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第五章长篇史诗——《格萨尔王传》长篇史诗《格萨尔王传》藏族也称作《格萨尔吉钟》即《格萨尔的故事》。它是藏族人民长期以来,集体创作,并在藏族人民群众中流传广泛、规模宏大的一部长篇巨著。这部史诗,是以“钟侃”(故事人,即说唱格萨尔王传的民间艺人)的说唱为流传的主要形式。另外,还有不少藏文和蒙古文的手抄本和一些木刻本流传各处。藏文本流传在广大的藏族居住地区,也流传在土族、纳西族、裕固族等地区和尼泊尔、不丹、拉达克几个国外地区;蒙古文本流传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等蒙古族居住地区。在国外也流传在蒙古人民共和国,苏联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等地区。《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少有的长篇英  相似文献   

2.
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以下简称《史诗》)是藏族劳动人民奉献给世界文化宝库的一部光辉灿烂的文学巨著。这部英雄史诗,广泛流传于我国青海、西藏、甘肃、云南等广大藏族地区。在蒙古以及青海撒拉族人民当中也有流传。它卷帙浩繁,内容丰富,反映面广阔,同世界上任何民族史诗相比,毫无逊色之处。  相似文献   

3.
流传于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民间的《克孜尔》史诗和蒙古《格斯尔》同源异流之作,蒙古《格斯尔》是源,图瓦《克孜尔》中既有译自蒙古文《格斯尔》的部分,也有对蒙古文《格斯尔》编创的部分,还有自己独创的部分。基于“格斯尔”在图瓦语中的音变,格斯尔被当成了成吉思汗,从而自古流传的有关成吉思汗的传说故事作为图瓦《克孜尔》史诗新篇章广泛流传的有趣现象。  相似文献   

4.
凡与外学者对蒙藏(格萨(斯)尔川〕关系,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特别是从历史学,同源学等方面进行厂较深的论证。本又从以F四个方面论述了自己的观点:(一)蒙古族(格斯尔传)是蒙藏文化交流的产物;(二)大体用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使史诗得到流传和发展;(三)佛教文化对蒙藏两个民族的影响,是史诗流传的重要媒介;(四)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大体相同的民族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5.
流传在我国藏族地区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一部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它的思想和艺术水平可以同世界任何著名史诗相媲美,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由著名艺人扎巴老人口述、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藏文本格萨尔王传《天岭九藏》之部(亦译作《仙界占卜九藏》,以下简称《天岭》),更是一部别开生面的英雄史话。这部作品虽然篇幅不长,但它以优美动听的语言、复杂曲折的情节、深刻逼真的人物、别  相似文献   

6.
《格萨尔王传》是我国藏族的一部长篇英雄史诗。它有为民除害的主题,以极其丰富的想象力,浪漫主义的手法,曲折多趣的情节,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歌颂了藏族爱国英雄格萨尔王的业绩。它不仅在国内藏族、蒙古族地区广泛流传,也在国外一些国家中流传。  相似文献   

7.
蒙藏关系史研究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蒙古学界和藏学界比较重视的课题。近三十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整体研究、关于蒙藏早期交往、藏传佛教与蒙藏关系、蒙古族在蒙藏关系中的地位等方面。梳理、评述研究成果,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学园地里,史诗这支宏伟而古朴、秀逸而纯真,磅礴而瑰丽的奇葩,显得更为光彩夺目。在这个史诗的王国里,北方游牧民族孕育出的所谓“三大史诗”,其中就有诞生并流传于西蒙古的《江格尔》这一鸿篇巨帙。这类史诗至今仍然经久不衰地流传在人民中间,它的整理和出版,不仅填补了中国文学史上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空白,而且也确定了它自身在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史上应有的显著地位。由于其  相似文献   

9.
《格萨尔王传》(以下简称《格》)是一部在藏民族中产生,在藏蒙民族中广为流传的英雄史诗。这部史诗现在流行在世界各地的分部本约有六十多部,百余万诗行,一千多万字。它是以口头说唱和手抄本并行的方式流传在我国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内蒙等地广大藏蒙民族间极其珍贵的一部具有人民性和艺术性的英雄史诗。它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以说唱体史诗的形式,塑造了以格萨尔为首的许多藏族英雄的群象。  相似文献   

10.
俺答引崇黄教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喇嘛教在 13世纪后期开始传入蒙古地区。由于受当时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它未能在广大蒙古民众中得以传播 ,因此 ,它随着元朝统治的结束而逐渐消失。 16世纪后期 ,在俺答汗的倡导和扶持下 ,喇嘛教又以格鲁派形式第二次传入蒙古地区 ,并很快传播和发展。喇嘛教的二次传入 ,有其深刻的根由 ,它既是蒙古封建领主们用于稳定统治、在思想上钳制广大牧民以及改善蒙藏关系的需要 ,同时也是藏地政教各派势力激烈斗争的产物。俺答与索南嘉措即是在此形势下走到了一起。喇嘛教的二次传入对蒙古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生活习俗等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蒙文《格斯尔风物传说》在蒙古民间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数百年来,它为人民以口耳相授,世代相传,广泛地流传于蒙古族人民中间,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蒙文《格斯尔风物传说》来源于蒙文《格斯尔可汗传》史诗?还是蒙文《格斯尔可汗传》史诗来源于蒙文《格斯尔风物传说》?这是“格斯尔学”中的重要研究课题之  相似文献   

