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自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起,至1928年6月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死止,历经16年,中经袁世凯、皖系、直系、奉系四个阶段。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经过一番整理、查证、比较,现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内阁的演变概述于后。 一、袁世凯窃国和败亡时期内阁的演变(1912——1916年)袁世凯夺取了清廷军政大权之后,于1911年12月9日派代表唐绍仪和革命派的代表伍廷芳在汉口举行正式和谈,18日改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厅进行谈判。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和谈仍然继续进行。南京方面向袁世凯提出:和谈成功后,保证举他为大总统,但必须以清帝退位和赞助共和为条件。1912年2月12日双方很快达成了协议。同日,清帝宣布退位。13日,孙中山宣布辞职,并推荐袁世  相似文献   

2.
一、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是“不由自主”的在让位前后,孙中山对袁世凯的赞誉之词是比较多的,让位给袁的态度也是非常明确的。比如,在当选为临时大总统的当天,孙中山就打电报给袁世凯.明确表示自己是“暂时承乏,而虚位以待之心.终于大白于将来”①。在1912年1月15日回复议和代表伍廷芳的电文中,孙中山宣布:如果清帝实现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②,进一步表明了自己对袁世凯的态度。后来事态的发展证明,孙中山一再要将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袁世凯的表示,对“革命”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武昌起义后,袁世凯试图借敌自重,反对扼杀武汉民军于萌芽之中,力主缓攻;汉口战役期间的大火灾,是在袁世凯的允准之下发生的,结果导致不利于清政府的舆论导向;汉阳战役之后,袁世凯下令停止进攻武昌,开始和谈,从而使武昌民军化险为夷.至于袁世凯当时的计划:借助南方反清集团与清廷的对垒渔翁得利,客观上有助于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取得全国性胜利.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出任大总统,开创北洋政府,并非学界所谓的侥幸"窃取".袁世凯所代表的北洋势力与革命势力这两大不同角色所形成的合力博弈,成就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勋.  相似文献   

4.
张晓波 《源流》2011,(17):34-35
袁世凯(1859-1916),河南项城人。1895年,开始小站练兵。1899年任山东巡抚。1902年被任命为北洋大臣。1908年被开缺回籍。1911年武昌起义后,清廷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1912年2月15日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5年袁恢复了君主制,1916年3月宣布废除帝制,6月6日,因尿毒症身亡。  相似文献   

5.
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12月29日孙中山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至今已经七十年了。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经过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北洋军阀混战和蒋介石的反人民反民主的独裁统治,最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其间,有许多历史经验和教训,直到今天还有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不赞成《临时约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在向南京临时参议院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时,提出了限制袁世凯,巩固辛亥革命成果的三个条件,其中之一便是新大总统必须遵守临时参议院即将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同年3月11日,孙中山在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前,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这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此,孙中山便把临时约法视为辛亥革命  相似文献   

7.
武昌首义,各省纷纷响应。面对革命大潮,清政府不得不请袁世凯出山。在掌握主动权后,袁世凯纵横捭阖,给予清政府以致命的一击,逼迫清室退位,满足了革命力量的反清革命目标,袁世凯也因此当上了民国临时大总统。至辛亥革命爆发,中国的主流民意已倾向革命、统治集团中的满汉矛盾已成不可调和之势,以及袁世凯本人的因素和西方列强的态度,袁世凯走上反清道路乃是历史的必然,并产生了巨大的历史作用,此举以和平手段实现了革命党人推翻清王朝的目标,结束了绵延几千年的君主专制,避免了中国南北分裂,也避免了大规模的民族间的残杀,同时也使俄、日分裂中国的阴谋破产,其历史作用应予肯定。  相似文献   

8.
《金陵瞭望》2011,(26):27-37
武昌起义一声枪响,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花开武汉,果结南京,1912年1月1日,由17省代表选举产生的临时大总统孙文在南京就职。孙中山先生庄严宣布:共和元年开始了!南京是名副其实的共和之都,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起点。100年前的那场革命给南京打上了鲜明的烙印,改变从那时开始——正是因为有了辛亥革命、有了共和政体,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南京。  相似文献   

9.
张凤翙在甲午战败后走上军事救国道路,历经陕西武备学堂、日本振武学校、日本士官学校的学习,系统掌握了现代军事知识与军事技术.回国后他在陕西新军中历练,成为清末出色的新军军官.1911年10月22日张凤翙响应武昌起义,领导西安新军起义成功并光复陕西.陕西是与湖南同日响应武昌起义并取得成功的省份,也是北方诸省中革命成功的第一个省份,还是革命持续最长的省份,直到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前夕才熄灭战火.张凤翙是陕西军政府首任都督,他在领导西安新军起义和捍卫陕西辛亥革命成果的过程中,在陕西摧毁一个旧世界,创建民主共和的新世界中,立下卓越功勋.  相似文献   

10.
历史资料     
袁世凯的八十几天皇帝梦 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是帝国主义的一条忠实走狗。一九一一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直接推翻了帝国主义、清朝政府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但是,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利用了当时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的妥协性,施展了反革命两面手法,赶走了孙中山,从清朝“内阁总理”摇身一变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使辛亥革命流了产。  相似文献   

11.
八十年前,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发生了一件改变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事件:末代皇帝溥仪退位与南京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让位几乎同时进行。一场具有开创意义的资产阶级政治大革命——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却落到了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军阀利益的袁世凯的手里。对于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的这一怪事,帝国主义列强弹冠相庆,纷纷向袁世凯表示祝  相似文献   

