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宴飨,是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面貌及社会风俗和伦理观念的透视口。东汉时期的宴飨因其时代的特性亦具有除休闲享乐之外的政治功用。朝堂之上君主频频宴邀功臣宿将,是笼络与控驭臣下、维护政权稳固的一种帝王策略;臣僚之间的往来宴会以及形形色色的"鸿门宴"背后,则更包含着各种复杂的政治动机。纵观前、后期帝王举行宴饮的不同动因,亦可折射出东汉一朝政治生态的嬗变。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诗经》具有强烈的理性精神,这种理性精神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主要内涵在史诗、祭祀诗、宴飨诗、抒情诗中均有突出表现。《诗经》的这种理性精神并不是静止的,有它合规律的发展过程,即由理性到非理性的过程,《小雅》、《国风》中已经显露出了非理性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周代是我国造酒生产发展的重要时期,酒在人们的政治生活和宗教活动中的作用十分重要。《诗经》中有许多作品表现了周代的酿酒、饮酒等活动,这些诗篇的主旨反映出隆礼、重德的文化精神。其中"祭祀诗"反映出酒与周人宗教生活的关系,酒是沟通天人关系的重要媒体;"宴飨诗"直接描写王室贵族的饮宴活动,体现宗族团结、敦结亲情的礼义之道;"农事诗"表现周代春祈秋报的祭祀礼仪,以及酒的生产和使用情况;"谏酒诗"是对饮酒活动的规谏,体现周代酒德观念对生活和行事的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选》诗有“公宴”类,其界域定位为吟咏所参加的公卿帝王宴会。建安公宴诗,描摹宴饮场景,抒发情感深具个人色彩;西晋公宴诗,多应命之作,多歌功颂德;东晋未来齐梁公宴诗,吟咏他事成分增加,且多自然景物的描摹。公宴诗常常是集体文学创作活动的产物,常与文学集团的形成发展有密切关系;由此而言,宴饮主持者也有出色的吟咏宴饮之作。公宴诗起源于《诗经·小雅》、《楚辞》对宴饮及宴饮场面的述写。  相似文献   

5.
元代回回人音乐生活的伊斯兰色彩,包含宗教和地域两方面涵义,大体可从《伊本·白图泰游记》中略窥一斑。元代回回人在宗教用乐、仪仗用乐和宴飨用乐三方面承袭了当时伊斯兰地区的用乐风俗。宗教和宴飨的音乐生活,对于回族音乐的形成起重大而持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夸富宴"是一种古老的民俗,在馈赠的背后,隐藏着交换的动机和保证交换得以顺利实现的暴力机制。它与后世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等诸多领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也存在"夸富宴"这一习俗,《诗经》中的宴饮诗便与"夸富宴"有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宋代闻喜宴诗,是专门为新科进士而设的国家级宴会中形成的诗歌,是宋诗之林中的一种。研究宋代闻喜宴诗,分析其类型,知其有会中诗、会外诗、回忆诗等,辑录了一批会中皇帝的赐诗;这些诗篇具有文学史料价值,可补《全宋诗》之漏。  相似文献   

8.
细览西晋诸贤之诗 ,并将其与建安、正始诗歌比较 ,不难发现西晋诗歌独特的审美特征。概言之 ,西晋诗歌独特的审美特征具有两种质的规定性 :一是“力柔” ,二是“采缛”。  相似文献   

9.
建安公宴诗在抒情内涵和语辞表现方面所反映出的艺术风貌中深具 论 建 安 公 宴 诗 及 其 典 范 意 义              “风骨”的精神气质 ,而且它对于公宴题材的确立 ,表现内容的开拓及其艺术风格和技巧的示范作用都决定了其具有典范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赋得体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形式,它脱胎于齐梁公宴诗,流行于陈隋,至唐代大放异彩。初唐赋得体诗扬弃"六朝锦色",开启了"唐三百年风雅"之盛;盛唐赋得体诗恢宏阔大,自然浑成,尽显大唐气象;中唐赋得体诗体悟精巧,细致精雅;晚唐赋得体诗在苍凉末世的余晖中徐徐落幕。起自唐代赋得体的省试诗,具有规范的制作标准并体现出特殊的心理期待。学界对于唐代赋得体的研究,目前尚停留在概念的界定与省试诗和应制诗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西晋诗人张协仅以十余首的存诗,便被钟嵘奉为上品.究其原因在于其诗能够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来反映时代特征;景物描写方面形成了:文体华净,少病累,又巧构形似之言的写作特点;结构上初步形成了"景-情-理"交替的叙述格局.这对后代山水田园诗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赠答诗在西晋形成一个创作高峰,受当时社会风气和文化精神的影响,西晋时期的赠答诗呈现出风格绮丽、柔靡,思想内容单一、空泛的特点,其内容主题可以细化为颂美吹捧类、品评人物类、思念亲人类、代人赠答类和爱国抒怀类几种。  相似文献   

