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生态人顺应生态发展规律,以人—境(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环境)和谐共生为精神旨归,以协同进化为价值目标,以社会责任和代际、代内公平为根本规范,是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谐共生并协同进化的人。社会生态人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价值准则孕育着生态伦理价值;人与社会协同进化倡导社会和谐的价值实践表现着社会生态人的和谐伦理价值;社会生态人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价值追求,担当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维护代内代际公平的社会历史责任,展示着社会生态人的责任伦理价值;社会生态人不仅是对个体人性的理想期待,也是社会组织、单位和社会群体的思维和行为的象征和典型代表,是集体意志的理想代言人,内涵着制度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的价值生态是建立在对生态之理性综合认识基础上的价值体系,可以展开为三态和谐,即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和谐、人与社会(人)之间的人态和谐、人自身的心态和谐。三态和谐作为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赋予了人本理念新的理解。它吸取了物本理念的合理内核,在重视"人"的同时也重视"物",光大了原有人本理念所强调的人的主体性,将人不仅视为责任主体,而且看做创新主体、享用主体。  相似文献   

3.
针对如何认识和处理人这一生命体和周围环境关系、建立合理的生态系统的问题,对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儒家生态思想进行分析。分析认为,儒家生态思想是一个体系,其中精神生态、个人生态、社会历史生态、自然生态是四大要素,而以精神生态为核心;天人合一是儒家生态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生态文明的建设,不能离开人而谈天,也不能离开天而言人。分析还认为,生态问题的解决应以每个社会成员的人性修养为基础;在人性修养中,爱物、格物、厚德载物、役物,知天、敬畏天和乐天、制天命构成儒家生态修养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必须造就与之相适应的新型主体承担者——"生态人"。从绿色发展和生态审美双重视角来看,"生态人"应该是具备生态整体主义的大爱情怀和囊括宇宙、包揽万物认知气度的时代新人;是充分意识到世间万物内在价值,并超越物我界限,以慈悲情怀善待自然的伦理新人;是超越工业文明,摈弃主客二分思维方式,并能协和万物成长的文化新人;是有着深厚绿色情怀,并具有国际视野和长远发展眼光,能够弥合民族差异、性别差异,守望相助,自觉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新人。  相似文献   

5.
人的问题是社会科学共同关注的问题,对"人"的不同观察视角和对人性的不同预设决定了不同学科的基本理论倾向。法律对于人性的假设包括对于人的本性的预先判定,也包括对人的行为目的的预设。环境法是因应生态危机而兴起的部门法,环境法的发展以生态文明为战略背景和最终目标。根据生态文明的要求和环境保护法的基本理念,将"生态人"视为环境保护法的基本人性假设是必然的。"生态人"假设对于环境法具有逻辑起点的意义,作为实践理性也可以对环境法规则进行价值判断、引导环境法制度设置和引导人们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建设旨在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新型的人性承载对象,社会生态人人性假设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合理的人性范式,承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和行为实践,是生态文明建设条件下对人的素质品质的现实期待和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7.
中国武术身心兼修,道法自然,其独特的价值取向、审美追求源于生态文化的孕育。本文通过对武术审美追求与创造的分析与解读认为:武术从创拳理论到实践操作都在默默地践行着生态文化的审美要义——崇尚和谐。无论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者、人的自身内外等等方面都可见出,武术以安身立命为基准点向外辐射和拓展的各种文化理论与实践技术都与生态文化的审美之维相关。"和谐"成了武术追求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因此,当代武术的发展也不应该偏离生态文化的和谐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8.
生态伦理学面临着一些形而上和形而下不同层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对生态伦理学之人性基础的理解,这就是人性系统中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意识属性及其间内在和谐的完整存在,以及人性系统与外界环境特别是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是生态伦理学最根本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湘西系列小说中,沈从文从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生态哲学思想高度,把对自然、人性、社会和谐之美的追寻和探索作为贯穿于整个创作中的主线,审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乡土中国的冲击,批判过分注重物质发展所造成的人性异化,提出"人与自然契合"的生存状态是最理想的"人生形式",彰显独特的个性魅力.  相似文献   

