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6,(1):12-18
社会生态人以人—境(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环境)和谐共生为精神旨归,以协同进化为价值目标,以社会责任和代际、代内公平为根本规范。社会生态人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然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出发,从处理这五大关系中折射出社会生态人的伦理维度和价值诉求,孕育出社会生态人的伦理价值观,即和谐生态伦理观、和谐社会观、生态文明观、生命价值观。这四种伦理价值观维度反映了社会生态人对自然、社会、生态和人生的基本态度和伦理构想。  相似文献   

2.
牛庆燕 《中州学刊》2012,(4):117-121
蔓延世界的生态难题是人与自然关系断裂的结果,而"人性观"的偏差是引发生态困境的深层价值论根源。从上帝神性"笼罩"下的"神性人性观",到追求"凡人幸福"的"自然人性观",再到理性启蒙"神话"中的"理性人性观",凸显了不同历史时期与自然相对峙的人性发展轨迹。探讨现代性发展中的人性价值论、推进"爱自然"的人性生成,是应对生态困境、构筑人类文明大厦的可能路径。这种探讨不仅能够为化解生态难题提供深层的道德价值论的理念指导,而且对于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推进"十二五"环保规划的落实,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伦理-经济生态:一种道德哲学范式的转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经济决定论”、“伦理气质论”、“道德立法论”,是20世纪形成的关于伦理—经济关系的三大理念。三大理念具有共通的哲学特质:“原子的观点”;“道德世界观”;“本体思维”。它们在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也是20世纪诸多文明疾痼像生态危机、价值霸权、文明霸权的形上原因。21的文明需要进行关于伦理—经济关系方面道德哲学范式的转换。这个转换的基本内容是:由“原子的观点”到“实体的观点”;由“道德世界观”到“伦理世界观”;由“本体思维”到“生态思维”。籍此,建立和确证文明体系的多样性,文明主体的实体性,文明合理性的生态辩证性。“伦理—经济生态”,就是伦理—经济关系的“第四种范式”;“生态论”,就是伦理—经济关系的“第四种理念”。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视野中的政治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生态文明的视野把握政治文明建设问题。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是 “政治生态体系”观,这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与其环境之间,以及人所组成的“政治体系”与“社会内部 环境”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模式。生态政治秩序建设目标:推天理明人事,建立以从生态社群 到生态城市,到生态民族国家或文化共同体,到生态系统,到生态存在的绿色差序格局,和遵循生态伦理 及“生态正义”的“理治社会”。为此,必须体悟既非自然中心主义,亦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人以自然而 存在,自然以人而存在”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确的思想观念产生正确的行为,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揭示出的真理性认知。生态危机促使生态文明建设,并且使之成为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构成。从思想政治教育视野开展有关生态文明观伦理形塑研究,既迫在眉睫,又有其合理性、可行性和不可忽视的实践价值,探索现实中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出发点和生态伦理教育应当达到的高度,从而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生态文明伦理形塑方案。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世界观维度、价值论维度和社会制度维度,提出了卓越的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汉代形成了更为科学的耕作栽培技术,通过因时制宜,顺时养物;因地制宜,用养平衡;因物制宜,协调统一地发展农业生产,形成了整个人类历史上非常典型和系统的生态伦理传统,蕴含着非常朴素的生态系统观和生产生活观。这对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和谐生态是生态文明的思想内核,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精神和战略目标。和谐生态的本质内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必须从自然观念、伦理观念、消费观念等三个方面的根本转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谐生态的价值目标是生态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提高全民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生态产业转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三个方面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对主观价值论的颠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业文明时代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辉煌时代。但是,工业文明的价值观是以主观价值论为核心的,当它走到极致时,就成为掠夺和摧毁自然界的精神武器。主观价值论有着不可克服的理论、逻辑、实践上的悖谬,它必然要被生态文明的“自然—人—经济—社会”的整体价值观所取代。  相似文献   

10.
论旅游生态伦理价值观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志敏 《社会科学家》2005,42(3):132-134
实施旅游生态伦理思想教育是旅游学校德育现代化教育的重要蕴涵。本文从旅游学校为何需要旅游生态伦理价值观教育,需要何种生态伦理价值观教育,如何建构旅游学校生态伦理价值观三个层面探视旅游生态伦理问题。使学生树立起一切自然存在物都有按照生态学规律持续生存的权利观和对他人、社会、自然承担责任的义务观。  相似文献   

