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蒙古和宁《西藏赋》、吉林英和《卜魁城赋》、大兴徐松《新疆赋》为代表的清代乾嘉道之际的边疆舆地赋,以其鸿篇巨制和鲜明的边疆地域特色而最早当在光绪九年(1883年)由元尚居汇刻为《西藏等三边赋》。论文就《新疆赋》,从作者、版本、内容、文学特色、价值等几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2.
清代边疆舆地赋的征实性——以《西藏等三边赋》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有清一代,边疆舆地赋的创作蔚然大观,其代表为《西藏等三边赋》,突出地体现了征实的性质和特点,与此相联系,向来被视为地理著作。其征实性,不但体现在作者的意识上,还体现在赋作的内容上。其之所以具有强烈的征实性,原因概略有四:一是与清代地理学思潮的兴起有关,二是受当时学术风气尤其是考据学的影响,三是作者本身就是地理学者,四是作者都亲历过边疆地区。而清代边疆舆地赋的征实性,贯穿了强烈的边疆意识和经世思想。  相似文献   

3.
《西藏赋》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一篇以赋体的形式描写西藏的历史文献,对了解清代西藏社会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本文在解读《西藏赋》风俗文化的基础上又做了简要的评论和概括。  相似文献   

4.
和宁及其《西藏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赋》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和宁任驻藏帮办大臣时所作的一篇描写西藏独特地貌与历史文化的地舆大赋,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唯一的一篇以西藏为题材的赋作。该赋不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与方志学价值,而且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与审美价值。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此赋及其作者和宁缺乏研究,至今尚未看到有关的单篇论文,亦无标点注释本流传。对此,本文不揣浅陋,欲对和宁及其《西藏赋》进行初步简要的论述,以求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5.
清代著名学者徐松,在遣戍伊犁期间,驱驰万里,遍历新疆,先后撰写了被称为"西域三种"的《西域水道记》《汉书西域传补注》《新疆赋》,以其鲜明的边疆史地特色而广为流传。《新疆赋》《西域水道记》对清代新疆屯田多有记述,是了解和研究18至19世纪新疆屯垦开发及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蒙古和宁的《西藏赋》、吉林英和的《卜魁城赋》、大兴徐松的《新疆赋》等《三边赋》,既是赋作精品,也向来被视为史地著作。《新疆赋》对南疆、北疆的历史分别进行了叙述,尤其侧重于清政府统一新疆的历史进程。《新疆赋》对今天了解清代中叶及以前的新疆简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当然,其中也有若干舛误之处,这是在参考和引用时值得注意的。  相似文献   

7.
清嘉庆道光间文人林联桂,诗文词赋众体兼具而著述丰富;其赋作紧贴朝廷政治而有示才求进之用;所撰《见星庐赋话》既有对陆葇《历朝赋格》的承袭,又有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评清代律赋的己见新意;林联桂在清代赋学史上颇具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戴纶喆编纂的《汉魏六朝赋摘艳谱说》刊刻于清光绪七年,是清末重要的赋学选本,其中“余说”一卷,分总论、辨体、相题、布局、措辞五项评述律赋作法与赋学理论,体现出作者较高的理论识见。然因戴氏文名不显和此书流布不广,《汉魏六朝赋摘艳谱说》和戴纶喆对赋学的贡献至今隐而未彰,不为学界所重视。戴氏此书的理论贡献主要有以下两端:一是以字法、句法、章法为中心的律赋学批评体系的建构;二是体现出晚清古学复兴思潮下以古入律、古律汇通的赋学风尚。可以说,《汉魏六朝赋摘艳谱说》是清代赋学的收关和总结,具有观照清代赋论乃至历代赋学的学术意义,在赋学批评史上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
曹雪芹《警幻仙姑赋》不仅单纯地建构了《红楼梦》的小说情节,而且蕴含着深刻的赋学意义。以赋学视角加以考察,从诸本中异文情况可探出该赋在曹雪芹手稿中的原貌。同时,联系清代赋史,也可探究曹雪芹的赋体创作倾向,并将其赋学理念归结为在“师楚”基础上“融古合今”。  相似文献   

10.
论赋中的闲情模式李丹博昝亮在中国历代赋作中,闲情模式的赋迥异于其他类别的赋。唐代的《艺文类聚》卷十八和清代的《历代赋汇》外集卷十四、十五及逸句都收闲情模式的赋作,却将其置于美人赋或美丽赋中。原因主要是赋这一体裁具有《楚辞》香草美人之传统,以情为表,虽...  相似文献   

