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具有整体、城乡、地区、行业收入差距过大和扩大速度快等特点。以市场经济客观规律和发展阶段性不能解释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基本特点,而以再分配调节不足、腐败与垄断解释收入差距过大也流于表面。贫困源于制度,收入分配问题本质是产权问题。建国后形成并影响至今的社会等级经济制度和生产要素产权制度,在计划经济时期就形成了我国收入差距的基本特点;资源配置方式的市场化和倾斜政策、改革措施不配套及与市场经济相应的民主监督制度建设滞后,扩大了收入差距,加剧了收入分配不公。  相似文献   

2.
我国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的资源产权制度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产权制度对收入分配有重要影响,传统的国有国营资源产权制度形成了我国城乡、行业、地区收入差距大的基本格局。改革开放中,预算软约束造成资源垄断行业非正常的高收入和高福利;国有产权代理人行为治理失效使体制内外的寻租者获得大量非法收入,并造成财富分配差距扩大。解决我国收入分配问题,关键是改革现行资源产权制度。  相似文献   

3.
土地出让金收益分配是当前中国的焦点问题。在土地出让金的分配上,我国农民付出最多得到最少,所得份额难以保障自身权益,这就是备受关注的土地出让金收益分配的横向不公问题,形成最现实的分配正义悖论。所以,很有必要分析罗尔斯的分配正义理论,借鉴其公平机会、最大最小规则、应得、利益补偿等理念,在土地出让金收益的分配起点、分配过程、分配终点分别践行公平机会原则、应得原则、利益补偿原则,才有可能保障公平正义地分配土地出让金收益。  相似文献   

4.
形成有效需求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有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减缓 ;城市存在大量下岗职工。解决我国有效需求能力不足的对策 :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提高农民收入 ;解决城市下岗职工的生活问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收入分配错综复杂,各种收入差距的形成原因与表现形态,既是制度政策与措施的产物,也是理论的产物。但在讨论收入分配改革问题时,存在三个方面的系统性不足的问题,在理论与政策的关系上,理论相对不足;在改革进程中,对现有的分配体制机制的积极作用理解不全面和承认不充分;在收入的形态上,不重视各种形态的收入差距的关系。因此,我国的收入分配改革要对现在分配体制进行科学总结和分析,要注重理论创新的支撑,注重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的结合。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社会收入分配问题的症结不是在于基尼系数所表达的分配结果不均,而是在于机会不平等的过程中产生的分配不公。能否处理好不同范畴的收入分配问题,特别是因滥用公共权力引起的社会分配不公,则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社会需要通过改革有效调整已经形成的社会收入分配格局,使之能够朝着公平、正义的方向演变,这是构建和谐社会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7.
分配正义视野下的社会管理检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当前对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工作的着力强调,是基于社会问题激荡的存在现实。尽管社会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利益分配不公以及由此导致的利益失衡是引发我国当前诸多社会问题的重要缘由。因此,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化解社会问题的实践中,需要自觉持有分配正义的价值视野,践行分配正义的价值原则,实现利益公平,从而形成充满活力而又和谐稳定的社会存在关系。  相似文献   

8.
收入分配秩序是指收入分配主体进行社会成果分配所表现出的行为和结果。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应该具备收入分配格局合理、收入形成合理、收入结构合理、收入增长机制合理和收支透明等特点。目前我国过大的收入分配差距与收入分配秩序的混乱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必须规范政府、企业、市场的分配行为,从收入分配格局、收入形成、收入结构、收入增长和收支透明化五个方面入手,推动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  相似文献   

9.
我国贫富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存在历史遗留以及政策失误而形成的以农村为主的数量极大、且难以短期脱困的贫困人口;另一方面,存在大量由体制外、特别是法制外获得收入而形成的最富裕阶层,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基尼系数。阐明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配原则只能是按生产要素分配,该原则在我国当前远未充分实现,因此,也不是形成贫富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分配的公平性不是市场、而是政府所应考虑的问题,政府应通过增加改善基本民生的资金,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税收制度等途径在再分配领域中进行调节,其重要前提则是政府职能的转换,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职能。  相似文献   

10.
试论国有企业工资体制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国有企业工资体制的改革经历了集权型工资体制、效益型工资体制,并正在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资体制。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形成了集权型工资体制,国家作为分配主体,直接面向职工进行分配。在有计划商品经济基础上形成了效益型工资体制,虽然改革重点强调“企业是分配主体”,但国家仍然处于分配主体地位,通过效益机制建立国家与企业、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从宏观和微观两层面来分析,效益型工资体制都存在着内在逻辑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应该建立“市场竞争,税收机制,企业自主分配”的工资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