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聂正楠  郑华 《南亚研究》2020,(1):1-20,148
自20世纪90年代战略文化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以来,从战略文化视角解释印度外交战略的研究不胜枚举.学术界对印度战略文化的研究普遍受到文化“稳定性”、“持久性”等基本特征的限制,主要从静止的视角围绕其起源、属性与形态等方面展开论述.本文试图从动态视角理解印度战略文化,构建战略文化生成与变迁理论框架.通过对战略文化的类型划分发现,印度在冷战时期形成了防御为主、进攻为辅的协调型战略文化,冷战后形成了强进攻性偏好的冲突型战略文化.作为印度战略文化变迁的首要条件,环境认知推动了印度国内政治程序的修正,从而影响了战略文化变迁.具体而言,国际体系环境的变化重塑了印度决策精英对国家安全的判断,并内化成新的观念体系.全新观念体系驱使决策精英行为偏好改变,且通过国内政治程序的修正上升为特定取向的国家战略偏好,最终生成全新的战略文化.  相似文献   

2.
文化战略是一种资源性战略,以文化资源为基础,是整体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服务于国家的总体利益。宗教是印度文化资源的主体内容,对印度文化战略具有本质影响。印度宗教有印度教、佛教、耆那教、锡克教等本土宗教和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两大类。因之,印度文化战略的宗教底蕴十分深厚,体现于形成和实施等各个层面。就当代印度而言,其文化战略的本土宗教色彩尤为浓烈,具有印度中心意识、独立自主意识、宗教大家庭意识和非暴力意识等特点,为印度政府和印度民间的"共识",成为印度凝聚国民情结、发展对外关系和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3.
南亚地缘政治构造与印度的安全战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南亚不仅是中亚的腹地 ,而且是印度洋北部边缘从红海到马六甲海峡这一弧形战略地带的核心。这一事实决定了印度对威胁的判断受两大地缘政治现实的影响 :来自陆上的压力和来自海上的挑战 ,因而印度的战略视野、特别是国家安全被放在一个远大于南亚区域的、伸展开来的战略框架中去整体统筹。南亚权势结构的不对称性、以印度为中心的区域地理特征、英属印度的战略传统、冷战的经验教训以及冷战后地缘政治的重大变更 ,使得印度主要依凭“自助”战略致力于“地区核心”这一目标。基于历史经验和南亚地缘政治构造 ,印度在思考和制定安全战略时无不同时注意陆上和海上两大方向 ,但印度作为陆海复合型国家所具有的天然缺陷从根本上决定了其安全战略面临的困境 ,特别是其安全战略目标并不能始终如一地定位于“地区核心”这一点上。  相似文献   

4.
杨晓杰 《探求》2012,(3):98-105
进入新世纪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和改革开放的扩大,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对中国的文化渗透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扩展和延伸,而在国内,因为主流价值观念弱化所导致的价值认同危机等,也严重侵蚀、危害着我国的文化安全,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着多方面的严峻挑战。由于文化安全对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国家文化安全意识,从战略的高度探寻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规律,以此来制定国家文化安全战略,从根本上保障国家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5.
2009年金砖国家机制形成后,印度对这一机制的态度从不太看好到越来越重视金砖国家的内部合作和国际影响力。通过这一机制,印度把经济、政治和安全等关切充分表达出来,其战略目标也开始浮现。印度的金砖国家战略有显性和隐性之分。从表面看,印度意欲吸引其他金砖国家的大量外资,试图改善与这些国家的贸易逆差,积极学习其发展经验,这些战略诉求基本上是经济方面的。从深层看,印度力图营造良好的入常氛围,创造处理安全问题的良好环境,并为大国崛起布局谋划。印度的金砖国家战略是综合性的,实现这些战略目标,需要强力和效率。  相似文献   

6.
现实主义取向与道德尺度——论印度战略文化的二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印度战略文化,尽管存在着学理上的争议,但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印度很多战略操守仍能从印度历史特别是战略思想史上找到其渊源,即考底利耶主义和阿育王思想传统持久深厚的影响。印度战略思想传统上的现实主义取向和道德尺度这一根本性的价值分野,使得印度战略文化呈现出典型的二元化特征,即在战略思维、安全观念和战略倾向三大方面均呈现明显的二元色彩。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印度加大了与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和越南等国家的战略合作,主要手段包括深化发展战略伙伴关系、经贸合作以及军事交流.印度加强与亚太国家战略合作的动因是复杂的,既有经济战略上的考虑,同时也有地缘政治上的战略安排.从近期来看,印度与亚太国家的战略合作可能会对中国以及中印关系造成一定影响.印度加强与亚太大国的合作可能意味着亚太地区战略格局发生深远变化.  相似文献   

8.
日本海洋战略作为一项国家综合性战略,其核心是日美海权同盟,实现海洋战略的方式是采取以日、美为主轴,联合具有共同价值观的民主国家形成全球性海洋伙伴联盟,将日本的国家力量和国际影响扩展至世界各大主要海域,最终建立起一套确保日本国家安全、经济等利益的海洋综合安全保障体系,在新的国际海洋新秩序中成为海洋大国。这对未来的日本国家发展战略、中国的海洋国家权以及国际海洋秩序的形成产生诸多影响。  相似文献   