12.
1911年10月10日,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成功。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建议”,皇族内阁协理大臣那桐第一个上奏朝廷,荐举三年前被赶出京师的汉族重臣袁世凯,得到朝野附和。10月14日,一道“上谕”降临:令“退居”彰德的袁世凯“出山”,扑灭南方革命大火。可是,出于清王朝意料之外的是,袁世凯却被更大的磁场吸引住了。在很短的时间内,许多革命党人,海外华侨、留学生、立宪党人等等,几乎异口同喊:只要袁世凯反正,赞成共和,推倒满清,就公举为中华民国大总统。结果,出现了两组历史性的镜头:甲,袁世凯以革命不可收拾,人心向往共和为托辞,“恭请”六岁的宣统皇帝走下龙座,与皇族们一道,在拥有9999间半房子的紫禁城内,享受民国的“优待”与“保护”,过那小朝廷的生活。乙,孙中山恪守诺言,推诚相让,推举“熟有政治经验”的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这一富有人情味的“革命”,致使中国社会不由自主地“走进了另一个房间”——一个  相似文献   

13.
1912年孙中山辞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 ,无疑是辛亥革命史上一个极其重大的历史事件。对此的既往研究大都说成是“让位”。其实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总统一席原本就属于袁世凯。其后革命党人与南方独立各省选举孙中山 ,只是革命形势发展需要一个头面人物主持政府 ,而袁世凯尚未来归、黄兴拟将赴宁代黎元洪“暂任”大总统职权而尚未成行、孙中山却适时归国并主动要求承担大计等条件下的一个权宜之计 ,“虚临时总统之席以待袁君”的决定并未因此而有根本性改变。孙中山的最终辞职荐袁仅是“践前言” ,实为还位。此外 ,“让位”论还存在理论上的缺陷 ,制约了辛亥革命有关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正>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全国讨袁的怒潮中病死,段祺瑞政府重掌实权。为了反对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孙中山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护法斗争。在此期间,他曾先后三次亲临潮汕。 1917年7月1日,张勋在北京拥溥仪复辟帝制。3日,孙中山与章炳麟、唐绍仪、程壁光等集议于上海孙寓,议决以军舰护送孙中山南下广东领导护法斗争。8日,孙中山等率“应瑞”、“海珠”号军舰离开上海。10日,孙中山一行抵达汕头,驻守汕头的潮梅军政首领云集码头,热烈欢迎孙中山。12日,汕头绅、商、学、报等各界在汕头陶戏园召开欢迎孙中山诸伟人大会。  相似文献   

15.
武昌起义爆发后,中国政局一片混乱。清王朝摇摇欲坠,陷入生死存亡之中;袁世凯东山再起,并出任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革命党成立了中华民国,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关于未来中国的政体,拥有最多在华利益的英国的态度至关重要,其态度经历了从支持君主立宪制到赞同民主共和制的过程。分析当时英国政府对中国未来政体态度转变的原因,探究这一转变对中国尤其是当时中国各政治力量的影响,对揭示英国对华政策的实质,进一步剖析当时的中英关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爆发,立即引起列强驻汉口领事馆的高度关注.外报及其新闻记者的反应见仁见智,褒贬各异.而列强政府采取"友清敌民"的态度,都站在清王朝一边,防范、敌视革命党人.因列强在华利益各异,所以它们对待武昌起义的态度也不完全一样.列强之间相互博弈和妥协的结果,是共取"不介入"的中立态度.这与湖北军政府意图示好列强的外交政策也颇有关系:鉴于近代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被列强绞杀的严重历史教训,革命党人始终避免得罪外国,承诺保护各国在华既得权利和外国人在华生命财产安全.湖北军政府的外交政策和外交策略,得到驻汉领事团的理解认可.袁世凯出山后,列强则全部转向"拥袁抑孙",将袁世凯视作"秩序"的代表.辛亥首义后,列强面对中国政局的急剧变化,不断调整其对华政策,固然与清王朝、民国政府、袁世凯诸方的外交策略不无关系,但归根结蒂,是列强自身谋求在华利益最大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论孙中山在创建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在南京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产物。它宣告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宣告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诞生,因而成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的最主要标志。可是,由于这个革命政权早在它诞生之前,已被许定给了反革命头子袁世凯。被选为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受到里应外合的压迫,无法改变这个既成事实。本来,“孙逸仙没有妥协的意思”,但缺乏“斗赢袁世凯”的条件,“于是终于输给了袁世凯”。  相似文献   

18.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然而时局复杂,满汉对立、边疆危机、列强窥伺,内忧外患加剧。在国家和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列强为维护自身在华利益传出“非袁不能收拾”的信息,清政府不得不启用已经“开缺回籍”的袁世凯,南方同盟派也把希望寄托于袁世凯的反正。袁世凯手握国家政权和重兵.以安抚为主解决南北争端,促使清帝和平退位,维护了新生的中华民国,避免了国家冲突、民族撕裂和列强干涉。1912年9月“四巨头”会师北京,推出“八点共识”,昭示了南北确已统一,中华民国确已建立。  相似文献   

19.
“二次革命”失败后 ,陈其美在孙中山的领导下继续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 ,积极策划反袁活动。 1915年 12月 5日 ,陈其美终于领导了肇和舰起义。他领导的这次起义是反对袁世凯复辟之第一声 ,云南护国起义之先导 ,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在追随过孙先生的众多保镖中有两名佼佼者,即号称革命女侠的尹锐志、尹维峻姐妹。尹氏姐妹是光复会成员,秋瑾的战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通电就任了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是日,南京城中各界人士喜庆五族共和,市民们载歌载舞,弹冠相庆,一派祥和吉庆之气。上午孙中山先生在临时参议院举行了就职典礼,下午带领一名文职秘书信步走出总统府沿街体察南京城中的民气风情。由于路途不熟,随着人流到达了南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