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叔本华的美学体系直接建立在他的唯意志论的唯心主义的哲学之上,认为一切美的现象都是理念的客体本质的表象形态.在这一非科学前提下有体系地分析了美学与艺术的一些基本范畴.他的理论虽然不能完全正确说明美与艺术的规律,但却能以艺术现象为论据.并在艺术审美特点上加以具体分析,提出例如审美中主体自失、先验预期以及不同的美的形态和艺术类型与主体实际距离等,都显示了特有的新见解,能给人以别样角度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继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人之后,登上哲学舞台的费尔巴哈,是德国近代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在哲学上的伟大历史功绩,就是在同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了王位,用“清醒的”哲学代替了沉醉的思辨。马克思说,在所有青年黑格尔派中,只有费尔巴哈作了真正的发现,真正克服了唯心主义哲学。他在劝导那些思辨神学  相似文献   

3.
费尔巴哈是十九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家 ,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是在批判宗教、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他的人本学唯物主义的。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主要是通过分析自然宗教和基督教 ,揭示了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同时他认为宗教和封建专制是当时社会一切罪恶的根源 ,而封建神学又是封建专制的精神支柱。本文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从三个方面对费尔巴哈的宗教观作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4.
德国著名古典唯物主义哲学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以其独树一帜的人本主义幸福观奠定了他在西方伦理学史上独特地位,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幸福观的意义与价值不仅在于他建立了系统的幸福论体系,还在于他以人本主义幸福观为基础探讨了幸福观与宗教批判之间的内在关联,把人们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他的人本主义幸福观有助于号召人们追求现实的利益和幸福,用"爱"把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团结起来,为实现人类的共同幸福而斗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以往的美学研究中,审美范畴问题是被搞得最为混乱的问题之一。一些人常常把审美范畴同美学范畴、美的范畴混淆起来,不加严格区分地使用这些概念。同时也有一些人明确主张废弃这些概念。这样就给我们提出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审美范畴,它与美学范畴、美的范畴等概念究竟有何区别;二是审美范畴与审美活动究竟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6.
费尔巴哈是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德国杰出的思想家、理论家,也是马克思主义以前最后一位伟大的唯物主义者。他继承和发挥了十八世纪法国战斗唯物主义传统,把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发展到最高阶段;他坚持唯物论反映论原则,有力地揭露和批驳了宗教神学和黑格尔唯心主义先验论哲学,在宗教和黑格尔哲学长期笼罩的德国,恢复了唯物主义权威。马克思和恩格斯正确评价了费尔巴哈的历史功绩,充分肯定了费尔巴哈的哲学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7.
巴尔塔萨的神学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尔塔萨是 2 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神学家和美学家 ,他从神学出发对美学的重新定位、神学美学的特点、美的客体结构、审美过程所做的论述 ,呈现了他独特的神学美学体系 ,对我们了解西方神学美学的最新学术成就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捂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观实、感性,只是从客观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他在指出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趵局限性(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分离)的基础上,通过对社会历史现象特别是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在唯物主义基础上,揭示人的主体性,注意了从主体活动、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事物,现实和感性,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结合起来。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逐步确立起唯物主义历史观。  相似文献   

9.
生态美学是哲学美学的一个具体分支学科.哲学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包括三个方面:人对自然的审美关系,人对社会(他人)的审美关系,人对自我的审美关系,而生态美学就是研究人对自然的审美关系的科学.因此,不同的哲学美学产生不同的生态美学,不能强求一律,但是“主体间性”不能作为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因为“主体间性”只是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一种方法论策略,不具有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的意义,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不可能仅仅是“主体间性”的.所以,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的实践美学,才真正完整地以实践本体论、实践认识论、实践价值论、实践辩证法为生态美学所研究的人对自然的审美关系提供了主体性的、客体性的、主客体间性的、主体间性的全方位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0.
我们生活中的美,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不陌生的。“好美之心,人皆有之”又是每个人天天向往和追求的东西。这里暂不谈现代人对美的看法,就是古人亦有对美的精湛描述。先秦时期就有孔子所谓“里仁为美”(《论语·里仁》)孟子的“充实之谓美”(《孟子·尽心下》)荀子的“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荀子·劝学篇》)以及屈原有“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的词句。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创西方唯心主义两大派美学,柏拉图提出“美的理论”。德国的古典美学家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从而把唯心主义美学推向新的高峰。俄国的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的美学理论,则是马克思主义以前唯物主义美学发展高峰。然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产生是美学的最高形式,它是属于哲学领域的一个方面。中国哲学把道德原则的实现看作是个体内在的社会性心理欲求,道德的实现同时也就是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的实现。总之,一句话,美在于创造,人类在创造美中完善自身,社会在创造中向前发展,真正懂得美的人,并不是那些只重视享受美的人,而是在生活中创造美的人。  相似文献   

