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哲学视野中的工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历史唯物史观的考察来看:工程是在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实践活动,工程在不同历史时期一直是直接生产力.工程活动是先于科学活动出现的.有关自然的知识和活动应分为科学、技术、工程三元,科学活动的主要特征是"探索"、"发现",技术活动的主要特征是"发明"、"创新",工程活动的主要特征是"集成"、"构建".从现代知识意义上看,"科学-技术-工程-产业"之间存在着相关的知识链(知识网络),工程与产业的关系更直接、更紧密.工程是人类为了维持生存、繁衍和发展,为了建设"家园"及美好地"生活"而进行的实践活动,是人类智慧的凝聚和所追求"理想"的一种体现.从哲学视野看,工程活动的成果往往体现为构筑一个新的存在物,即在一定边界条件下优化构建起来的集成体.工程集成包涵了诸多技术要素的集成,也包括了技术要素与经济、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要素在一定条件下的优化-集成.在21世纪的背景条件下,工程是创新活动重要领域,也应是哲学思考的新领域,哲学的超越和工程的超越存在着诸多"交集"和"并集",因而,工程需要哲学,哲学要面向工程,工程界与哲学界互动,是中国工程哲学兴起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论马尔库塞技术概念的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尔库塞的技术概念的本质是社会批判.宏观上来看,这一结论来自于以下两位技术哲学家的论述:卡尔·米切姆和E.舒尔曼.米切姆把技术哲学分为工程学的技术哲学和人文主义的技术哲学,他把马尔库塞作为与他们不同的一种类别,归为技术的社会批判传统的一部分;舒尔曼把技术研究分为超越论者和实证论者两个类别,马尔库塞并不属于其中的任何一种,他也是把马尔库塞看成是社会批判的技术类型.微观上看,马尔库塞技术概念的"社会批判"本质的具体体现是人道主义或人文主义特征.马尔库塞技术本质的定性对当今的技术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当代科学哲学之科学实践哲学的新趋向和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突破了表象主义、理论优位的科学观,为人们提供了崭新的实践的科学观和技术观,为科学与技术认识论、方法论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前提和条件,使得科学与技术在认识论与方法论上的沟通、统一成为必要和可能;科学实践是为了认识自然而去改造自然的活动,而技术实践是为了改造自然而去认识自然的活动;无论是科学实践,还是技术实践,都涉及关于实在、形而上学信念、主体与客体、目的与方法、规律与规则、发现与发明、事实与价值、理论与解释、检验与评价等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逻辑化,即形成科学技术认识的动态过程和发展;以虚拟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导致了人的实践形态由现实实践向虚拟实践的拓展,科学技术认识模式从现实性向虚拟性的转换,使得科学技术的认识过程发展成为描述性认识和建构性、虚拟性认识的互补、互渗、互进的过程,把人类的科学技术认识活动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4.
所谓"后人类",是当代社会人们对未来人类的一种设想,它体现了关于人类未来的一种价值观."后人类"被设想成为人体和机器、人脑与电脑的结合体,它可以是机器人,可以是软件,也可以是信息状态.本文认为,这种关于"后人类"的设想是技术"物本主义"价值观的产物,"后人类"实质上是"非人类".在未来社会,机器和电脑是不可能超过人、取代人的.  相似文献   

5.
人是一种技术性存在。对人与技术之间关系的认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而构成一幅认知图景:工具技术时代,人们对人与技术的关系的认识多含感性因素和偶然性;机器技术时代,人们开始理性地认识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现代社会中,由于技术负面效应的凸显,人们对人与技术之间关系的认识多为批判性的反思;后现代社会中,对人与技术的关系认识则表现出一种比现代主义更彻底的怀疑主义,同时也开始考虑重构人与技术的关系;人类学也从种族特征等方面出发,以实证的方式研究了人与技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信息时代关于信息的理论和信息技术对哲学认识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至于出现了"信息认识论",形成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一种全面的"信息化"解释,这种解释一方面丰富了哲学认识论的内容,尤其是一些微观的认识机制可以得到揭示;但同时因其无非全面反映认识中的"人文性",也存在不容忽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技术哲学从其特有的视角将社会的性质和面貌与技术的发展和革命关联起来,基于这一视角,对于信息文明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就要到当代信息技术中去寻找其特征。无论是信息文明的根本特征,还是信息文明的一般特征,都根植于信息技术;信息生产力的形成、信息资源成为比物质更重要的资源、信息经济的出现、信息消费时代的到来,以及信息精神的诞生及广泛传播,都需要用信息技术来加以说明。由此更丰富地展现了"特定的技术造就特定的文明形态"这一普遍关系,再结合信息技术的社会建构这一视角,全面而深刻地启示我们从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去加深我们对信息文明的哲学理解。  相似文献   

8.
以拉克劳和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政治哲学思潮,它在哲学上表现为以“领导权”为核心、以“链接”实践为基础、以反本质主义为特征的政治本体论;具体内容体现为以“对抗”为特征的多元激进民主理论;而具体目标和实践则体现为构建“激进民主政治”的“新社会运动”。  相似文献   

9.
工程主义是对技术本质给予哲学探索的一种范式。在工程时代,工程活动成为社会发展和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工程主义中技术设计具有“中立性”和惟科学性。技术设计的工具理性,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和理论纷争。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合一是当代工程主义发展的理想祈向。  相似文献   