9.
作为地理特征上的典型海洋国家,海洋安全战略是日本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对台政策的主要内在动力与依据.新世纪日本的海洋安全战略发生了不同于以往的显著变化,为实现最大限度拓展海洋安全空间的战略目标,遏制主要战略对手中国走向海洋,日本的对台战略表现为阻挠两岸以任何方式统一,同时力图控制台湾.反映在对台政策上就是积极谋求武力介入台海问题、加强日台安全关系、强化对台经济控制和社会文化渗透.对此,我们要从战略高度做好应对.  相似文献   

10.
韩国海洋战略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战略规划,其战略举措的提出与实施旨在推进海洋发展战略与安全战略,实现世界一流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作为中国的海上邻国,韩国海洋战略实施会对中国产生诸多影响。客观认识这些影响对制定我国海洋战略及其政策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并有助于倡导海洋合作、建设和谐海洋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在过去的十年间,印度通过自身的规划与努力逐步建立起符合自身利益诉求的国际发展援助体系,并在国际发展援助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印度模式。本文以印度国际发展援助理念为切入点,分析了印度以南亚为核心,非洲、亚洲为两翼的国际发展援助特点,在运用实证数据分析印度对外援助区域特点和战略诉求的基础上,比较了印度与中国在非洲发展援助的差异点,并对印度现有的国际发展援助组织的特点和对外援助模式进行总结与归纳。  相似文献   

12.
国际核权力系统的最大特征就是有核国家和无核国家之间权力的不平衡,在这样一个权力不平衡的系统中,印度为了维护它的国家利益,曾采取过三种战略选择。裁军努力受挫、核安全保障失效以及国际核不扩散压力逐渐增大,这三大因素结合在一起促使印度走向核武器化并追求公开核威慑之路。在印度于1998年5月进行公开核试验、掌握核权力之后,全球核权力体系还将会影响到印度对核权力的进一步追求。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以来,随着印度的崛起,其“东向政策”发展到了新的阶段,首要意图已经从谋求经济利益转变为战略利益空间的扩展,经济利益与安全因素仍然是“东向政策”新阶段的重要意图.印度崛起背景下,“东向政策”在地理范围上不断扩展,合作领域也在不断深化.印度实施“东向政策”有制衡中国的考虑,但是“东向政策”在战略上更多的是对中国的“软制衡”而不是遏制中国发展.印度“东向政策”对中国的软制衡,也取决于中国怎样应对“东向政策”,中印可以通过“安全互构”的方式建立战略互信,中印应理性看待对方战略利益的扩展.  相似文献   

14.
喀喇昆仑公路是中国为数不多的超大型外援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出于战略考虑,中国在修建喀喇昆仑公路的问题上积极主动,不仅提议修建此路,而且还承诺提供援助;尽管在中巴事实同盟形成过程中两国战略目标逐步重叠,但因顾忌美国的反对,巴基斯坦在修路问题上态度有过反复;1965年的印巴战争最终促成喀喇昆仑公路的上马。  相似文献   

15.
澳大利亚在安全领域提出的"印-太战略弧"一词是对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呼应,透露出澳大利亚未来安全战略的视野指向。澳大利亚在参与"印-太战略弧"地区的国际博弈中,面临着在中美之间、既有强国与新兴大国之间、太平洋次区域组织与泛太平洋组织之间的"选边困境",其战略空间也受到来自这三方面的共同挤压。澳大利亚未来安全战略空间的拓展总体表现出"三向性"特征,努力寻求安全战略转型中的战略增长点,为中国把握太平洋安全形势的发展方向、投放力量和谋篇布局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6.
陶亮 《南亚研究》2010,(4):50-61
印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出于印度国家安全的深度现实考虑,一个友好的中国有利于印度的国家安全;印中建交是印度外交发展的重要事件,它使尼赫鲁不结盟外交进一步趋向中间道路,体现了印度对外政策的独立性,扩大了印度在亚非国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印度洋是世界海上贸易通道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印度洋的石油航线和贸易通道是许多国家仰仗的战略生命线.中国只有在印度洋上获得战略优势,才能确保自己的海上能源命脉、贸易通道不受制于人.美国在印度洋及其沿岸国家拥有至关重要的战略利益,进行了一系列的战略部署.美国还与印度联合,遏制中国在南亚地区对其产生的不利影响.中国印度洋战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能忽视美国因素.  相似文献   

18.
进入21世纪后,日本开展"价值观外交",提出"自由与繁荣之弧"构想,更加重视发展与印度在政治、安全保障、经济合作等各领域的"全球战略伙伴关系"。日本以经济合作促进其与印度的政治和安全保障合作的发展,增强了其在南亚次大陆和印度洋地区的影响力,维护了海上通道的安全,使中国的战略空间受到挤压,日本在亚洲的战略态势显著改善。中日印三国要管控相互间的分歧,加强相互间的各种战略对话,增强战略互信与合作,进而形成互信基础上的协商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从建构主义视角分析印度与国际核机制的互动关系以及演变进程。多年来,印度虽然没有完全游离于国际社会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活动之外,但对国际核机制采取排斥态度,其深层原因是源于印度国家身份定位以及由此形成的利益界定。未来与国际核机制的互动关系能否发生根本改变取决于印度自我定位或他者认可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