生态环境和谐统一建设。希望在丰富典籍翻译研究之时,也能为中国典籍翻译的跨文化传播提供方法论上的指导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白亚仁英译本《第七天》为例,将其中的文化负载词按照奈达对文化系统的分类进行划分,并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对其翻译效果进行分析,探析小说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研究结果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经过不断的适应/选择,采用直译、意译、省译、异化等翻译策略,力求协调译文与原文的和谐平衡,从而使外国读者能够得到与原语读者相同的阅读体验,从而助力中国文学作品走向海外。  相似文献   

10.
理雅各英译《孟子》是儒学经典《孟子》向西方世界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看,里雅各英译《孟子》,不仅是自身能力和兴趣选择的结果,而且也迎合了其传教的使命。译本的成功体现了译者在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下,做出了最佳的适应与选择。  相似文献   

11.
庞德对许多中国古典诗歌进行了英译,其荚译作品对美国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生态翻译学这个全新的视角来分析庞德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有助于明晰其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原因、过程以及影响,有助于我国的文学作品被更多的外国读者所接受,并最终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道德经》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汉籍外译史上也是被翻译次数最多的,"一战"后至今是它在西方世界译介最繁盛的时期,其中经久不衰的作品之一当属英国著名汉学家亚瑟·威利的译本。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来剖析该译本在汗牛充栋的《道德经》英译中始终独树一帜的原因,认为该译本顺应和谐的翻译生态环境,彰显以译者为中心的生态翻译原则,符合整合适应选择度高的生态翻译标准并体现出汰弱留强、适者长存的生态翻译规律。  相似文献   

13.
模因论和生态翻译论都基于达尔文进化论原理研究文化和其特定的翻译现象,两者形成一定共质层。模因论具有一定的生态特征,模因论与生态翻译论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有共通之处。两层面之间所追求概念交集相交的域越多,翻译的效果就越佳。文章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在这一共质层上对翻译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提出思考和看法,期望能够对当前和未来的翻译跨学科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汉语文化负载词负载着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信息,其英译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输和中西文化的相互交流。全球化语境下,英语世界化和全球文化"美国化"趋势明显,英语文化负载词在汉语语境中的传输远多于汉语文化负载词在英语语境的传输,中西文化交流极不平衡。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按照生态翻译学观点,改善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生态环境和优化其翻译策略可促进汉语文化负载词所负载的文化内涵在英语语境的传输,并维护汉语及其所负载的文化在全球语言文化生态系统中的民族身份和全球语言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  相似文献   

15.
金融英语专业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其术语的多而专。由次贷危机蔓延而成的本次美国金融危机也产生了大量的金融术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前不太常见的术语。生态翻译学是一门新兴的解释性强的翻译理论。在生态翻译学的指导下,选择了本次危机中涉及的重要术语,比较这些术语在汉译过程中的不同译法,分析这些译法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方面的适应情况,寻求重要术语的最佳翻译。  相似文献   

16.
在众多翻译理论中,多元系统论与生态翻译学虽然没有任何联系,但二者在某些理论概念与阐述上有着相近的思想。多元系统论将翻译视作一个整体,强调该系统与其他相关联的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但却失之于对翻译系统的内部运作状态做详细阐述。文章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运用生态翻译学的相关理论话语,将翻译多元系统视为一个生态系统,进而探讨翻译生态系统中的互相制衡机制,来补充多元系统论对翻译系统本身描写不充分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主客体关系的生态结构是动态的,是信息的互动与互为转换性的存在。在《声声慢》中,词人用特有的生态化的情境感悟自然物象,转换客体之物为主体体验之物。生态翻译学研究的对象就是"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问题"。文章选用许渊冲翻译的李清照的《声声慢》译文,从主客体关系的转换来探讨生态翻译,以期对古典诗词的翻译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陆羽撰写的《茶经》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典籍,其英译本对中国茶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具有极大的价值。从典籍文化翻译的视角,重点考察美国译者 Francis Ross Carpenter 的《茶经》英译本中关于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效果,并对译者英译过程中准确再现原语负载的文化内涵方面存在的得与失进行综合评价,为茶典籍翻译实践提供借鉴,以促进中国茶文化的有效译介和传播。  相似文献   

19.
从《长干行》三译文看汉诗英译中的模糊美再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模糊美学的发展,模糊概念引入了美学领域,模糊美成为模糊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不确定性是模糊美的主要特点。中国古典诗歌讲求“意境”、“情景交融”,体现了丰富的模糊美特性。英语诗歌虽然具有较严格的语法规范和严谨的逻辑关系,仍然把对模糊美的追求作为最高境界,这使得英汉诗歌翻译成为可能。不过由于不同层次的语言规则和文化背景,英汉诗歌中的模糊美再现具有相当难度。通过对比李白所作的《长干行》的三首译文,阐述了汉诗英译中模糊美再现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再现模糊美的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