10.
等级制的价值思维、价值二元论、统治逻辑以及科技的负面作用造成了人们生态意识以及生态能力的缺乏,越来越多的人堕入"经济人"、"理性人"的陷阱,生态人在现实世界中严重缺失.为改变之,生态女性主义以其理解并尊重生命的心性、"圣杯"之思,为"关怀"与"联系"赋权,一直站在需要呵护的生命身边并以圣爱为条件以实现生态人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试论生态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批评走向的理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内的生态批评在理论资源上多借鉴西方的生态主义思想,并结合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生态和谐观念进行理论建构.生态中心主义本身是一种有着明显理论缺陷的思想,其伦理意义和情感意义大于理论意义,不足以成为一种科学的文学批评理论的基础.生态批评的思想基础不能停留在某种思想理念或感性倾向上而不去深入把握其思想根源,不能只看到非人的自然而忽略人类社会.把握生态思想和生态危机的现实根源、制度原因,从而引发人们对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制度进行反思,激励人们积极探索解决危机的途径、调整实践的尺度,把人类生活的自然之维和社会之维结合起来,并使生态批评在较为坚实的学理基础上获得解释的深度、广度及可操作性,才是生态批评在自身建设中理应追求的目标.由此,生态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批评走向的理论意义得以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植入可以使这一新兴的批评理论在理论架构、概念界定和介入实践等方面获得更为坚实的学理支撑,从而明确自身的针对性并增强对生态问题的批判力度.  相似文献   

12.
任何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的人学基础,生态文明的人学基础是生态-文化人。相对于渔猎文明时期的自然人、农业文明时期的政治人、工业文明时期的经济人、知识文明时期的文化人来说,生态-文化人是人们深刻反思工业文明时期的"经济人"的产物,也是当代社会把建设生态文明和知识作为时代标志的要求。生态-文化人应具备六大基本观念,即整体论的生态-人-社会的世界观,生态知识观,生态伦理观,生态经济观,生态公正观,经济、社会和生态相协调的发展观。生态-文化人理论丰富了人性假设理论,有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自己;有利于人们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缓解全球性生态危机;有利于人们合理地处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缓解当今人类的文化危机;有利于中国人民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以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为核心内容。日本的生态文学可以追溯到7世纪,而现代文学作品中也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文学思想。日本作家生田省悟曾这样写到:"几乎每一部文学作品都含有某种自然的描写。"本文将对日本现代生态文学作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建构的社会发展理论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社会发展思想,他们强调人与自然的不可分离、相互依存关系,认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他们反对抽象的社会观,认为社会不是离开了人和自然的抽象物,而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历史过程,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他们对未来寄予无限希望,提出了"人类自身的和解"和"人类与自然的和解"重要论断,并认为这是共产主义新社会的重要特征.这些重要论述深刻地阐明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构成了当代生态文明理论得以形成的历史观基础.  相似文献   

15.
人基于其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在日常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人性是丰富与复杂的,而野性、理性与神性是人性构成的基本内涵。沈从文基于人性之真、善、美三个维度,从人性的生态和谐理念出发,反思了人性的野性、理性与神性内涵建设问题。沈从文对人性内涵的生态审美建构具有历时性特征和整体性特征,其对人性内涵的生态审美建构拓展了人性审美反思的高度与深度,对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关于人的建设问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确立新的生态价值观,协调处理好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自身三个维度的关系。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践行生态伦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上,坚持生态正义,实现生态补偿的原则,确保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在人和自身关系上,实施人性修炼,提高自身素质,改变传统的消费主义的生存模式。  相似文献   

17.
生态美学是一种具有生态维度的新审美观,是生态文明的产物,且生态美学学科的发展将有利于实现人类用“整体观”视野看待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利于促进人类“诗意栖居”的生存观、可持续的社会发展观和“生生之关”的文化进步观的实现,生态美学的生态文明意义莫过于此。  相似文献   

18.
消解生态风险应坚守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生态危机归根到底是人的生存发展危机,立足人的价值立场是纠正生态主义"去人化"和资本逻辑"无视人"症结的首要前提。人地冲突究其实质是人际关系交恶和利益分殊所致,秉承最少受惠者优先的原则,彰显环境正义乃至社会正义是绿色发展的应有之义。落脚于人的需要满足,通过塑造面向人的发展需要而非服膺资本增殖的生态治理范式,达臻人与自然互利共生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倡绿色发展理念,这不单是关注经济转型升级,也不仅为了自然繁衍生息,更是着眼于民众生活质量的持续改善,实现生态盈余与民生福祉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关涉的一个理论主题,他们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严重的生态危机这一现实,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判,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里的生态问题源于人对理性万能的崇拜,招致人对自身本性的遗忘;因此他们试图通过人性的复归来人道地占有自然,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消弥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尖锐矛盾."西方马克思主义"从人性角度对生态问题所做的思考,表明他们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思维向度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生态哲学与现代管理学的人性假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分析了现代管理学的哲学基础及其面临的困惑与不足,提出了“生态人”的设想并对其理论内涵和特点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论述,目的在于以生态哲学为指导,以生态人假设作为构建管理理论的基础建立新的学科——生态管理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