11.
法式善《同馆赋钞》与清代翰林院律赋考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翰林院馆课、散馆、大考均考试律赋,于是继唐代之后,律赋在清代又一次呈现兴盛的面貌。大批馆阁赋集纷纷涌现,其中汇集乾嘉时期翰苑考赋之作的法式善《同馆赋钞》最具有代表性。《赋钞》中赋作体现了赋与学术的结合、讽喻的消解以及颂圣之风的昌炽、清秀的赋风等特色。馆阁赋在当时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蒙古和宁《西藏赋》、吉林英和《卜魁城赋》、大兴徐松《新疆赋》,以其鲜明的边疆民族与民俗特色而在光绪九年(1883年)由元尚居汇刻为《西藏等三边赋》。其中《卜魁城赋》所涉及的民俗,如居住与出行、生产民俗、民风民俗、商贸民俗等方面,对我们了解和研究清代黑龙江的民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蒙古和宁的《西藏赋》、吉林英和的《卜魁城赋》、大兴徐松的《新疆赋》,以其鲜明的边疆民族与民俗特色而在光绪九年(1883)由元尚居汇刻为《西藏等三边赋》。论文就其中《新疆赋》所涉及的新疆民俗,进行了较为详细论述考,如民居、园艺业、物产、商贸、岁时节日、礼乐教化等方面,对我们了解和研究清代新疆的民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以"雅乐"为尊是《历代赋汇》乐曲赋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这体现的是《历代赋汇》辞赋与礼乐思想同源的文化内涵。笔者将音乐学知识引入辞赋视域的同时,以《大合乐赋》为例,导出辞赋中体现的乐制、礼制、音乐观念,言说辞赋与音乐互动的礼乐文化内蕴和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大乐赋》是中唐白行简创作的一篇淋漓尽致地描写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以及不同场合下男女性事的赋体作品,在现存先宋文学中是绝无仅有的。唐代社会的性事开放,道教房中术的盛行,文人与歌妓、女道士的频繁交往,是此类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大乐赋》的性描写是应当扬弃的,但作品也有难得的认识价值、社会史料价值和语言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1980年以来,中国赋学研究进入鼎盛时代,著述达数百部之多,其中马积高《赋史》、龚克昌《中国辞赋研究》、叶幼明《辞赋通论》、何新文等《中国赋论史》、许结《中国辞赋理论通史》价值尤高。这些著作或开疆拓土,引领一代风气,或体大思精,建构赋学理论体系,堪称是当代赋学研究之经典。  相似文献   

17.
《芜城赋》是历代赋家的名作,也是鲍照的代表作之一.“芜城”即广陵城(今江苏扬州市),此文乃是作者登广陵时所作.广陵城为汉初吴王刘濞所建筑.雷琳、张杏滨《赋钞笺略》注引《舆地志》说:“羌城即古邗沟城.吴王濞故都,在今扬州府城东.汉高帝十一年灭黥布,封兄仲之子濞於吴,景帝三年(公元前一五四年),濞连七国反,兵败走越,越人杀之,国亡.景帝更名江都,封其子非为江都王”,详细注解了广陵城的变迁历史.粗看起来,本篇似乎是作者登城吊古之文.中所写“当昔全盛之时,车挂(车彗),人驾肩,廛闬扑地,歌吹沸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清代赋学中的几个理论问题,包括清代赋学的复兴与帝王的作用,清代的学术流变与赋学发展史的分期,清代的赋体分类,清赋时代不能看成是八股文赋时代,清代律赋对唐代律赋的继承和超越等,是对清代赋学鸟瞰式的观察与体认.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产生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文学作品即是这灿烂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即以赋体文学而言,自战国至清代,名家辈出,名作蜂起,略无间断,浸浸乎盛矣。梁萧统组织编辑的《文选》所收赋作,凤毛麟角而已,且止于宋、齐间之作。《文苑英华》收赋千余篇中律赋居多,约占三分之二。宋姚铉编辑的《唐文粹》所收者以古赋居多。清张惠言《七十家赋钞》也不过206篇,且截止北周庚信之作。唯康熙四十五年陈元龙奉敕编辑的《御定历代赋汇》共184卷,收赋4161篇,为迄今录赋最多、时代跨度最长之赋体文学总集。然亦非清代以前赋作的全集。至于赋论,自汉代扬雄以下,虽代不乏人,但多片言只语。堪称专论者,除刘勰《文心雕龙·  相似文献   

20.
《文选》将赋按照题材分为十五类目,其中"哀伤"一目选赋篇数最多;"哀伤"题材最早可上溯至先秦的《诗经》;"哀伤"赋选文无论在内容题材上还是艺术表现上都极富特色,具有代表性;不同历史阶段哀伤赋创作的不同特征,既呈现了哀伤赋的发展流变,也凸显了《文选》"哀伤"赋选文的合理性和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