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认为垓下之战前确有陈下之战,但是陈下之战不太重要。项羽得知韩信、彭越大军开进,只能向东楚故地撤退。城父为项羽坚守,遭到刘贾屠城。韩信的三十万大军从齐地南下,恰好到达垓下,堵住项羽的去路,韩信是垓下之战的最关键人物。如果没有韩信的拦截,汉军其他诸部都不能追及项羽。垓下在今灵璧县东南,唐代出现的鹿邑垓下说的原因是因为隋代同时有两个谷阳县,分别在今固镇、鹿邑二县,唐代又分别省并、改名。  相似文献   

2.
《史记》本纪与世家记载的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最后决战发生在垓下毋庸置疑。两汉人士也从无疑义。《汉书.地理志》及汉魏旧注均认定垓下乃沛郡国下属的聚邑,与陈郡无涉。《史记正义》所主垓下"在亳州真源县东十里说"无文献根据,且自相矛盾,不可采信。从《汉书.地理志》本注体例可知垓下聚与城属于不同层级,决非同地。近年安徽固镇县濠城镇北"霸王城"(原名圩里村)考古发掘成果,证实此处为"大汶口文化最早的遗址",亦为秦汉城遗址,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但认定即垓下聚遗址,既与汉魏权威文献违戾,亦有移花接木之嫌,恐难以成立。据唐《元和郡县志》及宋《太平寰宇记》的记载,垓下聚遗址应在濠城镇东北二十余里处探寻。  相似文献   

3.
秦汉之际可分为秦亡与汉兴两大时段,其中汉兴时期为荥阳相持与垓下对决时期。荥阳相持包括了京索阻击战、荥阳拉锯战、成皋对峙战。垓下对决包括了固陵运动战、陈下攻坚战、城父包围战、垓下心理战、乌江追歼战。荥阳和垓下为两个关节点,在楚汉战争中具有关键意义。楚汉战争中充满中国智慧的谋略思想,值得传承与宏扬。  相似文献   

4.
目前史学界对于陈下之战和垓下之战有不同看法.有学者认为,楚汉双方的决战不是垓下之战而应是陈下之战,也有学者认为陈下之战和垓下之战本是同一次战役.通过对史籍有关文献记载、作战规模和性质、参战人员、作战经过、作战地点和作战结果等方面进行比较可知,陈下之战和垓下之战是分别存在的客观事实;陈下之战是刘邦所率汉军由防御转入进攻的一个转折点,垓下之战则是楚汉双方的大规模最后决战.  相似文献   

5.
虞姬,古冀州虞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人。她与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结为夫妻,欲携手以武力征服天下,恢复、再现其先祖虞舜以德治国,拯救黎民之功业。但由于项羽的“妇人之仁,匹夫之勇”,所以在楚汉相争的最后阶段,兵败垓下,迫使“霸王别姬”,夫妻二人先后自刎身亡。虞姬身首异处,其归宿难以寻觅。  相似文献   

6.
楚汉之争的垓下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役,这场战争的核心地点即垓下(聚),具体位置在哪里?古代以来形成4种不同的说法。我们具体评述了陈下说、鹿邑说与固镇濠城说的论证情况,包括其所依据的资料及其研究问题的方式方法,指出各自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最后,通过综合分析提出:只有灵璧县东南地区(即灵璧东南说),既可与《史记》关于战场的描述相吻合,又有汉以来持续不断的记述为依据,故最为可取。今天考古发掘证实濠城古城址为汉县城遗址而非一聚落,进一步排除了濠城为垓下聚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定远县和灵璧县各有一座“虞姬墓”,前者在淮河南,后者在淮河北。本文考证,南虞姬墓始见于初唐文献,北虞姬基始见于北宋晚期文献,两墓都不是虞姬真冢。所谓“南虞姬墓”应是西汉东城侯刘良(淮南王刘安之弟)墓。虞姬被埋葬之地应在垓下。  相似文献   

8.
赵凯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10):122-126
“垓下之战”是楚亡汉兴的标志性战役,具有历史分水岭的意义。当事者和后世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总结。值得重视的是,垓下之战,楚败汉胜,固然有包括人谋在内的偶然性因素在起作用,但是,有识之士在总结其中得失教训的时候,并没有将这场战役孤立看待,而是用发展的眼光,将其放在一个长时段中考察,从偶然性事件中寻觅蕴藉其间的必然性规律。垓下之战过程中,汉军方面的诸多制胜之术,如“分赏取敌…‘佯败谤敌”攻心为上”,丰富了中国古代的兵法文化,因而被后人奉为经典战例并予以关注研究。班固《汉书》对于此战的曲笔记录,亦受到后人的诟病。  相似文献   

9.
明中叶,吴中地区兴起了"古文辞"运动。吴中文人力倡"古文辞",推崇"古文",学习对象几乎囊括了以前所有朝代的优秀文学作品。以"古文辞"为号召的这场运动一时席卷吴中,在此影响之下,吴中文人理论上强调古人作品的思想性、情感性、辞采性;创作上继承古文尤其是吴中文学传统,同时他们厚古而不薄今,行文中也使用口语、俗语,对大众文化表示认同。"古文辞"运动成为明代"复古"潮流不可缺少的一环。  相似文献   

10.
《老子》异文常常隐含着重要的信息。郭店简《老子》中"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的"厚"应读为"诟",通过文字和文意的比较,相关句子简帛本明显优于今本。"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而弗居"的"志"以及帛书乙本的"侍"、今本的"恃"均应读为"待";"弗待"应该就是《庄子》"无待"的源头;传本"为而弗恃"前误增"生而不有"四字是由于对"恃"有误解造成的,该句简帛本也优于今本。"有状蟲成,先天地生"中的"蟲"可以读为"融","融成"则是对先天地而生的"状"形成过程的生动描述,此句简本优于帛书本和今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