11.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思想的代表。因此,德国资产阶级既有革命性的一面,又有妥协性的一面的两重性,反映到康德的哲学中,使康德的哲学具有折中、调和的特征,使康德的哲学充满了矛盾,因而人们对康德哲学的评价,便出现了不同的说法。其中有的人认为“康德的整个思想归根到底是为宗教、神学作论证的”,“康德哲学是僧侣主义的哲学”。这种全盘否定康德哲学中的积极的、革命的成分,把康德哲学的保守性夸大成为反动性,把康德哲学和宗教神学划等号是错误的。我认为,康德哲学从本质上看,不但不是为宗教、神学作论证,而且是对宗教、神学进行了批判的。当然,这种批判基本上是站在唯心主义立场上,借助于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因素,在保留神学的形式下批判神学。尽管如此,在康德哲学中,主流方面、本质方面是反对宗教神学的。  相似文献   

12.
把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前提归结为费尔巴哈哲学“合理内核”的吸收的传统观点不能不是一大误解。诚然,从基于对宗教神学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的批判来说,马克思哲学的确受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思想的一定影响,但是费尔巴哈的唯物思想是直观的,而马克思的唯物思想是以实践活动为基本特征的;马克思在世界观上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主要在历史观而并非在自然观上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感性直观是费尔巴哈反对宗教神学和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的主要工具,它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了哲学的王座。直观贯穿费尔巴哈哲学的两大主题即自然和入,由于其哲学的直观性使他在社会历史方面陷入了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批判费尔巴哈哲学感性直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哲学革命,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路径,这一理解对马克思新实践哲学革命的探索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旧唯物主义的旧在于它的直观性,即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现实中的事物,而不能从主体方面把感性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理解为实践。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的新在于它的实践性,即从主体方面把现实中的事物当作实践和人的感性活动来理解。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新唯物主义从实践出发去说明人的本质与社会生活,以及国家、法和意识形态的产生过程,最终在社会历史观领域摆脱唯心主义的纠缠。  相似文献   

15.
孔子美学观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美学史上,孔子是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本来,在夏商时代,由于天命鬼神观的支配,艺术审美同宗教信仰交融一体,处在混沌不分的状态中。待历史进入春秋战国,伴随着怀疑论和无神论思潮的兴起,艺术审美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开始走上同现实人生相通的道路。在艺术审美的这一划时代变化中,孔子的仁学理论起了奠定基础的关键作用。但是,孔子的仁学理论本身毕竟是个充满矛盾的思想复合体,由此造成了他的美学思想独具的错综复杂性特点。本文不揣浅陋,仅围绕孔子对原始宗教艺术的仁学理性阐发和他对艺术美、人物形象美的理性追求,对他美学思想的这一错综复杂性作一初步探讨,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6.
“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观点之一。整个美学史证明 ,离开实践去谈美的问题 ,只能是一种纯粹经院式的饶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诞生 ,引导美学家们把实践概念引入美学中 ,从而为美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一、实践是认识美的起点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核心范畴是“自然人化”  美学 ,“自然人化”的根本意义在于自然物与人类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发生了联系 ,成为人类生活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而才具有审美价值。自然物的社会内容是人赋予的。没有人 ,没有人类的社会实践 ,也就没有自然物的社会美。自然…  相似文献   

17.
费尔巴哈对宗教神学进行了批判,他认为自然神就是自然本身,人神就是人的本身,归结起来就是自然界和人。他在创立朴素的唯物主义学说的同时,又创立了宗教异化的学说,即把人类感情抽像并神圣化,也就是爱的宗教。  相似文献   

18.
在犹太人问题上马克思不是简单的否定鲍威尔的思想,而是采取扬弃的态度,马克思在对鲍威尔思想的扬弃中走向两个转变。鲍威尔的宗教批判思想揭露了基督教国家的本质,洞察到了犹太人的世俗本性。但鲍威尔把犹太人的解放问题归结为纯粹的宗教神学问题,把世俗问题化为神学问题。马克思则对市民社会展开了深入的批判,把神学问题化为世俗问题,体现了马克思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马克思指出,政治解放是一大进步,是人的解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阶段,但不能忽略政治解放的局限性和虚伪性,政治解放还不是人的解放。马克思主张超越政治解放,把外化于人的关系复归于人本身实现人的解放,从政治解放到人的解放,标志着马克思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实践本体论的关系性与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践本体论是以自然本体论作为不言自明的前提的社会本体论,即阐明人类及其社会的存在本原和存在方式是社会实践的存在论。实践美学以实践本体论为本体论基础,把实践美学推进到新的阶段。实践是一种关系性哲学范畴,它超越了传统哲学和美学的形而上学视野,消解了主体和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在主体和客体、主体和主体、客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之中探讨美的存在本原和存在方式,使得美学成为了关于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科学,在人对现实审美关系之中来把握美和审美,因此,美和审美就是在社会实践之中生成的关系属性和价值属性以及自由创造。实践的关系性也就是 “间性”,但是,它全面地包括“主客体间性”、“主体间性”、“客体间性”,它们全面地生成着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及其审美。  相似文献   

20.
对人的心理现象的研究,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但是到了今天,对人的心理现象的理解,仍然存在很大分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仍然没有得到最终解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在心理领域中,长期被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统治着,把心理现象搞得神秘莫测,致使一些人望而却步,不敢问津。旧唯物主义由于有一般局限性,无力彻底认识心理现象。庸俗唯物主义又对人的心理现象作了肤浅的了解,把心理现象归结为物质,取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