13.
青铜钟乃众乐之首,然而其功用问题却一直未有较为全面的总结。如若不将青铜钟的起源梳理清楚,就难以论述明白它的发展脉络。青铜钟的功用主要是祭祀宴飨、演奏乐舞、象征等级地位、赏赐臣下和军用目的。起源问题主要从文字学和考古学两个角度予以探讨,后者中又包括"北来说"、"南来说"、"南北交流说"以及其他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4.
曹丕的"诗赋欲丽"说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说,摆脱了儒家诗教的束缚,是曹魏、西晋诗歌审美自觉的两个里程碑。曹丕所论"丽"是指诗歌的文辞华丽之形式美,反映了审美自觉开端阶段的认识,但在中国诗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陆机所论"绮靡"也指诗歌形式美,包括辞采华丽和音韵和谐两个方面,并且还初步涉及了形式美的原因,反映了审美自觉发展阶段的认识。从"丽"到"绮靡"的审美认识预言了魏晋南北朝重形式美的发展趋向,引领了魏晋南北朝重形式美的文学风尚。  相似文献   

15.
陆机诗歌用赋主要表现为用赋之法、用赋之辞、用赋之意三种形态。这三种形态既涉及外在形式又涵括内在蕴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构成一套完整的陆诗用赋体系。陆机诗歌用赋是在西晋崇儒尚雅的文化场域中形成的,彰显出修辞、劝讽、用事等多维的古代文学传统,更是陆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文学思想的折射与实践,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西晋太康诗风繁缛之成因。因此,陆机诗歌用赋具有鲜明的诗学与赋学、诗史与赋史等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其中收录了大量跟酒有关的汉字,这些汉字的字形和字义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汉民族的酿酒技艺、饮酒习俗及祭祀宴飨之礼等内容,折射出丰富灿烂、博大精深的中国酒文化。  相似文献   

17.
孟浩然集中之卢明府探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书局点校本《全唐诗》载孟浩然诗共二卷,计二百六十四首,其中所涉及与卢明府相过从者凡六诗:《陪卢明府泛舟回岘山作》、《和卢明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什》、《卢明府早秋宴张郎中海园即事得秋字》、《同卢明府早秋宴张郎中海亭》、《卢明府九日岘山宴袁使君张郎中崔员外》、《同卢明府饯张郎中除义王府司马海园作》。六诗中之“卢明府”,论家多认为是卢象,其根据乃《卢明府早秋宴张郎中海园即事》诗下注“一作卢象诗”,而卢象集内(此指《全唐诗》卷一二二)亦确载此诗,题上也确无“卢明府”三字。主此说者,首为李嘉言先生(见《古诗初探·全唐诗校读法》),继而有陈贻焮先生(见《唐诗论丛·孟浩然事迹考辨》)。李云:  相似文献   

18.
《孟浩然集》中的《卢明府早秋宴张郎中海园即事得秋字》、《同卢明府早秋宴张郎中海亭》这两首诗 ,前首确为孟浩然所作 ,后首当为张郎中 (愿 )所作。  相似文献   

19.
本时期诗论形态得到了一定发展 ,除了《典论·论文》,书信和诗序论诗也值得重视。尤其是诗序 ,有其出现的必然因素 ,为西晋人论诗开启了法门。本时期诗论内容之一是缘情 ,只是不太明确。但这和欲丽之论一样 ,都是对诗体独立的佐证 ,且为西晋“缘情绮靡”诗论的先导。当然 ,本时期亦有不少传统儒家诗教的东西 ,但对现实诗论缺少关注。  相似文献   

20.
《孟浩然集》中的《卢明府早秋宴张郎中海园即事得秋字》、《同卢明府早秋宴张郎中海亭》这两首诗 ,前首为孟浩然作 ,后首当为张愿 (张郎中 )所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