10.
工程的技术哲学与人文的技术哲学的差异与分歧主要从技术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方面体现出来.基于此,应加强对技术创新的本体论(或存在论)哲学研究,它实现了工程技术哲学与人文技术哲学内容的二重化;采纳"经验转向"与现象学的视角为主要认识维度,要真正全面反思技术,就必须基于对技术的充分描述和将现象学"范式"用于技术哲学研究;注重对技术哲学研究主体进行"两种文化"的教育.上述经验的或现象学的进路以及三个环节的具体应用,对促进两种技术哲学的融合将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略论哲学视野中的社会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技术是当前学术界颇有争议的理论问题.界定了社会技术的内涵,认为社会技术是调整、改造(善)社会关系,解决社会矛盾,实现人类改造社会世界目的的实践性知识体系.社会技术与自然技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分析了社会技术中存在的诸多哲学问题或者带有哲学性质的问题.同时,论述了人与社会技术的关系、社会科学与社会技术的关系、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技术的关系等问题,着重强调了当前技术哲学要深入研究社会技术形态、社会技术结构等问题.这些问题必须运用哲学的方法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2.
从技术哲学和技术社会学的视角出发 ,对信息技术人才的社会地位进行了界定 ,进而对信息技术人才从低社会地位向高社会地位的“向上流动” ,在同等社会地位上的“水平流动” ,从高社会地位向低社会地位的“向下流动”的特性作了深入分析 ,揭示了信息技术人才多向社会流动的规律 ;针对我国当前信息技术人才社会流动认识上和实践上的误区 ,提出了实现信息技术人才社会流动正常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古希腊时期,技术在生活中不占中心地位,处于哲学探究的边缘,是一个长期被西方哲学遗忘的角落。然而,作为与人类社会相始终的技术却无法完全被忽视,在古希腊早期就已经存在着关于技术的哲学思想火花;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更是较多地关注技术并表达了对技术的哲学认知,从而形成了古希腊时期技术哲学思想的雏形。在此基础上,文章认为探索古希腊时期的技术哲学对于当今的技术哲学研究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伴随虚拟技术的兴起,人类借助简洁的“0”和“1”代码,对整个世界进行数据编码、解码,形成了各类信息的采集、处理、贮存和传输的标准化。在数字化对传统世界意义祛魅的背景下,虚拟技术作为一种派生和创设虚拟现实的工具和中介系统,以数字化属性祛除哲学的传统意义,推动哲学的变革,不仅中介实践,形成虚拟实践,实现哲学结构的根本变革,而且中介哲学思维方式,形成虚拟思维方式,促进虚拟实践与虚拟认识统一;不仅中介哲学认识,形成虚拟认识,导致可能性规范现实性的认识运动,而且中介哲学研究方法,形成哲学实验,推动哲学研究的经验转向。  相似文献   

15.
论社会技术在技术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技术"是技术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是人类改造社会的实践性知识体系;社会技术是社会科学发生作用的中间环节;社会技术与自然技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社会技术是技术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6.
技术哲学应首先关注技术创新的哲学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的技术哲学研究较少涉及技术创新的哲学研究,绝大部分技术哲学研究者都只是对“技术”,而不是对“技术创新”展开哲学研究。实际上,技术哲学应首先关注技术创新的哲学问题,它既是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技术哲学乃至哲学发展的要求。从技术创新与技术的关系来看,要真正揭示出技术的哲学本质,必须从揭示技术创新的哲学本质入手。  相似文献   

17.
社会技术哲学研究在一定意义上说已经形成了“气候”,而社会工程哲学的研究则刚刚开始。因此,必须首先对社会工程哲学研究的价值问题有一个基本的认知。社会工程哲学是社会技术哲学的证明和延伸,或者说,社会工程哲学是社会技术哲学的“下游产品”,社会工程哲学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发展和具体化,社会工程哲学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等诸多社会工程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8.
赫费的技术哲学承续和充实了西方特别是德国技术哲学的研究成果,对技术的特质进行了多层次剖析:技术对人具有隐性作用,它以帮助人超越自我及创造自我为指归;强化技术的伦理意识,构建一种完善的技术伦理评价机制,能遏制技术对社会的负面效应,有效地实现与完善技术所具有的善的功能;技术是解蔽人的存在之方式,能使人领悟自身的生存意义。技术的正义责任在于提升人的生存能力,拓展自身的主体性;技术的进步为奢侈创造了条件,奢侈又是技术发展的隐性动力,两者间存在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技术本质的历史生存论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本质的问题是技术哲学中的根本性问题,它不但关涉到技术究竟是什么的认识问题,同时还制约和影响着技术哲学领域对其他技术问题的理解。关于技术本质的诸多认识都未能达到对技术本质深刻揭示而在理论上形成共识。从根本上说,技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技术本质的认识应遵循社会历史的解释原则,技术的本质只能在历史生存论的基础上予以合理地解读。  相似文献   

20.
针对传统的科学技术观即单一的自然科学技术观的片面性,运用实践思维方式,阐述了人的现实活动机制--自然科学技术、人文科学技术、社会科学技术融为一体的综合效应,考察了马克思的"全面生产"--物质生产、人的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关系的生产--理论,并在其指导下,提出全面科学技术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自然科技、人文科技、社会科技,并据此进一步讨论了科学技术哲学的门类构成及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