11.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从自在自然和属人自然两个维度对自然的内核进行了科学和哲学双重解读。从自在自然看,自然具有自组织性、先在性和系统性、有机性,是惯常行程的自我生成,具有存在论意义。因而生态伦理学应该走出对人的"固恋","扩大道德共同体的边界",把自然纳入伦理的怀抱。从属人自然看,自然是人本学的自然与社会的自然的耦合,是对象性活动中的人化生成,具有对象性意义。劳动的对象性决定了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决定了保全自然的逻辑必然性。如此,恩格斯对自然的本质规定性的理解,既超越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无文明的生态",又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无生态的文明";它为生态伦理学的成立提供了充分的"自然本体论证明"。  相似文献   

12.
生态辩证法是唯物主义辩证法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形态,在生态辩证法看来,人与生存环境的共同发展能够带来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生态辩证法具有以下几个重要观点:生态系统是生态结构和生态过程的统一体;生态辩证法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伦理价值”是生态辩证法的核心范畴;生态文明观是生态辩证法的主要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3.
把生态文明看作是工业文明的替代品,仅仅基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视角理解生态文明.进而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仅仅是指按自然规律办事。只能依靠经济技术手段才能奏效,这构成了传统生态文明观的四个基本观点。基于马克思主义视阈的理论反思可以看到,这种传统生态文明观有待商榷。作为工业文明发展的新阶段,生态文明体现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保障每个人公平享有生态权益的统一,体现了遵循按自然规律办事和体现人类发展生态价值的统一,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依靠经济技术手段,更需要我们树立生态意识。这种新生态文明观所实现的反思超越为生态文明的良性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从生态伦理视角来探索当代消费文明,以反映主客体交互文明为主要立足点,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目标。那么其内涵应包括:传统消费观念与生态伦理理念相融合形成新的消费观,消费实践与生态生活的联系促成消费方式的生态化、文明化。由此,要推进生态消费文明建设,从消费主体来说,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消费对象来说,应优化消费结构;从消费方式看,应引导生态化的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虽然在《手稿》中没有明确提到“生态伦理”这个概念,但其中却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当前学术界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研究更多地局限于自然维度的考察,缺乏全面性;本文主要从自然、人文和社会三个生态维度对《手稿》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考量,力求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寻找理论依托.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文明形态,摒弃了工业文明所倡导的"以人为中心"的物质经济价值观和自然观,取而代之的是将人看做自然的组成部分的"人—自然"整体价值观和自然观。从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看,每一种文明的生成,都有相应的经济形态与之对应。生态文明的经济形态为生态经济,它建立在"理性生态人"基础上,是对以"理性经济人"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超越。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审视当下的中国,生态文明的构建不但要设计一套包括制度环境、具体制度和实施机制在内的制度体系,还要从政治保证、法律体系、经济支撑和社会条件等多方面为生态文明的构建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所指涉的对象或客体是由人类、社会、环境、自然所构成的一个整体,生态文明中的"生态"意味着人类—环境—自然三者相互关系中自然界的本源性和优先性,而其中的"文明"则意指人对社会—环境—自然之间内在关系的观念把握,以及对人类—社会—环境之间价值关系的实践建构。生态文明的内在逻辑包含着不可或缺且相互关联的三个方面:对生态系统及其运动的自在的和必然的规律的观念把握,对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社会建构,以及对人类—社会—环境之间新型价值关系的实践解读。  相似文献   

18.
传统以利益至上为价值导向的功利主义科技观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正义向度不足。当前,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需要坚持以正义为伦理关怀的生态科技观,关注环境和人性,以实现科技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从历史维度审视科技与伦理的关系,为坚持以正义为方法论导向的生态科技观提供了理论的可能性和现实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老子“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伦理思想上,老子认为伦理的本质即是“法自然”。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道为万物母”的本体论;“道法自然”的伦理观;“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平衡观。汲取老子的生态智慧,对于当今人类保护环境的主题思想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及实现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生态伦理中,作为道德关怀对象的生态实体究竟应该是生物个体还是像群落或生态系统那样的整体,生态中心主义与生物中心主义一直存在分歧。这要归结于生态学无法解决的一个哲学缺陷:具有本体论地位的生态实体的尺度划分的差异。如果从伦理学理论出发,一定程度上能规避这个缺陷:在功利主义的视域下,生态中心主义与生物中心主义是整体利益最大化的殊途同归;在道义论的视域下,维系了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之间的张力;在美德伦理的视域下,形成了建构生态道德共同体的环境美德伦理共识。当然,从不同的伦理视域审视生态实体,功利主义、道义论和环境美德伦理也各自存在缺陷,但不妨碍得出个体的生态实体观是传统的还原论思维,整体的生态实体观既具备生物中心主义的解释力,又可为生态伦理的理论建构奠定坚实的哲学基础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