12.
住居新疆的西蒙古和硕特部在其领袖固始汗率领下南迁青海,进而占领整个藏区。在康熙年间和硕特部归顺清廷,雍正年间其孙罗卜藏丹津反叛被平定,清廷整顿青海蒙藏,安插众藏族游牧部落于黄河南岸地区。  相似文献   

13.
《江格尔》是一部气势恢弘的蒙古族史诗,是我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江格尔》由广大蒙古族群众创作而成,是蒙古族英雄史诗中最优秀的一部,它集中体现了蒙古民族特有的审美意识。在《江格尔》史诗中有两个基本母题系列即:婚姻型母题系列、征战型母题系列。透过这两个系列可以看到蒙古族原始思维审美意识,及审美意识与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形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比较研究冉皮勒演唱的史诗《江格尔》和金巴扎木苏演唱的《圣主格斯尔可汗》的程式之异同,以阐述蒙古史诗口传文本中歌手是如何用传统的叙事单元构建史诗诗行的内部法则及由不同地区的不同歌手创编史诗文本的特色与语言技巧,进而管窥蒙古史诗传承与发展中歌手做出的贡献,史诗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这篇论文选自《东蒙古流传的几篇蒙古英雄史诗》一书(关于该书内容介绍,参阅本刊一九八四年第四期)。文中介绍了内蒙古地区(即作者称之为“南部蒙古和东部蒙古”)历年来搜集、出版蒙古族英雄史诗的情况,及国外学者翻译、和研究内蒙古英雄史诗的情况。这些内容对于我国蒙古民间文学研究,特别是蒙古族英雄史诗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文中提到的收入该书的五篇英雄史诗是:《格斯尔与吉尔班·沙尔之战》、《格斯尔与嘎尔丹蟒吉思之战》、《茹格慕高娃之悲泣》、《吉尔班·沙尔之出世》和《金色的须弥山》。  相似文献   

16.
试论格萨尔与不弄(白兰)部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津津乐道的一部长篇史诗,是一部洋溢着爱国主义的传奇故事。以极其丰富的想象力,浪漫主义的手法,歌颂本族爱国英雄格萨尔王的业绩。这部伟大的史诗内容有丰富多彩的本民族特色的神话与传说,曲折多趣的情节,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以及有为民除害的主题,因而为广大群众所喜爱。不但在青海、西藏、甘肃、四川、云南、内蒙古等省区,也在国外的拉达克、不丹、锡金、蒙古人民共和国以及苏联西伯利亚布利亚特Bauriates蒙古、通古斯民族地区广泛流传。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熟知中国国情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民族工作。早在1922年7月党的二大宣言中就提出了“蒙古、西藏、回疆三部实行自治,成为民主自治邦”,“用自由联邦制,统一中国本部、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1928年7月,党的六大又提出了“统一中国,承认民族自决权”的主张。1934年1月,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提出:“承认中国境内少数民族的民族自决权”,“蒙古、回、藏、苗、黎等,凡是居住在中国地域的,他们有完全自决权,加入或脱离中国苏维埃联邦…  相似文献   

18.
清朝兴黄教以安蒙藏之政策,对统治蒙藏地区是非常成功的策略。兴黄教策略之一,即在蒙藏各地及京城广建黄教寺院。有清一代,陆续在北京兴建的黄教寺院达65座,其中除几座专以满洲人为喇嘛者外,基本都是蒙藏喇嘛,且皆从藏区或蒙古各地延聘高僧管理,各寺均有额定喇嘛,按级给与钱粮。关于自藏地延聘高僧至京城寺院问题,迄今尚未见专论。本文利用雍和宫满文档案,以长城内最大的黄教寺院雍和宫延聘济隆七世呼图克图来京任总堪布之经过为中心,冀以探讨清代黄教政策及延聘来京喇嘛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江格尔》是一部规模宏伟,色彩瑰丽的蒙古族民间英雄史诗。几百年来,在蒙古族人民,特别是卫拉特蒙古(今新疆蒙古族)人民中间,靠着“江格尔奇”(专唱《江格尔》的民间歌手)们的集体创作和口头演唱,世世代代流传到今天。《江格尔》之所以能够在蒙古族人民中间广泛流传和深受喜爱,是因为它通过离奇动人的情节和优美动听的语言,生动  相似文献   

20.
王兴先同志,最近费了很长一段时间,对《格萨尔王传》这部世界知名的长篇英雄史诗,写成了近30万字的研究专著,这在《格萨尔》研究史上,应当算作一部力作。他让我给他写一个序言,我就勉为其难了。回忆1716年蒙文本《格斯尔传》在北京初次雕版印行后,首先流传到苏联,刊印翻印,流于海外,在欧洲各国掀起了研究探索之风。但当时国内外大部分人,甚至在藏族地区还不知有这部史诗的存在。直至二十世纪之初,首先在国外收集到这部史诗的藏文原本,才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